首页期刊导航|古建园林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建园林技术
古建园林技术

马炳坚

季刊

1000-7237

010-84130668

100011

北京安德里北街甲20号

古建园林技术/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独乐寺建筑与塑像一体化设计模式探析

    陈斯亮喻梦哲许心悦甄刚...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乐寺蕴含基于文化理念和整尺思维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将院落规划、建筑空间设计和塑像布设通盘考量,以十一面观音面长(1.338m合4.5尺)作为基准长统摄像、阁、寺各级尺度,使各部分具有和谐的比例关系,设计时令观音心部位于阁心并作为原点,综合运用方格网、同心圆、放射线等手段实现核心要素的对位关联,形成具有空间互动性及文化内涵的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建极向心"宇宙观、"数形义合一"营造思想、"型范"思维和人本理念.

    独乐寺一体化设计像面基准长建极向心数形义合一

    从沅陵龙兴讲寺大雄宝殿彩画解读湖南地区明清时期旋子彩画演变规律

    柳迪越凌翔肖灿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兴讲寺大雄宝殿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地面木结构建筑之一,殿内梁枋彩画丰富,兼有官式和民间彩画的特征,为其他地方所不常见.通过实地调研与测绘,将大雄宝殿梁枋彩画式样与明清时期官式彩画进行比对,同时对不同纹样逐一探源,推断出大雄宝殿梁枋彩画的起源与变迁过程.以龙兴讲寺大雄宝殿为切入点,探究明清时期湖南地区旋子彩画由官式向民间演变的规律.

    龙兴讲寺明代彩画旋子彩画民间彩画

    河州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技艺研究

    李晶晶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环境使河州彩画形成了极具地域性的鲜明特色,作者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艺术特点、类型、绘制工序、绘制技艺以及技艺的现代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补充、深化了建筑史中建筑彩画的研究,另一方面对河州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河州彩画绘制技艺

    闽南溪底传统匠帮大木作"五针"口诀研究

    刘彤陈志宏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诀是民间传统工匠口传手授营造经验的常见方式,是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闽南溪底传统匠帮记诵的"五针"口诀解读入手,通过现场记录溪底传统大木作的施工过程,结合匠师口述并比对图纸、篙尺研究传统匠帮大木构架榫卯构造.系统梳理口诀中涉及的构件出榫做法,总结其中蕴含的交榫退让原则,进一步探讨营造过程中的构件合并及榫头调整方式,提出匠师口诀是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

    闽南溪底匠帮大木作五针口诀榫卯营造思维

    乡土营造调查中的"口述史"方法实践——以访谈闽北大木匠师毛景荣为例

    颜炳亮丁艳丽刘军瑞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访谈福建光泽县大木匠师毛景荣的个案为例,重点从"术语""打样""篙尺""手风"四个方面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工匠思维,并试图提炼乡土营造调查中的口述方法及意义,以期提供一些信息样本和工作参照.

    乡土建筑营造口述史毛景荣

    万寿寺万寿阁台明及月台形制考

    段海师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寿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主要建筑万寿阁是 2002 年复建的阁楼式建筑,随着近年来关于万寿阁文献的收集补充,笔者发现复建的万寿阁与清代万寿阁建筑形制略有不同.本文将结合万寿寺第五次大修的部分出土石制建筑构件,通过照片比对、实物测量和法式推理等研究方法,考证了复建万寿阁与清代万寿阁月台及台明形制的区别,并绘制出平面图、南立面图、北立面图、东立面图和西立面图,为还原原始建筑面貌提供了依据.

    万寿阁形制考证

    中国传统康养思想在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应用研究——以朱雀森林公园为例

    蔡宇威陈璐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而独有的康养思想,由蔚为大观的传统园林一脉承袭而来,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思想与理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有待深入阐释与梳理.文章通过挖掘传统康养思想内涵与成因沿革,并以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自然康养、植物疗法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深入探析在其思想倡导下,对以公民园居健康生活为基础,以公共卫生应急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森林公园构建提出几点展望.旨在将传统康养思想纳入森林公园环境营建理论体系,为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为导向的现代森林公园建设与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康养思想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康养植物疗法意境营造

    原生·寄生·重生——基于适应概念的汉传佛寺建筑的演化特征及其规律研究

    刘万迪陈伯超李明刚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主客体互动共生的适应概念,对广义汉传佛寺建筑的演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原生朴素式、寄生被动式与重生主动式适应三个特征阶段,并得出其呈现"进化"趋势的结论,进而分析出人类文化进化的根本原动力作用以及提出建筑—人—环境的整体适应性系统模型.

    甘适应演化文化进化汉传佛寺建筑

    当代闽南造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析——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

    赖世贤王剑平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南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园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回溯和案例研究,探究闽南园林的特点并分析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用地规模和建造技术改变而引起造园方面的变化.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园林的建设力求回应这种变化,营建地域文化特色显著、时代特征强烈的闽南园林,并试图反思造园文化中传承与发展、造园与养园之关系,总结实践中的不足,以期为之后的造园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闽南桃花岛园林造园文化传承发展

    虹垂千载,风雅江南:吴江垂虹桥风景营造探析

    秦汉黄若愚赵鸣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江垂虹桥是我国传统桥梁式风景营造的典范.其历经千载,融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于一体,是"雄冠一邑"、"声满东南"的天下绝景.从风景园林学视角,以垂虹桥风景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考证、调研实测等研究方法,探索东太湖水陆变迁背景下垂虹桥风景营建的历史沿革.并在此基础上,从相地、布局、构桥和理微四个层面分析垂虹桥风景理法的特征.从而进一步透过景观意向,从区域风景体系构建、精神品格空间表达、艺术创作与文人活动和清代皇家园林写仿四个方面,提炼垂虹桥风景地蕴含的风雅文化内涵.为垂虹桥风景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风景园林吴江垂虹桥风景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