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钟国华

半月刊

1007-1245

imhgn@vip.sina.com

020-83824952、83823782、8382303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三路11号越秀区工商联大厦1101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ournal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查看更多>>1995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主办。本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科研课题、基础研究、专家述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药物与临床、药学研究、临床检验、中医中药、预防医学、护理研究、医学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铁死亡与乳腺癌患者化疗耐药的关系研究进展

    于潇杰程立浩张浩张浩杰...
    353-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对女性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虽然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患者存在恶性程度高、化疗耐药等问题,使得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以细胞内铁过表达和脂质活性氧累积为特征。研究发现,铁死亡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演进有关,并且诱导铁死亡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远处转移,增强其化疗药物的疗效,进而逆转乳腺癌化疗耐药。因此,诱导铁死亡可成为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对乳腺癌化疗耐药、铁死亡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铁死亡乳腺癌化疗化疗耐药进展

    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免除放疗的研究进展

    刘茗刘帅张楠
    357-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行放疗是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由于影像学、手术、分子病理学的进步,乳腺癌患者中低风险人群可以进行放射治疗的降级,甚至合理地免除放疗来减少不良反应。本文综述了乳腺癌放疗降级的一个演变过程,回顾相关病理检测及基因检测在乳腺癌放疗中对其预后的评估作用,并讨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结合多种分子检测进行免除放疗的相关试验,利用现有的肿瘤生物学和分子检测精准确定保乳术后可以安全免除放疗的患者群体。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降级分子检测预后进展

    右美托咪定用于鞘内注射的研究进展

    刘淑娇张全意
    362-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麻醉质量,减少鞘内局麻药的用量,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鞘内局麻药与鞘内辅助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特异性和强效性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药物,其镇痛效果已在各种手术中得到证实,但其鞘内应用的镇痛机制及安全性问题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难点。为更好提高麻醉质量,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本综述就右美托咪定用于鞘内注射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进展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366页

    预康复干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张凯思马金栋张启慧陈强谱...
    367-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康复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收集预康复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影响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独立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障碍、肺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13篇,总样本量为8311例,其中预康复组3 033例,对照组5 2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康复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55,95%CI 0。39~0。77,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WMD=-0。70,95%CI-1。29~-0。11,P<0。05),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53,95%CI 0。43~0。65,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炎和吻合口瘘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预康复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结直肠癌预康复结直肠外科术后并发症meta分析

    腹腔镜与传统开放型手术治疗腹外疝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付安迪周世勇陈珂珂林忠智...
    374-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腹腔镜与传统开放型手术方式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为寻求更佳治疗方法及寻求循证医学提供支持。方法 全面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3年1月3日国内外发表治疗腹外疝的相关文献,搜索以腹腔镜下行疝修补术为试验组、传统开放型手术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检获相关文献468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所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3篇,累计1 044例患者,试验组527例,对照组5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2。16,95%CI-2。36~-1。96,Z=21。20,P<0。000 01];试验组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3~0。34,Z=6。25,P<0。000 01];试验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00 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改善术后尿潴留、改善术后疼痛及血肿方面更有优势(均P<0。000 01)。结论 在腹腔镜下行疝修补术较传统开放型手术住院时间缩短,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腹外疝腹腔镜开放型手术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卒中后疲劳研究进展

    范乐乐马靓翟怀香施童...
    38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现就卒中后疲劳的流行病学、常用评估工具、影响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治疗作一综述。

    卒中疲劳进展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评估中的应用

    周建国符大勇孙振虎马先军...
    386-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7±14。4)岁。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SWAN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检查,将DWI显示高信号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显示低信号区判定为梗死核心区,分析SWAN序列提示突出血管征(PVS)阳性区域、3D ASL序列提示脑血流量(CBF)低灌注区域分别与梗死核心区间的不匹配范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WAN-DWI不匹配区的范围为(2 289。42± 721。47)mm2、3D ASL-DWI不匹配区范围为(2331。59±730。71)mm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P=0。838)。结论 利用磁共振SWAN序列提示的PVS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突出血管征脑血流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

    李静田宏哲李勃李莉...
    390-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床资料,其中男111例,女84例,年龄范围57~75岁。按发病至接受磁共振检查前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病程≤6h)67例、急性期组(病程6~72h)79例、亚急性期组(≥72~168 h)49例;比较3组患者的DWI检查结果[表观弥散系数(ADC)]及CRP水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WI联合CRP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时间窗的鉴别价值,采用t检验、F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组患侧ADC为(0。33±0。08)×10-3 mm2/s,低于急性期组的(0。40±0。09)×10-3 mm2/s、亚急性期组的(1。56±0。25)×10-3mm2/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55,P<0。05);且超急性期组、急性期组患者患侧ADC值低于健侧,但亚急性期组患者ADC值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急性期组 CRP 为(9。39±3。03)mg/L,高于急性期组(6。01±1。27)mg/L、亚急性期(5。48±1。33)mg/L(q=16。09、712。295,均P<0。05);但急性期组、亚急性期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933、P>0。05)。ROC显示ADC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急性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87,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38。38%;CRP鉴别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超急性期的AUC为0。888,灵敏度为73。13%、特异度为96。87%;ADC联合CRP的AUC为0。91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7%、86。72%。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ADC与血清CRP水平均可有效鉴别时间窗,ADC鉴别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存在高灵敏度优势,CRP则具有高特异度优势,两者联合可进一步优化鉴别效能。

    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C反应蛋白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患者CTA及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分析

    岳玉雪唐雪珂
    394-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年龄(57。76±8。92)岁,男58例,女42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9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析CTA判断脑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情况及CTA、HR-MRI斑块检出情况,分析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差异,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x2检验。结果 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761,P<0。05,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5。00%(85/100);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结果与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820,P<0。05,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准确率为91。00%(91/100);脑梗死患者CTA、HR-MRI 斑块检出率分别为 92。16%(47/51)和 90。20%(46/51),明显高于 TIA 患者[77。55%(38/49)、73。47%(3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81、4。737,均P<0。05);HR-MRI斑块参数比较:脑梗死患者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分别为(5。86±0。92)mm2,(26。17±4。82)%、(1。19±0。19),明显高于TIA 患者[(3。94±0。82)mm2,(21。14±4。43)%、(1。1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01、-5。427、-2。308,均P<0。05);脑梗死患者正性重构比例、易损斑块比例、斑块位于腹侧或上侧壁比例分别为82。35%(42/51)、72。55%(37/51)、76。47%(39/51),明显高于 TIA 患者[63。27%(31/49)、34。69%(17/49)、36。73%(18/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2=4。619、14。417、16。099,均P<0。05)。结论 CT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判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有明显差异。

    CT血管成像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后循环缺血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