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临滕高速公路光伏廊道应用技术研究

    王冠陆旭东张越吴琼...
    250-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高速公路典型场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山东临滕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开展集多场景为一体的全路域光伏廊道建设应用研究,分析光伏廊道的技术方案、建设投资、营运成本及收益情况,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并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高速公路光伏廊道建设模式推广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分布式光伏高速公路光伏廊道交能融合可行性

    基于多视图时空卷积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

    张艳红郭伟彤张斌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流量预测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首要任务。由于交通流量序列具有复杂的时空依赖性,使得对其准确预测变得极具挑战性。现有很多工作主要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图网络以及Transformer模型构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考虑到卷积网络具有计算效率高以及特征提取能力强等优点,提出基于多视图时空卷积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模型在输入编码层对序列数据进行表示学习,并引入了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在时空特征表示学习层,考虑到序列具有不同的周期模式,设计了多个表示学习模块。每个时空表示学习模块,基于一维卷积完成局部时空特征挖掘,然后基于因果卷积实现全局时空特征挖掘。在预测层,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对时空特征利用的有效性。在2个真实交通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 MSTC模型在交通流预测任务上的有效性。

    交通工程交通流预测时空卷积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

    延安马家湾多级古滑坡复活机理研究

    张振北艾国辉卓腾飞
    263-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中游脆弱的生态环境及黄土特殊的结构,造就了大量的滑坡发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古滑坡出现复活,直接威胁着人居及财产安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勘察、野外监测、土工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马家湾古滑坡的复活机理。结果表明:滑坡体上部土体含水率小于粉质黏土层(滑动面附近)土体含水率。水分在该坡体入渗的最大影响深度为1。5 m(1。0m内土壤含水率变化波动最大)。滑坡形成后坡体上裂缝的存在,在降雨作用下改变了滑坡体空隙水压力分布状态,水体在裂缝及滑坡前缘不断地积水,改变了土体含水率及抗剪强度,致使一级滑坡发生滑动,一级滑坡的滑动降低了二、三级滑坡坡脚抗滑力,最终古滑坡牵引式的滑动、整体复活。

    滑坡复活监测数值模拟稳定系数基质吸力

    基于改进YOLOv3网络对混凝土表面裂缝目标识别研究

    雷斯达林杰黄思璐肖强...
    270-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桥梁健康监测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为了在桥梁检测工作中能更便捷、可靠地完成图像中裂缝的识别与标定工作,达成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等目标,提出一种结合YOLOv3与MobileNet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选用CIOU来度量预测框与真实框的距离与重合程度,使得预测框的效果更加稳定,选择MobileNet替换YOLOv3中的主干网络,改进后模型的平均识别精度超过90%,处理单张图像用时仅需38。1ms,实现模型参数轻量化、结构稳定化、识别快速化的目标。同时,该方法对于存在不利识别因素的图像也具备较好的识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桥梁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裂缝目标进行有效地识别与标定。

    桥梁工程桥梁观测与设备裂缝识别YOLO裂缝图像MobileNet

    基于N-K模型长大下坡路段安全风险研究

    覃勤李靖卢锋
    276-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云南山区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风险致险因素的耦合关系,借鉴事故致因理论对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运用N-K模型定量研究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中人为、车辆、环境和管理4个风险因素的耦合情况,收集了长大下坡路段80起交通事故,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交通事故数与各致险因素的耦合值呈现正相关,4因素耦合>3因素耦合>双因素耦合>单因素耦合;(2)3因素耦合状态下,THVE>THVM>TVEM>THEM,前3风险值均包含车辆因素;(3)双因素耦合状态下,TVE>THM>THV>TEM>TVM>THE,双因素风险耦合时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耦合导致发生事故的风险最大。

    交通事故长大下坡路段事故致因N-K模型风险耦合

    基于驾驶员视错觉特性的新型控速标线研究

    张强申波
    282-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驾驶人动视觉特性以及视觉错觉特性,综合现有驾驶员视觉的相关特性以及目前的减速标线研究现状和有关规程、规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优化的视错觉控速标线,通过UC-win/Road软件和模拟驾驶对驾驶人开展了室内仿真驾驶,对减速效果进行评价。新型视错觉标线可以对驾驶人造成车速增加和车道变窄的错觉,控速效果较好。

    道路工程减速标线速度控制视错觉仿真

    后疫情时代公路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徐进罗超杨靓刘若阳...
    286-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已持续3年,其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通运输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聚焦疫情期间公路运输显现出的问题,结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背景,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助力后疫情时代的运力恢复。

    公路运输公路货运全国统一大市场高质量发展

    聚氨酯环氧改性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

    郭懿周泽昶杨礼明周乾...
    28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氧树脂脆性强、柔韧性低导致环氧沥青抗裂性能差,为改善环氧沥青的低温性能,需进行增韧改性。通过自行合成的聚氨酯用于环氧树脂改性得到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将聚氨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于沥青改性,通过微观测试和宏观试验确定了聚氨酯改性环氧的掺量及改性机理,评估了聚氨酯/环氧改性沥青的黏度特征、微观相态分析,通过其力学性能确定聚氨酯/环氧的最佳掺量。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中异氰酸酯基会与环氧中的羟基发生化学接枝,增加化学交联点,改善了环氧树脂的韧性,聚氨酯的最佳掺量为20%。黏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聚氨酯环氧掺量改性沥青的黏度均随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增加,聚氨酯环氧掺量越高,改性沥青其黏度增长越快。拉伸试验表明,当聚氨酯环氧的掺量为40%时,其力学性能优异,且均满足规范要求。

    改性沥青聚氨酯环氧改性沥青红外光谱相态结构拉伸性能

    不同岩性集料与沥青界面黏附机理研究

    段川王腾邹晓翎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是保证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前提,而不同岩性集料与沥青的界面黏附性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料的选择范围。选用较为常见的6种不同岩性集料(石灰岩、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片麻岩及花岗岩),采用水煮法分别评价了各集料与石油沥青的界面黏附性;利用XRD衍射试验定量表征各集料的化学成分,进一步分析了集料中化学成分与沥青-集料界面黏附性的关系;最后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计算了集料中不同氧化物与沥青界面的黏附功。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岩性集料与沥青界面黏附性差异的本质原因,为路面工程中集料的优选提供参考。

    沥青混合料集料界面黏附性剥离面积率X射线衍射化学成分分子模拟

    高黏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及黏附特性研究

    宋光辉
    302-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黏沥青的低温与黏附特性是保证透水沥青路面服役功能的关键性能。为准确表征高黏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与黏附性能,采用劲度模量、m-值、综合柔量参数Jc对比评价了高黏沥青的低温松弛与黏弹特性。基于表面能(SFE)理论开展了高黏沥青、集料的接触角试验,以黏附功、剥落功、能量比为指标评价了高黏沥青-集料体系的黏附特性与水稳定性。从微观尺度进行原子力显微镜(AFM)试验,分析高黏沥青的形貌特征及粗糙状况,结合微观黏附力描述其黏附特征。结果表明:大掺量高黏改性剂导致沥青的黏性成分减小,松弛能力降低,低温性能大幅降低,Jc值、劲度模量和m-值表现出一致性规律;SBS与HVA-U的复合改性作用大幅改善了沥青的黏附性能,但相对降低了沥青-集料体系的水稳定性;高黏沥青的AFM高度图呈现数量多、尺寸小、高度差小的蜂状结构,其微观黏附力与黏附功具有强相关性。

    道路工程高黏沥青低温性能黏附性能表面能理论原子力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