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提升设计要点探析

    闫向阳张强曾磊杜博英...
    320-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韧性设计理念,分析了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特征,并从车道数确定的关键参数合理选用、横断面布设方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控制、高速公路潮汐车道、ETC自由流收费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提升设计要点,为有效提高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能力提出了设计思路.

    高速公路交通系统韧性特征服务能力提升

    "绿色出行"目标导向下交通规划设计的创新与探索

    王正同吴奇峰刘洋
    326-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雄安新区是我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的交通发展目标.遵循雄安新区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绿色出行"指导思想,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雄安新区"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繁华不堵"的交通发展目标,以中交未来科创城为例,对"绿色出行"目标导向下的新区交通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围绕"交通有序畅通、街道活力繁华"的核心理念,以"先静后动、先人后车、先快后慢"为原则,从慢行交通、公共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组织和智慧交通五大方面入手,研究提出:(1)净化地面交通、创新支路断面,构建慢行友好的活力街区;(2)"全时空"覆盖、"全过程"衔接,创新极致服务的地面公交;(3)价格调控、巧妙设计,合理引导小汽车交通;(4)支路右进右出、动态信号配时,科学组织干路交通;(5)智能驾驶多元化场景、定制智慧公交学生接送系统,打造智慧交通示范园区等规划创新策略与方案.规划思路突破了传统,是雄安新区绿色出行目标下智慧交通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以期为雄安新区其他新区绿色交通系统构建提供规划样板,为雄安新区实现"90/80"绿色出行目标贡献中交智慧.

    交通规划绿色出行慢行友好弹性公交自适应信号系统

    公路防撞开口护栏自动开启技术研究

    汪永林叶彩红王东马亮...
    33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具有防撞功能的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基本都采用人工开启的方式,效率低且安全隐患大,现研究一种防撞开口护栏的自动开启系统,通过改造现有A级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接头形式、设置升降式限位立柱以及改造端部导向形式等使护栏结构实现移动功能,同时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护栏体的平移及限位立柱的升降进行逻辑控制,既保证了护栏的防撞功能,又实现了护栏的自动开启和关闭.通过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及运行试验表明,该护栏系统不仅具备三级(Am)的防撞能力,且在3.5 min内开启长度可达20 m,相较于人工开启,极大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开启效率,实现了公路领域防护设施的自动化控制.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自动开启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实车运行试验防撞功能PLC控制

    2024年度《公路》期刊广告征订

    《公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339页

    基于平衡设计法理念确定最佳再生剂掺量技术研究

    苏刚肖庆一龚芳媛徐筱筱...
    340-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平衡设计法应用到最佳再生剂掺量的确定流程中,致力于确定更加合适的最佳再生沥青,拓展平衡设计法的应用与再生沥青的整体性能.以流变学性能为最佳再生剂掺量确定指标,车辙因子确定上限,S值与m值确定下限,以此范围综合确定最佳再生剂掺量,并通过常规沥青试验、红外光谱等试验进行性能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平衡设计法确定的再生沥青各项常规沥青指标符合规范要求;红外光谱试验表明再生沥青的沥青各组分与新沥青相近,扫描电镜试验表明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能明显改善.综上,平衡设计法理念能够应用到再生剂掺量的确定中,且再生沥青的性能能够达到新沥青的使用标准.

    沥青再生再生剂掺量平衡设计法性能平衡微观试验

    盐冻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桥梁接缝耐久性试验研究

    梁显伟郭晓宇王海良张宇...
    348-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包含直接胶接缝、打磨胶接缝、直接湿接缝和凿毛湿接缝的混凝土试件以及整体成型试件开展氯盐侵蚀与冻融循环耦合试验,研究了盐冻循环作用下不同类型混凝土桥梁接缝的耐久性.结果表明:盐冻循环作用下的接缝为混凝土耐久性薄弱环节,随深度增加接缝处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与整体成型试件愈接近,尤其是深度达到45 mm后,与氯盐浸泡环境相比,氯盐-冻融循环耦合环境中整体成型、直接胶接缝、打磨胶接缝、直接湿接缝和凿毛湿接缝试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平均值分别增加了 32.05%、33.64%、32.81%、33.12%和32.91%;冻融循环导致了各类接缝黏结界面不同程度损伤,并放大了其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差异性;冻融循环作用对接缝试件的损伤要大于整体成型试件,接缝面不做处理的试件要大于对应的接缝面处理试件,且对直接胶接缝试件的损伤最大;3种环境下不同试件耐氯离子侵蚀性能为整体成型>凿毛湿接缝>直接湿接缝(打磨胶接缝)>直接胶接缝,其中打磨胶接缝耐氯离子侵蚀能力与直接湿接缝相当.

    混凝土桥梁接缝耐久性盐冻循环作用氯离子扩散系数侵蚀环境

    环保型盾构渣土路面基层材料应用试验研究

    薛丹璇朱晓东陈玥顾琳琳...
    358-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京地区盾构渣土为研究对象,用自主研制的固化剂固化盾构渣土,通过击实试验、抗压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干缩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等一系列试验,探索固化盾构渣土用作路面基层材料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化剂的掺入会大幅改良盾构渣土的工程特性,当固化剂掺量分别为8%、12%、15%时,各土体的最优含水率分别为17%、18.4%、19.1%,最大干密度分别为1.77 g/cm3、1.69 g/cm3、1.64 g/cm3;通过分别添加固化剂和水泥的盾构渣土对照试验发现,固化剂固化渣土的土体力学性能、干缩特性和抗冻融性能均明显优于水泥固化土,固化剂掺量越高,路用性能越好.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推进盾构渣土在道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用作路面基层材料比用作路基填料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路面基层盾构渣土固化剂力学性能干缩特性冻融循环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梁受弯抗裂试验研究

    赵远庆石鑫何雄君王华逸...
    364-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梁的受弯开裂性能,确定混凝土梁抗裂的最佳聚丙烯纤维掺量,制作15根钢筋混凝土梁,并设计5种纤维掺量水平,对其进行受弯抗裂试验,分析不同掺量水平对梁试件裂缝扩展、应变和跨中荷载位移曲线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的桥接作用能够牵制混凝土的局部裂缝,增加试件的延性,延缓初裂缝出现的时间,并且提高试件的开裂应力和开裂能;但与纤维掺量水平并非正相关,体积掺量为0.2%时的提升效果最好,为试件受弯抗裂最佳掺量.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静载试验:力学性能混凝土抗裂

    基于GF-1卫星遥感数据的苏化高速公路植被变化研究

    姜宏维张艳红
    372-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F-1遥感卫星影像,采用光谱锐化方法及灰度直方图进行图像融合与镶嵌,选用生境质量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作为生境质量变化的指示因子,定量研究苏化高速公路2018年~2020年土地覆盖和植被NDVI数据.结果表明:(1)GS变换融合方法和灰度直方图法可较好地处理图像数据;(2)2018年~2020年苏化高速公路12个重要工点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明显变化主要发生在2019年,7个工点生境质量指数有所减小,施工在原有的建设用地基础上扩大了面积,草地占比大的工点生境指数可达到95.64,耕地占比大的弃土场工点生境指数可低至43.62.

    高速公路植被生境质量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GF-1卫星GS法灰度直方图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公路隧道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陆旭东于雄飞张晓峰陈琳...
    379-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公路隧道的应用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助力我国绿色高效交通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归纳梳理了公路隧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现状,重点讨论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特征.通过引用北京京礼高速隧道分布式光伏项目为试验案例,估算项目所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政策、技术、发展空间3个方面综合评估公路隧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分析讨论目前公路隧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中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经济、安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公路隧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以期为推动《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公路隧道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分布式光伏可再生能源公路隧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