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公路多维度交通安全防护评估模型研究

    袁飞云马云张礼虎马域喆...
    25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方位评估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防护水平,从道路交通自身结构安全、路侧环境安全和行车舒适性3个方面,结合交通安全防护重点,建立了以事故敏感度、路侧环境敏感度及驾驶舒适度为综合指标的交通安全防护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了不同评估指标与事故、路侧环境、行车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高速公路多维度交通安全防护评估模型,确定了不同交通安全防护评估指标等级划分标准,以四川某高速公路为例对其不同路段进行了评估,并与现有评估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的模型适用于路侧危险高、环境敏感区域多及景观优美路段的交通安全防护风险评估,且较现有的评估方法更全面、更客观.

    交通工程交通安全防护评估模型事故敏感度路侧环境敏感度驾驶舒适度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永临结合护栏研究与应用

    孙军刘思源龚帅闫书明...
    25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安全防护水平,运用调查、有限元计算仿真分析、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综合技术手段,在了解施工区桥梁路段护栏应具备一定防护等级、小变形量和可移动重复再利用的特殊防护需求后,提出永临结合护栏设计新理念,并给出设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临时护栏结构成功防护1.5 t小型客车100 km/h、10 t中型客车80 km/h和18 t大型货车60 km/h以20°夹角碰撞,中型客车和大型货车碰撞护栏后最大动态外倾当量值分别为0.45 m和0.85 m,临时护栏达到了四(SB)级防护等级;永久护栏结构成功防护1.5 t小型客车100 km/h、14 t大型客车80 km/h和25 t大型货车60 km/h以20°夹角碰撞,永久护栏达到了五(SA)级防护等级;临时护栏结构满足具备一定防护等级、小变形量和可移动重复再利用的特殊防护需求,对施工区形成有效保护,提高了施工区桥梁路段的安全防护水平,同时降低工程建设造价.

    高速公路施工区临时护栏仿真计算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安全防护性能

    潮汐车道在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中应用研究

    曾磊杨高健刘细军闫向阳...
    265-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潮汐车道目前在市政道路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市政化改造正是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潮汐车道在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中的应用前景也同样广阔.现主要针对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后交通特性,提出一种利用对向车道布设潮汐车道的设置方法.随后,通过对潮汐车道启用时机、潮汐车道数取值验算、中央分隔带开口几何构造、潮汐车道最小宽度等重要参数开展理论研究,为所提出的设置方法夯实了理论基础;最终,依托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使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仿真分析,证实所提设置方法有效可行,为潮汐车道在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中应用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高速公路市政化潮汐车道应用研究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胶粉改性沥青与集料界面黏附性能研究

    张兴宇孟维伟王帅陈永昊...
    273-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粉改性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界面黏附性对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高温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由基质沥青、天然橡胶沥青、顺丁橡胶沥青、丁苯橡胶沥青(15%掺量)与4种矿物组分(石英、方解石、钠长石、微斜长石)两两组成的界面模型,从分子尺度上探究其界面黏附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常温状态下,集料本身的特性是影响其与沥青黏附性的关键,一般碱性集料优于酸性集料;同为15%掺量的3种胶粉改性沥青对其与矿物之间黏附强度的改善作用排序为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天然橡胶;15%顺丁橡胶能显著改善微斜长石与沥青的黏附强度,15%丁苯橡胶能够显著提高方解石与沥青之间的黏附强度;若集料中钠长石含量较高,可通过适当增加沥青用量来提高黏附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技术可以更深入探查胶粉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作用机制,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橡胶沥青与集料黏结作用的方法,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胶粉改性沥青分子动力学集料界面黏附性能

    循环流化床灰的物理特性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邓小鹏任希庆王小敏
    28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循环流化床灰与煤粉炉粉煤灰在物理特性及力学性能上有较大差别,阻碍了其大规模的利用,为解决循环流化床灰路基填料的合理利用问题,采用激光粒度检测仪、XRD、SEM及室内试验测试手段,对循环流化床灰的颗粒特征、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路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灰的粒度主要分布在10~80μm,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硫酸钙等,没有莫来石;微观结构上,循环流化床灰颗粒表面凸凹不平,呈现不规则、扁平状的疏松形态,能形成较多的吸水孔隙,致使循环流化床灰在击实试验中需水量较大,最优含水量达38.6%;CBR值、回弹模量及抗剪强度均与压实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着压实度增大,CBR值、回弹模量及抗剪强度均会增长,但CBR值的增长幅度更大;当压实度达到92%后,循环流化床灰的抗剪强度随压实度的增加强度增长不显著.

    路基工程循环流化床灰物理特性CBR值回弹模量抗剪强度

    公路检测装备测量数据准确性评估模型研究

    付强余文瑞巩建
    285-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集成了多种高精度测量仪器,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对不同设备的技术及使用性能进行科学评估是保障路况数据采集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实际标定类型的分类提出了一种新的公路检测装备测量数据准确性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分有标准值线性回归标定模型和无标准值线性回归标定模型两种,前者用标定方程的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超出规定的阈值判定检测装备测值的准确性,后者采用Z比分数健统计方法判断测值处于离群的检测装备.该评估模型可适应不同条件的标定环境,可准确判断检测装备测值是否异常,实用性强.

    路况快速检测设备准确性评估模型线性回归Z比分数健统计方法

    常温拌和型同步施工薄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王跃山张建平贾非
    292-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降低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铺筑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研发出常温沥青改性材料并将其应用到同步薄层罩面场合.采用研发出的常温改性剂与基质沥青进行很好地配比相容,采用修正的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对级配设计、拌和温度对常温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高低温试验、层间黏结试验方法对常温沥青同步薄层罩面路用性能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常温改性沥青能够降低各施工环节温度30℃~50℃左右,稀释剂完全挥发后的常温改性沥青性能与SBS改性沥青相当;常温改性剂的加入使常温沥青混合料更易击实,但在一定程度上劣化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但优化了其低温性能,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抗水损、层间黏结性能等依然满足热拌沥青同步薄层罩面的技术要求.

    道路工程薄层罩面路用材料常温改性剂路用性能

    隧道开挖粉煤灰地层水泥加固土三轴试验研究

    唐浩余江波杨尚川
    299-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四川宜宾盐坪坝连拱隧道粉煤灰地层土样,开展不同水泥掺入比、不同围压和不同龄期条件下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了使用水泥进行加固的粉煤灰土抗剪强度特性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加,粉煤灰水泥土强度显著增大;随着围压的增加,粉煤灰水泥土破坏时的峰值强度存在逐渐增大的趋势;粉煤灰水泥土的峰值强度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强度结果显示:加固粉煤灰地层的最优水泥掺入比为12%;在同一养护时间条件下,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加,粉煤灰水泥土的内摩擦角有较大的增加,而黏聚力呈先迅速增大后减小的现象;养护时间的增加能有效增加粉煤灰水泥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粉煤灰水泥土三轴试验抗剪强度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混凝土预制梁生产质量控制研究

    朱霖何磊程潜杭晨亮...
    304-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杭甬高速复线工程为依托,针对混凝土预制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难、耗时长和经济性低等缺点,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预制梁场生产过程中对混凝土预制梁的钢筋间距、混凝土尺寸和混凝土平整度进行质量监控.通过实测偏差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到了预制构件各类指标偏差,并对各类安装偏差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试验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成品预制梁质量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在混凝土预制梁质量控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推动混凝土梁的装配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预制梁三维激光扫描混凝土质量控制

    2024年度《公路》期刊广告征订

    《公路》杂志社有限公司
    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