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箱单室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史爱红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波形钢腹板钢—混组合结构的顶、底板采用混凝土结构,虽可发挥钢、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各自优势,但因混凝土收缩、徐变及局部温差等产生的附加应力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目前广泛采用的先简支后连续的结构上,预应力效果转移问题较为突出,且在荷载长期作用下,易产生挠度过大以及混凝土开裂等问题,从而影响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钢底板波形腹板PC组合梁,应用于20~50 m跨径桥梁.依托实际工程结构,制作1∶4缩尺试验模型,对该种钢底板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剪力滞效应进行了多种工况下的加载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钢底板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中性轴上移,解决了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的传统波形钢腹板先简支后连续组合箱梁正弯矩区混凝土的开裂以及挠度随时间增大的问题;钢底板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约束条件愈强烈,则剪力滞后效应愈突出,剪力滞效应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的竖向挠度增大.

    桥梁工程组合箱梁双箱单室波形钢腹板剪力滞效应力学性能研究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结合智能清障管理系统在沉井清障中的应用

    彭林林赵泽苗周阳李林...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北锚碇沉井工程,为探明沉井下沉的深度范围内存在的地下障碍物类型及分布情况,按照"超前探测、智慧管理、定点清除"清障施工原则,采用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沉井下沉区域内的障碍物及地层分布进行了探测,建立了沉井施工区域的地层地质和障碍物三维模型.以此为基础开发了智能清障管理系统,实现了沉井地下障碍物清除无遗漏,施工过程可追朔,有效提高了沉井清障效率.

    桥梁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沉井工程地基清障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智能清障管理系统

    临江深厚覆盖层大型锚碇基础工程基坑降水模拟研究

    林海峰武志远张志新庄超...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靖皋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在建的最大跨度桥梁,包括南、北两座航道桥.北航道桥北锚碇沉井基础(75 m×70 m×57 m)下沉分为降排水下沉和不排水下沉两个阶段.沉井基础位于临江深厚覆盖层,具有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互层的典型二元结构特征,且工程区周边分布有变电站、长江大堤等重要建筑物.在明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群孔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渗透参数,进而综合考虑基坑形状、防渗帷幕布置、周边建筑物空间分布等因素进行基坑降水方案设计.在不考虑止水帷幕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解析模型反演模拟单井涌水量和渗流场,而后考虑止水帷幕的渗控作用,开展三维精细化渗流模拟,优化单井涌水量与井点数量.最终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基坑中心水位埋深达到15.0 m的控制要求时,周边建筑物最大沉降量约为16.8 mm.

    桥梁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锚碇基础基坑工程基坑降水方案优化数值模拟

    基于结构应力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寿命预测分析研究

    苟文忠苏晨韩帅程张...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车轮局部荷载、构造复杂、焊缝较多等影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易发生疲劳损伤而达不到预期使用寿命,疲劳分析理论与预测方法尚不完善.基于Fe-safe/Verity模块,归纳形成了基于结构应力法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缝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经试验验证后,进行正交异性钢-混组合桥面板疲劳寿命预测及其敏感性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缝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较为可靠地预测焊缝疲劳寿命、裂纹萌生位置及扩展方向;相比于纯钢面桥,铺设混凝土桥面板使结构的疲劳寿命提高约380%;铺设混凝土桥面板和沥青铺装使结构疲劳寿命提高约682%.混凝土桥面从80 mm增大至140 mm时,结构最大等效结构应力降幅约42%,疲劳寿命增幅约329%.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扩展结构应力Fe-safe软件疲劳寿命预测

    基于熵权法和聚类分析的泥石流群危险度评价研究

    何必李远征陈华沈军辉...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石流的发生会破坏基础设施以及威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因此对泥石流进行危险度评价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四川彭州龙门山镇的14条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无人机影像、多幅遥感影像综合确定各泥石流的基本特征,选取流域切割密度、圆度、主沟道平均坡度、流域最大高差、主沟床弯曲系数、泥砂补给段长度比、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物源量共9个因子作为影响泥石流危险度的主要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熵值及不同泥石流的综合评价得分值,同时利用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对AP聚类算法进行改进,并以熵权法计算结果为基础,采用改进后的AP聚类算法对龙门山镇14条泥石流进行分类,引入聚类有效性指标判断泥石流分类效果,提出研究区范围内泥石流危险度的量化标准,最终对研究区14条泥石流做出危险度评价.将评价结果与灰色关联法、耦合协同法及现场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本文提出方法是可行的,也为其他地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泥石流分类危险度评价熵权法聚类分析优化计算龙门山镇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优势度格局及空间分异

    于洋徐艳艳刘春艳刘吉平...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互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引擎.以粤港澳大湾区5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加权路网密度、交通区位中心度和对外通达度指数3个指标,构建一种改进的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冷热点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交通优势度格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大湾区交通优势度在空间上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双核结构,是区域发展中的一种较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2)大湾区交通网络布局空间上存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以珠江为界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3)大湾区交通优势度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肇庆市、江门市和惠州市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互融的短板;(4)在粤港澳大湾区4个核心城市中,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交通优势度表现一般.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就要着力补齐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交通短板,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

    交通优势度加权路网密度区位中心度通达度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规律探析与发展建议

    刘芳亮宋国华吴亦政
    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共交通被认为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市内部人口流动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新业态的出现,城市公共交通却面临一系列挑战与难题,而挖掘城市公共交通乘客出行规律对掌握乘客出行特点与需求、改善公交服务水平、破解城市公交发展瓶颈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刷卡大数据的深入挖掘,从出行量、出行天数、出行次数、出行链、出行空间、职住地等角度对乘客出行特征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分析,并据此为改善公交发展现状、提升服务水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出行特征职住地识别

    基于多级交通协同管控策略的智慧高速公路典型场景仿真与评价研究

    谢智英罗石贵
    18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高速公路偶发事件下造成的交通拥堵、车辆延误等问题,充分考虑智慧高速公路对交通流和交通事件的感知能力,提出一种应用于不同交通场景下,以可变限速控制、应急车道动态管控、动态匝道控制和上游远端截流为核心的多方式协同分级管控策略.根据所提出的策略,选取了交通事故和道路施工两种典型场景,基于VISSIM仿真软件,对这两种事件进行二次开发与参数设置,采用时间和空间占用指标来描述事件的属性,包括占用车道数、占道位置和事件持续时间等.并且结合不同背景流量,提取可能最大排队长度、延误等评价指标,通过仿真推演验证了管控策略的有效性.提出的多级协同管控策略逻辑框架,可作为面向高速公路管理人员在处理不同交通事件时的决策需求的统一技术流程,从而为智慧高速公路多维度、高密度感知环境下的交通协同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智慧高速公路多级协同管控策略可变限速控制应急车道匝道控制VISSIM二次开发

    基于RSST-T模型的面向多元场景的城市路内停车技术方案研究与应用

    田龙飞杨璐顾思思陈亮...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居民停车需求与停车位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我国城市路内停车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多元场景的城市路内停车技术方案.通过研究城市路内停车技术,分析路内停车特点,基于道路条件、车位设置、停车时长、路内停车位信息采集技术等多因素,建立面向场景的路内停车分析模型RSST-T,并基于RSST-T模型,研究在不同场景下的路内停车解决方案,并在Z市某区城市级的路内停车系统中实施应用,最大程度保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科学性.

    车辆停厝城市路内停车停车技术RSST-T多元场景

    基于数字孪生场景的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

    刘宏李滨杉蒲方成顾晓锋...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久马高速公路作为联络西北至西南方向的大通道,也同时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旅游观光的重要作用.以道路使用者的角度对久马高速公路沿线4个景观段落进行动态景观评价研究,从景观基底、景观视域、景观节点等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创建"面-线-点"3个层次的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动态景观评价模型,通过BIM+VR技术搭建数字孪生场景进行模拟驾驶体验和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动态景观评价指标权重并对景观质量展开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久马高速公路沿线不同景观段落带给道路使用者的感受差异较大,其中动态景观质量极高的为多美花原景观段,较高的为绿峡花谷景观段,一般的为秘境花廊景观段和红原花海景观段,不存在质量低的段落.客观评估久马高速公路沿线各个景观段落的质量,为地方相关部门指导该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管理、打造、开发、决策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道路工程交旅融合高速公路动态景观数字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