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义祥辉

季刊

1001-7070

gljy@gl.gx.cninfo.net

0773-2866972

541001

桂林市解放东路19号四楼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本刊的宗旨是交流学术成果,发展学术事业,尊重学术名家,扶植学术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桂林"两江四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林兵曹小鱼乔宇杭王建宁...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江四湖"景区是桂林城市旅游的名片,深入研究游客对该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可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梳理了桂林"两江四湖"景区的发展历程,并基于网络文本分析了游客对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第一,游客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旅游资源,其次是人文旅游资源;第二,游客整体满意度较高,说明"两江四湖"景区的山水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第三,游客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景区的旅游项目与服务.基于此,本文从提高景区资源利用率、丰富景区旅游项目、提高景区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优化"两江四湖"景区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网络文本旅游形象感知桂林"两江四湖"景区

    桂林良丰科教小镇的历史考察与当代价值

    吕立忠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的桂林良丰小镇,驻留有众多的科教机构及其人员,他们汇集于此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是大后方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良丰小镇在接纳内迁科教机构、培养人才、安置科教设备与资料、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良丰小镇的这段历史,是一段特殊的科教发展史.挖掘、整理良丰科教小镇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桂林科教史研究,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助于推动桂林文旅事业的发展.

    全面抗战时期桂林良丰小镇科教史爱国主义教育文旅事业

    文旅融合视域下古树名木资源特征与价值分析——以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

    邓媛元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视域下,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其独特价值.龙胜各族自治县现存古树4464株,隶属于43科86属125种,主要树种有枫香树、木荷、杉木、华南五针松、马尾松、樟、水青冈等12种,累计占古树总量的80.94%;关键树种为银杉.根据树龄划分,该县有特级古树3株,一级古树114株,二级古树381株,三级古树3465株,分别占比0.07%、2.55%、8.53%、77.62%,古树名木树龄及相应的数量构成总体呈金字塔形.从生长场所看,古树主要分布在远郊野外,计2519株;其次是乡村街道,计1900株;最少是城区,仅45株.从权属情况看,古树权属以集体和国有为主,个人所有为辅,绝大部分古树名木权属清晰.从生长质量看,古树正常株有4272株,衰弱株152株,濒危株9株,死亡株31株,绝大多数古树名木生长环境良好.在对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古树名木的康养旅游、科普旅游、民俗旅游价值,是促进文旅融合、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文旅融合古树名木保护等级分布特征生长势龙胜各族自治县

    "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以桂林市中山中学为例

    蒋向东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学"大思政课",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在深刻理解"大思政课"核心要义的基础上,结合桂林市中山中学的实际,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评价标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整合资源、推动各主体协同育人等三个方面探索了中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大思政课"顶层设计队伍建设协同育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传承使命与实现策略

    唐荣德陈明珠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是广大乡村人民在长期的乡村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和内在动力.乡村教师传承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内在要求.为此,乡村教师要完善自我,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本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承;积极融入乡村社会生活,担负繁荣乡村的文化使命,以此实现个人价值和乡村社会需求的契合.

    乡村振兴乡村教师乡村文化文化传承

    数字经济赋能广西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王祖良翁潮红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入融合,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助力.数字经济在提升乡村经济收益、促进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广西乡村产业发展为例,系统分析当前数字经济赋能广西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制,探讨数字经济赋能广西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数字化乡村产业布局及建设、创新发展现代乡村产业科技体系、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和加快数字乡村产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字经济赋能广西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

    数字经济乡村经济产业振兴机制路径

    《变脸》对中国电影"影戏"美学观念的表达

    莫珊珊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变脸》是吴天明导演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影片有机融入了戏曲艺术元素,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进行了反思,朴素真挚情感的表达使影片很"温暖",通过极具川渝特征的影像叙事使作品带有浓厚的东方气质,是中国传统"影戏"美学观念的一次成功表达.

    《变脸》"影戏"美学"影戏"化叙事创作方法

    地方高师院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模式的构建及推进路径——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百千"工程为例

    石群山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高师院校服务乡村教育振兴责无旁贷."十百千"工程服务模式是基于系统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等服务理念而创建的,其要义是重点帮扶10所乡村学校、选派100名教师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安排1000名师范生实习支教.该模式对于乡村教育优质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学水平、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师生专业成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统筹规划、目标导向、多向合力、持续创新是"十百千"工程服务模式的推进路径.

    乡村教育振兴服务模式地方高师院校"十百千"工程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数字能力调查研究——基于广东省X市高职学生的调查

    窦菊花
    57-6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转型,本研究参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中的学生数字素养评估指标,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数字能力评价量表,以广东省X市860名高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了高职学生数字能力在不同维度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数字能力除在"数字化专业思维与职业能力"这一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外,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职学生数字能力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廖冬燕朱丹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创新,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内容未能完全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导向的学习需求等问题.为适应数字化教学转型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场景,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学生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