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熊进

季刊

2097-1532

jjs@gsrtvu.edu.cn

0931-8823542 8721727

730030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71号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Open Universit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幕遮兽面背后的西域神话

    张同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迄今为止关于苏幕遮的研究,尚未涉及到其兽面的表征意义及其背后的神话底蕴.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探讨其域外神话因素,发现它本是西域的水神节.来华后的胡人戴着"狗头、猴面"等兽面交互泼水、"裸体跳足"、公众战斗表演,其间的兽面言说着粟特人欢度水神节的神话故事:雨神或水神、战神得悉神与旱魃巨龙鏖战,犬神、猴面的风神为雨神助战,其他戴着诸如羊、鹰、蛙、虾等"种种面具"的舞蹈者与少年、武士、女妖等也一同上演打斗.苏幕遮由于表演时裸体,有猥亵动作而被唐玄宗敕令所禁断,但是它在地化而渗透进了中土民间祈雨的仪式中;或被汉文化过滤为乐曲、词牌名而依然保留在古代中国的音景世界里;或流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仍然被称之为《苏莫者》或《乞寒》.

    苏幕遮水神节兽面祆教祈雨

    丝路物质文化的历史记忆与话语建构——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考察

    缐会胜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马踏飞燕权力话语丝路记忆文化生产

    大麦地岩画典型图形符号相似性识别及释义

    束锡红冯艺飞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麦地岩画是由这一区域的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和部落创作的图形符号系统.从大麦地岩画中筛选屡屡出现的"()""()""()"这三种典型图形符号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符号具有和甲骨文相同的象形、指事的功能.因此将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运用于岩画研究中,对典型岩画图形符号与甲骨文字形进行相似性识别,可以突破传统释义的局限性,给岩画的释义提供新的媒介,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大麦地岩画典型图形符号相似性识别释义

    模式识别在贺兰山人面像岩画研究中的应用

    王阳屈原骏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兰山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北道,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关键节点.利用模式识别等数字技术,以贺兰山的人面像岩画为研究对象,构建贺兰山人面像岩画数据集并训练图像识别模型,成功实现了对人面像岩画的数字化识别,初步展示了模式识别等数字技术在岩画研究方面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人面像岩画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准确识别,可以有效降低个体视觉和经验判断的误差,可以辅助科研人员进行人面像岩画识别,这在岩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为深入挖掘岩画文化信息提供了新路径.

    模式识别人面像岩画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北方草原彩绘岩画数字化保护新路径

    樊晔樊美杉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画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人类文化、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北方岩画主要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分布,数量众多且年代久远.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备受大众关注.本文以北方草原大兴安岭彩绘岩画为例,探讨北方草原彩绘岩画数字化保护的新趋势、新功能、新路径,对比传统岩画的展示方式,重点分析北方草原彩绘岩画线上专题展示路径与数据库建设工作,为我国北方岩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经验启示.

    北方草原彩绘岩画数字化保护数字档案技术数据库建设

    阴山地区狩猎岩画演变研究

    吴素云
    37-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和草原大道见证了北方少数民族早期文化的发展,而内蒙古阴山地区的狩猎岩画成为这一历史的重要印证.本文从岩画中的动物、人物、工具和场景出发,探讨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早期发展和演变.岩画不仅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同时也揭示了北方少数民族在狩猎和游牧生活中的科技发展和生计变迁.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草原大道的出现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草原大道狩猎岩画演变

    宁夏岩画保护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潘晓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画,作为宁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直观、详尽的图像史料.但岩画保护研究中存在着数字化信息建设相对滞后且未形成统一标准、学术研究投入不足且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可以将岩画本体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保护、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和技术建设岩画资源数据库、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以期形成新时代岩画保护研究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岩画保护模式和手段的共享,实现岩画遗产保护持续良性发展.

    岩画保护研究问题对策

    胡奴、胡婢、胡客、胡译——以汉简所见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流

    马智全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汉简是考察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珍贵文献,其中关于胡奴、胡婢、胡客、胡译的记载值得关注.地湾汉简中的胡奴,可与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堂邑氏胡奴"相印证,参考南阳"胡奴门"的汉画像石,可知汉代有以胡为奴的情况.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婢能用米汁治病,受到边塞士卒欢迎,是胡汉文明交流的体现.悬泉汉简记载的胡客,为西域诸国到汉地奉献的商人,他们"通货市买"而以献为名,受到边地驿置饮食住宿接待,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贸交流.居延、玉门关、悬泉汉简中的"胡译""匈奴译""羌译""羌胡译""译者"等记载,可见汉代边地与少数民族交流的真实状貌.

    汉简胡奴胡婢胡客胡译

    论左宗棠西北边疆经略

    张瑛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宗棠是清代西北边疆治理的开拓者.在担任陕甘总督、新疆督办的14年中,左宗棠将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付诸于西北边疆经略;采用"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务实策略收复新疆,推动新疆治理体制改革,力主新疆建省;全力发展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兴办近代工业,倡导文化教育,筑路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为西北边疆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宗棠西北边疆经营

    "教学评一体化"下同伴互评实证研究的热点与展望

    祁芸赵永发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同伴互评实证研究进展,研究对中文核心期刊的99篇文章进行了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主题上说,同伴互评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可靠性提升、工具研究三个主题研究比较集中,同伴互评的作用机制、同伴互评与自评、师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从研究情境看,同伴互评在外语、教育技术学等领域研究最多,但是从参与人员来看,大多集中在大学生上,对中小学生和成人关注较少;从研究方法看,准实验法应用最多,问卷、访谈等传统数据搜集方法占比较大,混合分析是同伴互评最主要的分析方法;从结果上看,同伴互评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很多的验证,突出表现在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学业成效上.根据以上结论,研究提出"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同伴互评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多元主体结合评价;"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同伴互评要利用技术进行全过程支持;同伴互评在设计时要注意其促进学习的作用路径与机制,进而提升作用效果等建议.

    同伴互评实证研究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