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高师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高师学报
甘肃高师学报

莫超

双月刊

1008-9020

gsgsxb28@sohu.com

0931-7601128

730070

甘肃兰州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甘肃高师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促进、发展甘肃基础教育为宗旨,以展示国内基础教育前沿水平为目标,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己任,追求学术性、师范性、地域性,力求以独特的风貌为西北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脉"和"根脉"意蕴

    朱玲虎牛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魂脉"与"根脉"生动定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所具有的方向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表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色;"根脉"的民族性、现代性、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创新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魂脉"与"根脉"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魂脉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寻找上古诗歌发展的依据——《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序

    赵逵夫
    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一书从历史文化等理论方面对先秦文学尤其是诗歌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礼俗仪式探索、考察上古诗歌的发展,可以看到更早的诗歌存在、演进的情形,亦可了解从春秋前期至战国之末我国诗歌发展中缺环一段的大体状况.

    上古诗歌《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发展依据

    从短篇小说《手》看萧红对鲁迅的继承和超越

    唐莉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红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成长、成名都受到鲁迅的极大帮助和鼓舞,她也潜心学习鲁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文章从短篇小说《手》入手,探讨萧红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对鲁迅的师承,更就萧红在叙事模式和女性解放方面对鲁迅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叙事模式方面,萧红巧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进行多视角叙事转换,游刃有余地表现主人公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萧红继承鲁迅基础上的开拓.在女性解放方面,萧红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女童王亚明为视点,关注女性命运,揭示女性悲苦的根源,指出了女性解放的教育方向,那就是女性自我教育的真正实现.

    萧红《手》典型形象王亚明叙事模式女性解放

    晚清西北灾害中的书画助赈

    杨继业陈纪泽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以来,书画家借助新闻报刊和商业市场确立了与灾害的关系,书画助赈成为救灾的重要手段.晚清西北地区发生的两次特大灾害,先后得到域外社会各界的有力救助.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书画家以绘画作品介绍灾情,以出售作品筹募赈资,尽力帮助西北灾民摆脱生存困境,进而挽救西北局势,表现出他们的社会担当.与此同时,书画家们借助救灾时机,也逐渐实现了自身向近代化的转型发展,促进了城市商业和文化的活跃.研究特定时空中书画助赈现象,对艺术史和灾害史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晚清书画助赈

    清代中叶闽东畲族地区"中人"报酬考——以闽东畲族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董孝良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中叶闽东畲族地区经济交易活跃,而"中人"在乡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契约订立、交易担保、买卖纠纷等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闽东地区"中人"报酬的考察,可知"中人"酬谢类型呈现单一性的特点,绝大多数以银两酬谢为主.结合相关契约文书进一步分析,"中人"报酬支付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多因素影响的.此外,闽东地区"中人"酬谢比重以 3%为主,占比在 1%~10%之间浮动.通过对罗源、屏南、古田三地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宗族伦理道义及地区商业经济是影响报酬比重的关键因素.

    清代中叶闽东畲族"中人"报酬

    清代关陇诗人胡釴词辑补

    李军强王江东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釴是清代乾嘉时期关陇诗坛的代表人物,他虽以诗驰誉名场,但填的词在当时也很有名.由于其词仅以稿抄本的形式流传,后人难得一见,所以并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甘肃省图书馆馆藏的胡釴《续东游草》稿本,创作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据笔者统计,稿本中有 45 题 55 首词作,从未刊布,因而极具文献价值.现予以辑补,以供学界参考.

    胡釴《续东游草》稿本辑补

    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探讨

    董滢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康养是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森林生态、景观休闲、食药融合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健康文旅体验模式.甘肃崆峒山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化名山,也是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在平凉"十四五"文旅规划布局下,积极推进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融合发展是甘肃平凉地区旅游经济提升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崆峒山文化资源的四个优势方面分析与森林康养的融合发展,提出利用生态文化提升森林康养品质;融入养生文化普及森林康养理念;引入武术文化丰富森林康养形式;吸纳膳食文化助力森林康养服务.这些针对性的建议,可以促进崆峒文化与森林康养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服务质量,实现资源产业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崆峒文化森林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西部乡土小说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以雪漠小说为例

    何英雷佳娣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西部乡土小说乡土语言翻译策略

    路易·艾黎汉诗翻译得失论析

    达正岳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易·艾黎先生一生共翻译中国诗歌 13 部,在西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丰富多样的选诗标准、自由体的翻译风格、直白流畅的语言特色、再加工创造的翻译方式,这些都是其汉诗翻译的优势所在.同时,受语言的不对等性、译者的翻译理念、译者的翻译目的及译者的个人原因等因素的制约,他的翻译也出现了一些误差,存在不足.比如:内容上,翻译失真,误读原作;形式上,随意分行,失去美感.对其翻译成绩,我们应充分肯定;对于失误,我们也要客观指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更适合中国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翻译路径,从而为中国诗歌及更多作品的外译提供借鉴和帮助.

    路易·艾黎汉诗翻译得失

    对外翻译中的语言生态——基于《敦煌文化关键词》的翻译

    徐珂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生态理论要求译者具有语言意识,关注语言生态因素间的协作,为对外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统筹考虑语言生态因素可以优化对外翻译的译文质量,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译文提升空间.文章参照语言生态理论,以 2019 年中宣部地方优秀外宣品一等奖获奖图书《敦煌文化关键词》为样本,从读者受众和译介选材、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文化情感以及评价原则方面解读分析语言生态因素的统筹考虑对本书的英译产生的影响,展示了对外翻译中的语言生态机制如何在具体的翻译任务中得以体现,为对外翻译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对外翻译语言生态《敦煌文化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