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高师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高师学报
甘肃高师学报

莫超

双月刊

1008-9020

gsgsxb28@sohu.com

0931-7601128

730070

甘肃兰州安宁区街坊路11号

甘肃高师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促进、发展甘肃基础教育为宗旨,以展示国内基础教育前沿水平为目标,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己任,追求学术性、师范性、地域性,力求以独特的风貌为西北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

    杨正果果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对外宣传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要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以来,影视对外传播的实践在此思想的引领下取得了重要成绩,在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破解对外传播中"故事内容同质化、文化圈层错位、传播效果不佳"等困境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对外传播实践启示,应该通过"推动内容创新,打造精品故事;改变故事语态,寻求契合共性;实现多元渠道,构建立体传播"等路径和方式,更好实现国际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新时代影视作品路径和方式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

    刘建军廉武辉
    7-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之大者"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以中国古代先贤治国理政的启示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承扬为理论基础,立足解决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两个结合"的理念范式,是应对"两个大局"的思想统领.心怀"国之大者"需强化政治引领,善于把握政治因素;勇担责任使命,善于攻克发展难题;坚定站稳人民立场,时刻追求无我精神,从而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上的思想指引.

    国之大者生成逻辑实践路径价值意蕴

    哈姆莱特与赫拉克勒斯:镜像里的自我——关于哈姆莱特的神话猜想之六

    何素平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之子,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英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难解读的人物,其面对复仇使命时一再"延宕"的心路历程,其实是一个重新界定自我身份的过程.赫拉克勒斯是哈姆莱特崇尚的英雄,是哈姆莱特镜像中的反向自我.可以从大力士与"懦夫"、智者与蠢才、英雄与"罪人"、乐天派与厌世者等四个方面揭示这种实体和镜像的对照.

    哈姆莱特赫拉克勒斯镜像自我希腊神话猜想

    论王新军小说中的"自然书写"

    谢春丽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新军是当代西部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自然书写"更好地展现了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特征,对于乡土生活诗意的审美、对生命神性的崇拜以及对城市文明的批判共同构筑了作家"自然书写"的世界,而这样的书写也正体现了当下作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的现实思考.

    新世纪王新军乡土小说自然诗意生命

    西藏古典本生传文体特征研究

    才让加卡毛吉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生传属于西藏古典传记文学四大传承传之一,其文体独特、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以生命平等与利益众生为主题思想,流转不停的生死轮回为故事线索,罗列出诸多经世传奇,形成独一无二的叙事模式.本生传讲述伟大人物生生世世历经世间冷暖,帮助众生脱离苦海的事迹,是集神话、故事、传说、历史于一体,由连续性的传记作品汇集而成,体现了较高的艺术凝聚力.西藏古典本生传文体经历了萌芽雏形、学习模仿、本土创作、鼎盛发展等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主题思想宏伟、叙事结构完整、表现手法丰富、流传范围甚广,并极具生命力的特殊文体.

    古典本生传文化根源发展概况文体特征

    陕西山阳县杨地赣语岛的语音特点及两字组连读变调

    孙立新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山阳县杨地赣语岛把普通话及许多方言所具有的撮口呼字多读作翘舌音声母拼合口呼,把古入声字普通话读作ɤ、ie、ye韵母的字读作ε、iε、uε韵母.该方言岛有3个单字调,即平声阳去、上声、去声;根据连读变调推断,在迁出其祖居地之前最少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5个单字调.其变调规律如前字平声阳去,后字古浊声母平声(阳平),前字不变调,后字变作44;再如前后字均为古入声,有五种格局,其中一种是前字变作21,后字变作53.

    山阳县杨地赣语岛语音特点单字调两字组连读变调

    语言符号资本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互动研究

    曹进徐冉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符号资本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个体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交流需求,还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社会地位;而个人的语言能力又反过来影响到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从社会层面来看,语言符号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各领域如教育、文化、贸易等的进步.健康的语言市场有助于个体语言符号资本的价值实现,进而促进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语言符号资本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托、交互作用的.因此,关注两者的互动有利于全面认识语言的经济属性,推动语言资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为建构稳定良性的语言环境贡献力量.

    语言符号符号资本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互动语言产业

    中国古籍"赋"体名称英译中的术语关联和术语规范

    曾丽馨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国古籍赋体名称中术语"赋"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以术语关联为翻译指导,在系统梳理"赋"体名称英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翻译过程中中西术语的关联,探讨"赋"在中国古籍名称中的规范英译.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实现术语翻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应音译"赋"为"fu";对于赋体名称,则依据名称及文本内容,采用以"音译+直译"为主,换译、补译、类译、减译和概译为辅的翻译方式.

    赋体名称英译术语关联术语规范

    阐释学视域下民俗文化词英译策略研究——以《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为例

    谢晓科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一世纪初,以彭建明、蒋贤萍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赵逵夫先生主编的《西和乞巧歌》翻译成英文,这对于向英语世界传播中国民间歌谣及民间民俗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四步骤为指引,分析了原作中祭祀礼俗类以及婚姻礼俗类民俗文化词的内涵意义,并结合译本中翻译的实例及乞巧歌、英语歌谣的特点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译者对于此类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基于归化、异化以及中西文化缺省补偿原则的翻译策略,采用了意译、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准确、有效地传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乞巧文化.

    西和乞巧歌民俗文化词阐释学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张牧春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是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多棱镜,从思想、意识、精神、观念的多维触及个体、社会、民族、国家的方方面面,在自身改造、创造中上升为国乐精粹而为中华扬声.文章意图从中国当代交响乐的创作轨迹中归纳出其中的主要体征,然后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繁荣、安全、绿色的思想内涵,揭示前者对后者的融入、嵌合、呼应及表达.

    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