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
甘肃农业

半月刊

1673-9019

gsny@21cn.com

0931-8488370 8465630 4560928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武都路498号

甘肃农业/Journal GANSU NONGYE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聚焦“三农”,关注经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乡建赋能桂西乡村发展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涂紫姝肖昕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成为助力乡村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将艺术设计与桂西乡村建设融合,不但能推动桂西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发展,还能够提升桂西乡村的生活舒适度和村民的文化素养.桂西乡村虽然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美,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村民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乡村人才资源短缺、公共设施不健全、乡村特色风貌受损等诸多问题.文章试图研究艺术乡建对桂西乡村发展的助推作用,并从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人才下乡、加强宣传营销、推进文旅融合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分析如何赋能乡村发展,并借助艺术乡建破解当前桂西乡村发展的难点.

    艺术乡建乡村振兴乡村建设

    艺术设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王远超张新悦高勇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美乡村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艺术设计赋能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目前,和美乡村建设正面临如模仿城市建设标准、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引擎、忽视乡村文化守正创新、乡村美育实施策略模糊等困境.为此,从艺术设计赋能的角度,和美乡村建设应从营造扎根乡土的景观环境、发展艺术设计驱动的文化产业、秉持守正创新的审美观念、建设凝心铸魂的美育环境等创新路径入手,从而实现以"和"引领"美",将"美"融入"和"的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

    和美乡村乡村建设艺术设计

    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高静李全生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的兴盛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振兴是凝聚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在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依旧面临主体力量不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受阻、价值认同危机等困境.因此,应采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借助融媒体营造乡村文化振兴的良好氛围等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以红色村庄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侯莎莎王晓云
    86-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村庄作为特色保护类村庄,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红色村庄能够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红色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系统思维分析角度出发,探析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红色村庄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造成红色村庄发展困境的具体原因,并基于红色村庄建设实际,构建了以红色村庄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红色村庄乡村振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协同共生:数字时代农耕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龚思雨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激活数字时代农耕文化的活力助力文化振兴和提升数字时代的文化价值、促进"三农"目标的实现,可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本文从协同共生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岳阳市湘阴县为研究案例,阐释了数字时代农耕文化的丰富价值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据此,提出通过数字传播农耕文化、数字赋能农耕文化、数字融合农耕文化,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振兴进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

    协同共生论数字时代农耕文化乡村振兴

    对生态补偿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的思考

    林龙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生态补偿纳入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能为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也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且有利于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区域之间利益均衡.然而,现有的占补平衡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并未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平衡问题.因此,应当明确将补充耕地生态保护成本与对补充耕地生态损害的补偿纳入占补平衡生态补偿的范围,设立生态保护专项基金为生态损害补偿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建立耕地碳汇交易制度,以促进耕地占补平衡生态补偿方式多元化.此外,应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生态补偿工作的监督,并明确耕地占补平衡生态损害的追责主体.

    耕地占补平衡生态补偿

    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化研究

    张艳峰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化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甘肃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治化现状,针对甘肃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生物多样性的法治化保护、体制机制层面的挑战以及公众参与的问题与挑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化的对策思考.

    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化

    "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及绿色发展启示

    贺明星李丹丹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做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的本质内涵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辩证关系的诠释,其对传统发展路径的"扬弃"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正确方向.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的乡村振兴,体现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发展目标,尊重自然规律,遵守绿色消费正义,寻求发展绿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平衡,为乡村振兴激活绿色生产力、化解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并在实践过程中宣扬乡村生态文化、调动乡村居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乡村走绿色发展之路.

    "两山"理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框架、困境与路径: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之思考

    王亚强梁民强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全面纵深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迎来了新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出现了新问题,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一招.本文采用国家政策解读、理论文献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定性研究法,从中提取核心治理要素,并从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制度、治理平台和治理目标五个维度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分析框架.以此框架剖析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原因,针对困境问题提出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农村治理分析框架问题成因路径选择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研究

    朱晓迪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建设数字中国的方向之一,数字技术已成为建设数字乡村的一大关键要素,而乡村治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把手,迫切需要对乡村治理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这也是进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部分.基于此,研究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所在,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过程中,在面临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基础和治理人才方面的困境时,如何更好地优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后续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数字技术数字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