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黄高宝

双月刊

1003-4315

gsauxb@gsau.edu.cn

0931-7631144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草业科学、兽医、农学、林学、园艺、资源环境、仪器科学、机电工程、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本刊每4期正刊,此外,每年还面向社科和行政、教学管理办1-2期增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通北川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刘玉斌李强峰魏有才傅利平...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北川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为该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保护区内5个典型的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下的土壤,采用环刀法、烘干法等对其物理性质、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渗透能力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5种植被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差异明显.土壤平均容重变化范围为0.87~1.41 g/cm3,其中高寒草甸(1.41 g/cm3)最大,高寒灌丛(0.87 g/cm3)最小;土壤总孔隙度以针叶林最大(55.62%)、高寒灌丛(37.39%)最低,毛管孔隙度以针叶林(43.80%)最大,高寒灌丛(27.55%)最小,非毛管孔隙度以针阔混交林(12.13%)最大,高寒草甸(6.70%)最小;最大持水量以针叶林(1 112.36 t/hm2)最大,高寒灌丛(747.80 t/hm2)最小;毛管持水量以针叶林(875.95 t/hm2)最大,高寒灌丛最小(551.00 t/hm2);非毛管持水量以针阔混交林(242.62 t/hm2)最大,高寒草甸(134.04 t/hm2)最小.土壤渗透能力最强的是针阔混交林,其稳渗速度为4 mm/min,稳渗系数为2.65,高寒草甸最弱,其稳渗速度为1.13 mm/min,稳渗系数为0.86.[结论]在5种不同植被类型中,针阔混交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坐标综合能力值达0.383 4;其次是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坐标综合能力值分别为1.386 2 和3.052 6;灌木林和高寒草甸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坐标综合能力值分别为3.412 6和4.813 3.

    北川河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坐标综合评定法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杨宁杨盛海徐一斐刘慧娟...
    203-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 cm)与亚表层(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 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活度紫色土

    三种盐生植物对河西地区盐渍土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

    何振邦郭丽琢高玉红剡斌...
    210-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河西走廊盐渍土的理化性状对不同盐生植物种类的响应,可为该生态区重度盐渍土的植物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盐生植物种类为试验因素,设裸地(T0)、白茎盐生草(T1)、盐地碱蓬(T2)、碱茅草(T3)4个处理,探讨了盐生植物及其种类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和T0相比,T1、T2、T3 的耕层土壤容重降低了9.6%~11.1%,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提升了7.8%~24.1%和41.3%~97.4%,T2对土壤孔隙度的提升效果最显著;T1、T2、T3处理下0~30 cm及30~6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含量较T0分别降低了23.4%~24.9%和51.1%~63.7%,降低效果呈现T2>T1>T3的趋势;与T0相比,T1、T2、T3使耕层土壤的Cl-、SO42-、Na+、Mg2+和K+的含量分别降低了 90.2%~95.5%、14.4%~16.6%、88.1%~92.2%、38.8%~52.2%和71.8%~77.8%,也使土壤的pH降低且以T2 的效果最明显;T1、T2 的植株含盐量较T3 高23.6%~27.2%,地上部盐分积累量是T3 的105.5倍和96.5倍,地下部盐分积累量T2 是T1 和T3 的12.5倍和8.7倍.[结论]供试3种盐生植物的种植均改善了耕层土壤的通透性能,降低了0~60 cm土层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以盐地碱蓬的改土效果最明显.

    盐生植物土壤盐渍化土壤通透性能土壤盐基离子土壤pH植物含盐量

    东祁连山高寒区混作禾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

    刘皓栋郑彦丽田启会贾万臣...
    218-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决高寒地区人工混播草地快速退化的现状,增强混作禾草地的稳定性.[方法]以东祁连山高寒10龄混作禾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植被特征的变化,包括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数,结合灰色关联度评价挑选出最优混播方式.[结果]4种禾草混播草地的株高、总生物量高于3种禾草和5种禾草混播草地;5种禾草混播草地中杂草总生物量最高.[结论]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无芒雀麦+青海冷地早熟禾+川草2号老芒麦3种禾草混播草地综合性状最佳.青海中华羊茅+本地垂穗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青牧1号老芒麦+无芒雀麦5种禾草混播草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所有混播处理中均表现为最高,可作为恢复祁连山东段高寒区退化草地群落多样性的建植方式.

    高寒地区人工草地混播种禾草植被特征群落多样性

    版权声明

    226页

    B和Si对紫花苜蓿铝毒的缓解作用

    李冰洋苟少校郭海海郭炎峰...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硼(B)和硅(Si)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铝毒害的解毒作用.[方法]采取温室水培试验,筛选硼和硅最佳缓解浓度,以最佳浓度设置7个处理(CK、Al、B、Si、Al+B、Al+Si、Al+B+Si),测定紫花苜蓿生长指标、根尖柠檬酸代谢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无铝条件下,硼和硅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在铝胁迫下,紫花苜蓿根中铝含量显著增加,根长、根生物量、茎叶簇高、茎叶生物量(簇)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幼苗的生长明显受到铝抑制;添加硼和硅后,根中铝积累显著降低(P<0.05),且硼和硅共同作用显示出更好的效果.此外,硼和硅虽然提高了根尖柠檬酸合酶活性,但根尖柠檬酸含量和分泌量降低,因此B和Si缓解铝毒并不是通过柠檬酸分泌的途径来实现.硼和硅还能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减少MDA和H2O2的含量,从而缓解铝毒.[结论]B和Si对紫花苜蓿生长有促进作用,对铝毒有缓解作用,且两者协同效果更佳.

    铝毒害解毒作用紫花苜蓿

    同源三倍体白榆生理特性及代谢组学分析

    闫晓丽丁新宇王书柔崔露露...
    236-24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同源三倍体白榆及亲本的生理特征与代谢产物的遗传特性,为选育出适应性强、抗性强榆树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同源三倍体白榆及其亲本为材料,采用非靶标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其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及代谢产物分析.[结果]同源三倍体白榆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母本二倍体白榆,低于父本四倍体白榆,与父本差异较小;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母本二倍体白榆,高于父本四倍体白榆,与父本差异较小.从白榆同源三倍体及亲本样品中共测到1 055个物质信号,共筛选出90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代谢物相对含量较母本下调,较父本相对含量上调为7,8-二氢新蝶呤、剪秋罗糖、L-谷氨酸以及槲皮素等糖类、氨基酸类以及类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物相对含量较父本下调,较母本相对含量上调,包括儿茶素、乔松素、橙皮素7-O-葡萄糖苷以及芥子酰苹果酸等萜类、酚类、黄酮类以及苯丙类化合物;芹菜素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代谢物相对含量较亲本下调;泛酸和棉子糖代谢物相对含量较亲本上调.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结论]同源三倍体白榆与亲本差异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其代谢物的数量及含量可能与其抗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以及非生物胁迫抗性密切相关.

    白榆同源三倍体代谢组学生理特征

    干旱条件下不同盐分对盐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宋美妮陆雯佳陆浩朱淑俊...
    24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西北旱区盐渍化土地广泛分布的盐生植物盐生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干旱环境下不同盐渍化水平对盐生草种子萌发等表型性状的影响.[方法]使用6%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条件,以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的6种盐分浓度梯度进行萌发试验,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株高、干鲜质量和根系活力,并通过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各指标的耐盐阈值,探究了干旱和盐胁迫互作对盐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在PEG-6000为6%的环境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盐胁迫对盐生草种子萌发及生长指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表现为Na2CO3>NaHCO3>NaCl>Na2SO4.[结论]初步揭示了在6%PEG-6000环境下,盐生草萌发期对不同浓度钠盐溶液的耐性程度,耐盐阈值为31.2~155.8 mol/L,为盐生草耐盐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盐生草旱盐复合胁迫种子萌发综合评价

    海南岛热带原始林地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王军广吴丹赵志忠王鹏...
    257-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热带海岛原始雨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以期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碳库合理评测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东南部典型热带原始雨林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不同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海南岛东南部典型原始热带雨林区0~60 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值为4.22 g/kg,变化范围为2.31~8.11 g/kg;研究区各海拔梯度森林土壤剖面中,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中占比最高,七仙岭为44.81%,五指山为42.97%,吊罗山为47.89%.在不同海拔梯度同一土层内,五指山和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08,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6,而与土壤颗粒组成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1).[结论]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研究区不同样点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海拔和pH是影响研究区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海拔梯度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模型构建海南岛

    用逐点模糊有鉴分类法研究岩溶石漠化植被演替阶段

    宋立天
    267-274,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岩溶石漠化程度与植物群落及其演替阶段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关系,研究划分演替阶段的定量依据.[方法]以粤北岩溶石漠化各发展阶段对应的植物群落为对象,用逐点模糊有鉴分类和λ 截集分析优势种消长关系的方法研究定量划分植物群落演替阶段.[结果]粤北岩溶石漠化植被的演替系列由模糊子集构成4个演替阶段,各阶段的特征主要反映在种类成分优势度的更替上.每个演替阶段植物种群的优势程度及其优势地位取决于λ 阈值(0≤λ≤1),群落的种类成分随λ 值减少呈增加趋势.[结论]用演替系列中优势种重要值换算的隶属度函数作指标,用逐阶段有鉴分类方法及λ水平集作为划分演替阶段的定量依据,既可以明显地区分出各阶段的优势种,还可证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及演替阶段更替造成了优势种种群之间的消长关系.

    岩溶石漠化植物群落植被演替演替阶段优势种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