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社会科学

胡政平

双月刊

1003-3637

gssk143@126.com

0931-7763141

730070

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143号

甘肃社会科学/Journal Gan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质量第一的方针,注重学术理论的原创性和学术前瞻性,注重应用研究,注重学术信息含量。刊登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刊登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的文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证据法学"属性思维"的误区与纠偏

    罗维鹏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证据属性在证据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证据法学绕不过的话题.通过"属性"来辨别、审查和规范证据,已成为证据法学的一种习惯思维,即"属性思维"."属性思维"可以区分诉讼证据与一般意义上的证据,还可以为证据的规范化审查提供一定的框架基础,然而司法实践更加关心证据是否相关、是否真实、是否合法以及通过证据能够认定哪些案件事实、如何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难以在"属性思维"下得到清晰地回应,因为从属性的角度只能为证据辨别提供哲理思辨,为证据审查提供大致的方向以及推导一些概念性的证据规则.证据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跳出"属性思维"的静态性、哲理性和本体性,加强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证据分析.不同于高度抽象的"属性思维",证据分析考察证据的运用过程,一方面将"属性思维"融入实际操作,使证据属性从理论工具转化为实用的指引;另一方面,拓展证据法学的视域,为证据运用提供方法论支撑.

    证据属性属性思维证据分析证据审查证据法学

    材料说:一种有效的证据本质寻访方式

    吴国邦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证据的两个要素是"言说"与"根据",一个偶素是"事实".通过建构证据概念的"专家语料库"发现,关于证据本质的具有可靠论辩价值的观点系"事实说"与"材料说".它们的区隔标准为"事实"与"根据"的分离命题."事实说"奠基于"真理符合论",主张"事实"与"根据"具有同一性."材料说"奠基于"真理融贯论",持相反观点.它们潜藏着不同的哲学困境.前者面临的是司法证明中常见或必然遭遇的"主观判断难题",即对作为"事实"的"根据"无法同"外部世界"全然符合的质疑;后者面临的则是如何对诸融贯真理进行甄选的操作性困难.依照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理论构想,如果将证据化约为"文本",则步入"反映论"的前提是获得一种具有认知意义的证据.但由内及外的"意义指称论"无法在司法语境中承担这一保证责任,"事实说"也因此失去了后续论证的基础.而"材料说"则能够在"语言游戏"对"语言图像"的包容关系之内,获得"使用论"上的语用意义,并且具备将这种意义推及语用规则的能力,故而可以借助处于"生活形式"之中的证据强弱判断(即司法),获得经语用论真理观改造后的融贯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真理"地位.

    证据本质事实说材料说真理符合论真理融贯论语言使用论

    论"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正当性

    赵天宝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永恒主题,而法治与德治是吾国治国理政无法绕开的时代主题.在厘清"法德兼治"内涵的基础上,揆诸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古代圣贤内蕴的"德主刑辅"社会治理观,还是古代治国实践推崇的"德法兼治"社会治理观,都能明证"法德兼治"具有历史维度的正当性.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余年的社会治理历程,无论是"重德轻法"还是"重法轻德"都有无法克服的内在局限,前者容易导致人治的泥淖,后者极易造成道德的滑坡,唯有"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才能回应现实的迫切需求,充分说明其具有现实维度的正当性.鉴此,探寻当下吾国"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实现路径就具备了理论逻辑的正当性.践行"法德兼治"治国理念应当着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以法治为主导,二是要坚持以德治为衡平.其中前者是"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基石,后者是"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关键,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方能有力推进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法治德治德主刑辅法德兼治社会治理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化的法律调整与优化重塑

    孙淑云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确定为该法的调整对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化,需要政府从国民医疗风险的整体治理视角出发,以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为宗旨,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保险市场、社会组织在医疗保障协同治理中的权责;并妥适处理各类医疗保障筹资和待遇机制的结构性关联,在法定医疗保障承担主体保障功能的基础上,衔接并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慈善救助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内在联系、逻辑完整、良性协调的多层次医疗保障综合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多样化医疗和健康保障需求.全景式梳理评估我国现行承载多层次医疗保障的法制,分散多变、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晰、体系不完备的特征明显.当下,有必要借《医疗保障法》立法之契机,明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化的法律调整指向,深化多层次医疗保障的结构改革,并优化重塑现行承载各类医疗保障的法规体系.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化法律调整协同治理医疗保障法

    我国法院审判指导的权力生成与权威塑造

    苏杭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判指导是我国法院系统内部一种特殊的权力运行方式.为了推动法律适用的统一,近年来我国司法不断强化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审判指导.然而,与法定的审判监督权不同,审判指导权并无明确的法律授权.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审判指导权的形成实际上源于上下级法院之间权力关系的非正式运作,尽管它在法律层面上缺乏明确授权,但却能作为一种事实权力发挥作用.然而,缺乏法律规范的事实权力在实践中行之无据,加之法院内部既有的科层结构影响,审判指导在运行中从原本的参考性意见异化为一种实质约束机制,并引发了司法决策权的向上集中、法院科层结构的强化以及司法立法化等体系性问题.正本清源,审判指导机制之完善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构筑上级法院的智识权威来夯实审判指导权的正当性基础,促使下级法院法官内心信服并自觉接受;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手段厘清审判指导运行的合理性边界,防范其在实践中的异化,进而确保审判指导机制能够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

    审判指导审判监督上下级法院科层制司法权威事实权力

    论回归辩护权本位的律师保密范围

    张沈锲杨宇冠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辩护的长远发展有赖于实现有效辩护,而有效辩护则有赖于保障辩护律师的执业安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律师有权保密的规定不明确,《律师法》中保密义务的规定又与《刑事诉讼法》不完全衔接,导致律师保密或披露的实务做法不一,影响辩护律师的执业安全与充分有效辩护.为分析律师保密范围,律师保密制度的基本定位需要界定清楚.律师保密制度须以辩护权为本位,宜以维持辩护沟通的内部性为限,界定保密的内容范围;以承担辩护职责为限,界定保密的主体范围;以个案中的辩护沟通全覆盖为限,界定保密的期限范围.为规范实务做法,现有《刑事诉讼法》第48条建议回归辩护权本位而调整规范重点.《律师法》第38条须与时俱进,更加强调律师保密的权利属性.配套制度也应避免法援律师档案备查义务、行政监管、不得妨害作证义务与保密权的冲突.在危及执业安全时,由司法权衡合理界定保密边界,赋予辩护律师例外的披露权限,发展律师披露相关的指导性案例,平衡个案中的多元价值.律师保密范围的合理界定,有利于稳定执业安全预期,为有效辩护提供必要的制度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48条《律师法》第38条辩护权律师执业安全律师保密披露例外有效辩护

    嵌入式社区应急治理的理论探赜与实践路径

    胡燕廖冲绪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嵌入式社区应急治理以系统推进、协同高效、整体优化为治理目标.社区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治理二者具有的内在契合性,即都统合于党的全面统一领导、社区共同体建构、社区资源要素汇聚,为非常态应急治理嵌入社区常态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支撑基点和实践资源,为嵌入式社区应急治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维一核"的嵌入式社区应急治理体系架构,基于对非常态应急治理与社区常态治理内在契合性的把握,聚焦治理主体、治理条件(环境)、机制建构等核心要素分析提出.破解当前基层社区应急治理的难题,需要立足于"三维一核"体系架构,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应急治理的组织嵌入、统筹资源布局,推动应急治理的设施嵌入、建设智慧社区推动应急治理的技术嵌入,以及全过程全链条推进应急治理的机制嵌入.

    社区应急治理社区共同体党建引领智慧社区

    社区微更新何以走向共同生产:政府动员策略的四重调适

    吴丹潘权骁
    1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聚焦于"小而美"空间议题的实践,已成为增进居民参与、建设社区共同体、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我国社区微更新普遍由行政驱动,而行政力量的介入之于社区微更新的共同生产是一把双刃剑.经研究表明,行政驱动下的社区微更新实现共同生产,关键在于政府动员策略的四重调适:整合多元主体,从行政力量的单一驱动到专业精英和社区精英的协同动员;调整资源配置,从过度依赖财政支持的物理空间建设转向利用多元渠道促进社会空间的营造;转化符号与话语,将宏大叙事与价值输出的传统方式,转换为注重微观体验与社区认同的新模式;革新动员方式,从依赖技术治理的刚性手段转向基于情感治理的柔性动员策略.上述分析框架,以政府行动者为视角,剖析了政府如何通过策略性调适,打破行政主导的固有框架和惯性逻辑,以促进社区空间的共同生产,从而较好地回应了中国本土情境下社区共同体建设何以可能的理论和实践关切.

    城市社区社区微更新行政驱动共同生产动员策略

    中国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结构理论的证伪: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

    孟乔赵儒煜
    185-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产业发展实践似乎难以通过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传统产业结构理论进行解释,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自身存在局限,二是中国产业发展有其历史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总结传统理论主要逻辑观点及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梳理,对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及产业结构理论进行证伪,并尝试突破原有理论框架对经济增长机制与产业结构演变进行重新解释.研究发现,基于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源于需求,而需求通过需求预期影响供给预期以配置资源的基本逻辑,经济增长的机制是通过需求结构升级推动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供给预期产生,并配置资源以满足社会需求向更高层次提升的要求而实现的.而由于人们的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最终主要归结为物质产品新功用预期的升级,这使得物质生产部门尤其是工业化后的工业部门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呈现出相比于服务部门更高效、健康、持续、快速的特征.

    中国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

    中国新型工业化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李俊杰周民良
    19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2-2021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共同因子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中国新型工业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国新型工业化呈"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南北方向不平衡性大于东西方向,南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空间分布呈"线性—圆化—拓展"和"梯形—圆化—收缩"形态;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发展、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中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城市对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敏感性较强;全国层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子为开放循环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潜力因子为信息和数字化程度、人力资源水平.区域层面的核心驱动因子均包含在全国层面核心和潜力因子之中,但不同区域因子贡献度存在差异;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贡献度均大于单因子,信息和数字化程度与其他驱动因子交互作用贡献度显著增强.因此,未来应更加注重不同区域间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组合性和协同性.

    新型工业化重心移动区域差异敏感性分析地理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