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钢铁钒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钢铁钒钛
钢铁钒钛

胡鸿飞

双月刊

1004-7638

pgbjb@263.net

0812-3380539 0812-3380764

617000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桃源街90号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钢铁钒钛/Journal Iron Steel Vanadium Titanium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冶金专业技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反映钒钛磁铁矿冶炼,微合金钢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重大科研成果。刊载钢铁冶炼,压力加工,金属材料,热能加工,冶金设备,理化检验等方面的论文。重点报道钒、钛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及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王华明王玉岱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重大高端装备制造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研究成果.文中综述了该团队在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激光增材制造非平衡凝固形核生长机理,建立了钛合金和镍基高温合金晶粒形态主动控制方法,提出了激光增材制造材料强韧化新机理,开发出高性能增材制造钛合金和超高强度钢.未来研究热点仍聚焦于激光/金属交互作用行为、材料凝固相变规律等基础问题研究,以及基于激光增材超常冶金的高性能全新金属结构材料设计与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国家重大装备大型金属构件制造方面的变革性潜力.

    激光增材制造金属结构材料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基于CH4-H2体系的氢还原技术发展现状

    张润谭钞文党杰
    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与"双高"限制的双重挑战下,火法冶金领域正面临能耗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为火法冶金带来了节能低碳、绿色转型的新曙光.基于CH4-H2 体系的氢还原技术,凭借其优良的还原能力和低碳无污染的特性,已成为冶金领域研究的热点.阐述了CH4-H2体系的还原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及研究进展,总结了该技术在还原金属矿物(铁、钛、镍、锌、钴、铬、锰)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并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CH4-H2 体系的氢还原技术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些探讨将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金属矿物火法冶金氢还原技术CH4-H2体系

    从提钒尾液制备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研究

    李智宇汤婷王正豪陈良...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钒渣提钒过程中产生的富含铁锰的浸出液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二水草酸铁锰Mn0.5Fe0.5C2O4∙2H2O,以此为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磷酸锰铁锂LiFe0.5Mn0.5PO4 正极材料,实现了钒渣浸出液中铁锰资源的综合利用.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 3.5,温度 25℃,反应时间 90 min,草酸铵加料量为理论值的 1.1倍,加料方式为正加的条件下,铁和锰的沉淀率分别为 99.5%和 99.4%,与其他杂质实现深度分离,Mn0.5Fe0.5C2O4·2H2O的纯度达 99.97%,且粒径较小,分散性良好.可将其作为合成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前驱体,为磷酸锰铁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思路.

    钒渣浸出液共沉淀法草酸铁锰磷酸锰铁锂

    活化剂强化钛精矿酸浸过程研究

    王海波龙涛向龙李礼...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硫酸法钛白生产中反应酸浓度较高导致不能实现硫酸平衡的问题,通过引入活化剂强化酸解反应过程,降低反应酸浓度.研究了活化剂对钛精矿低浓度酸浸的强化作用,考察了反应酸浓度和活化剂加量对反应温度和钛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剂的加入,可以增加反应放热量,提高反应温度,并改善固相物的疏松度,浸出活性更高;活化剂加量为0.5%、酸矿比为1.56∶1,反应酸浓度为80%的条件下,钛精矿的钛浸出率达到93.47%;酸浸残渣主要成分为TiFeO3、Ca(Fe,Mg)Si2O6 和SiO2,表明原料中的钛大部分被转移到液相中.

    钛精矿酸浸活化剂固相物

    钛的吸氢制备及其能量分析

    赖奇彭富昌陈映志张静...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绵钛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制备出氢化钛.根据重量变化分析其反应原理,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结构分析,扫描电镜(SEM)进行形貌分析.结果显示:随反应温度升高,氢化钛质量增加率增大,脆性也变大.当温度高于 500℃之后,质量增长率变化不大.热力学计算结果发现温度从 300℃增加到 700℃时,平衡常数显著下降,表明反应温度过高不利于反应进行.氢化过程的吸附能量计算表明其较优吸附位位于其中心点位.固溶能量分析表明氢原子更倾向于占据八面体间隙.

    氢化钛海绵钛反应温度逼近原理氢化

    功能性离子液体靶向萃取提钒研究进展

    项新月叶国华项朋志荣一阳...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剂萃取法是提钒最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传统的工业萃钒方法存在萃取效果不理想、选择性差以及环境和安全方面等问题.离子液体具有宽液程、低蒸汽压不易挥发、物化性质可调、易于功能性设计、电化学窗口宽、导电性好、热稳定性高等诸多优点,可实现钒的靶向高效萃取.综述了离子液体萃取回收钒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咪唑类离子液体和季铵盐类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合成方法与萃钒机理.钒的萃取机理主要包括阴离子交换和中性络合等机制,通过不同离子液体的特性,钒的萃取效率和选择性得以优化.通过对离子液体在提钒过程中的机理分析和应用案例的揭示,以期为钒提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指出了离子液体萃取剂在成本、大规模应用等方面面临的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提钒溶剂萃取咪唑类离子液体季铵盐类离子液体

    钒钛磁铁矿提钒尾渣综合利用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新宇赵海泉齐渊洪王锋...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钒钛磁铁矿提钒尾渣是转炉钒渣提钒的副产品,因含有多种有价元素而极具回收价值.但因目前缺乏有效的利用工艺而大量填埋或堆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根据钒渣提钒工艺和化学成分对钒钛磁铁矿提钒尾渣进行了分类,阐述了采用氧化法(包括氧化焙烧、电场耦合H2O2+CaF2 浸出法)、直接浸出法(包括酸浸和亚熔盐法)、还原法(包括熔融还原和直接还原)对提钒尾渣中有价元素提取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作为功能材料用于制备蓄热材料的研究现状.认为酸浸工艺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熔融还原能够同时回收铁、钒、铬、钛,具有综合回收率高、工艺流程短的特点,应用前景较广.指出了当前综合利用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物理分离的耦合技术以及作为热能蓄热材料使用的研究方向,并应加强终渣、废液排放的监管力度和毒性检测的研究,为钒钛磁铁矿提钒尾渣的高值化、无害化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钒钛磁铁矿提钒尾渣提取工艺蓄热材料

    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吴健春
    59-6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钛白粉厂生产数据为依据,统计分析了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对粒度分布和初品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增加,水解偏钛酸D50 呈现增加趋势,相应获得初品Tcs和Scx均呈现下降趋势,初品平均粒径呈现增加趋势,控制偏钛酸沉降高度在 130 mm以下可以获得颜料性能较好的钛白粉.试验研究表明,水解钛液的TiO2 浓度、F值、水解晶种加量和水解判灰时间均对水解偏钛酸的沉降高度和D50 有较大影响.随水解钛液浓度增加,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呈下降趋势,随F值增加,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和D50 呈现增加趋势,随水解晶种加量的增加,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呈下降趋势,随判灰时间的延长,水解偏钛酸沉降高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钛白粉偏钛酸水解沉降高度粒度分布

    双相钛合金Ti-6Al-4V拉伸行为的晶体塑性有限元研究

    张龙常乐林鸿运周昌玉...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晶体塑性有限元方法探究了α/β相含量和晶粒尺寸对Ti-6Al-4V双相钛合金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滑移相对分数定量化评估不同滑移系对塑性变形的贡献.结果表明:Ti-6Al-4V钛合金拉伸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应力集中在β相变体晶粒及晶界处,应变集中在α相晶粒附近.随β相含量升高,应力集中区域更多,三叉晶界处越易产生应变集中,β相{110}滑移系对塑性变形的贡献大幅提高.随着α相、β相或两相晶粒尺寸同时扩大,塑性段应力应变曲线下降,且初始变形都主要由柱面滑移系主导,锥面〈c+a〉滑移系贡献次之.增大α相晶粒尺寸,锥面〈c+a〉滑移系活性下降,导致塑性阶段应力值降低.增大β相晶粒尺寸,塑性阶段应力的降低与β相中{110}滑移系活性下降有关.同时增大α及β相晶粒尺寸时,会同时影响柱面滑移系和{110}滑移系的相对分数,应力值的下降与界面数量的显著下降有关.

    Ti-6Al-4V拉伸行为晶体塑性应力应变滑移系有限元分析

    TA18钛合金管惯性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

    成培鑫席锦会刘姣石立超...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TA18钛合金管材开展惯性旋转摩擦焊接(IRFW)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TA18钛合金管摩擦焊接头各个区域的组织形态,结合焊接过程分析了组织的特征与演化机制,根据拉伸试验、室温冲击试验、显微硬度试验等测试结果分析了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短时间内焊接接头处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IRFW接头焊缝处的组织为针状α′相;热影响区的组织为等轴α相、部分针状α′相和残余β相.TA18钛合金管材IRFW接头的抗拉强度与母材相当,且断裂位置均位于远离焊缝中心的位置.IRFW接头显微硬度较均匀,各区域硬度匹配性好,接头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达到母材的96.85%.

    TA18钛合金惯性旋转摩擦焊接显微组织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