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信息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信息化
自然资源信息化

吴智慧

双月刊

2097-1001

infomag@infomail.mlr.gov.cn;infomag@126.com

010-66558621

100812

北京市阜内大街64号

自然资源信息化/Journal Natural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查看更多>>本刊发布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标准和政策,探讨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交流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介绍信息化建设进展,报道国内外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建设与发展实践

    王漪徐墨庚童心符昱...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数据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作为科技部和财政部首批认定的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以打造海洋领域的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为发展定位.成立4年来,在科技部和自然资源部的支持及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持续推动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从运行管理和标准规范、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应用与工具研制、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该中心在海洋科学数据共享领域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与前景展望.

    海洋科学数据数据中心数据资源体系开放共享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复杂服务环境下自然资源信息化应用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

    张勇程华杰刘玉强
    10-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自然资源协同建设中的服务耦合度高、服务扩增性弱、协同性和集成性差等复杂情况,本文构建了一种复杂服务环境下自然资源微服务架构,对自然资源微服务内容、自然资源微服务部署和编排、基于服务网格的自然资源微服务治理进行设计,并以江西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构建了综合服务系统.实验表明,本架构具有较好的高并发、高扩展性能,可以很好地进行自然资源微服务治理,保障了土地、矿产、地勘、测绘地理信息、国土空间规划等30多项自然资源业务的正常开展,有效支撑自然资源协同建设和服务管理应用.

    自然资源信息化复杂服务环境微服务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基于Minecraft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在油气地质模拟中的应用

    邢宇鑫谢华锋韩淼李桂林...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地质模拟是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工作.传统的三维地质模拟方法存在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无法满足真实地质条件、无法模拟动态地质演化过程等问题.本文借鉴游戏Minecraft的建造方式,探索一种新的三维地质模拟方法,提出基于Minecraft的游戏化油气地质模拟模式,总结基于Minecraft的油气地质模拟技术流程,将该方法应用于油气地质模拟.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展示效果和推广意义,具有开发难度较低的特点,具备三维地质模拟全新工具的可行性.

    三维地质模拟地质勘探油气地质Minecraft

    自然资源业务系统与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整体对接方法研究与实现

    彭海波胡强吴志春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业务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有效对接,对于提升自然资源部门政务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自然资源部门业务系统众多、业务系统建设方式不一、网络部署环境多样的情况,探索了一种自然资源业务系统与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总对总"的整体对接方法,采用"一个政务数据资源中心、多个应用对接模块"的建设方式,搭建了省级自然资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业务系统与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整体对接.实践表明,该方法简化了业务系统与其他外部系统对接方式的流程管理,促进了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自然资源业务系统一体化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共享交换系统对接"总对总"

    贵州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监测系统建设

    冉文瑞刘开坤管永胜孟帅...
    29-3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矿业权业务工作中的监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问题,本文利用自然资源全息大数据平台、电子政务平台、智慧矿山平台,利用数据库、数据共享与交换、软件开发技术,基于统一构建、集中共享的管理模式建设了贵州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监测系统,通过数据交换通道实现了互联网端与自然资源业务专网端的数据交换共享,完成"一矿一账"数据汇聚,优化多维度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完善有效矿业权监测指标,理清矿产资源底数,推动省、市、县级自然资源部门上下联动和纵向贯通的协同监管.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监测系统建设贵州

    危岩变形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以重庆市江北区唐郭路为例

    张志希陈克勋侯均洪李迎...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唐郭路多次发生危岩崩塌、滚落事故,严重影响沿途车辆通行和行人出行.本研究采用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对唐郭路沿线危岩变形进行监测.监测分析表明:2022年,监测区内大部分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及变形曲线正常,部分监测点的水平、垂直位移大于设定限差,但超限幅度不大;通过裂缝监测,成功预报W616南-1危岩变形垮塌;通过监测数据、变形曲线与宏观地质巡查分析,得出部分孤石及附近、15#陡崖带及21#公路边坡地质条件差,裂隙发育,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存在掉块、崩塌、坠落较大风险的结论.

    危岩变形自动化监测预警监测区重庆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西山黄土滑坡形变特征分析

    闵希超薛东剑张凌煜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滑坡具有范围广、易受降雨影响、危害性强等特点,黄土滑坡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耗时费力,难以满足大范围监测需求.本研究以青海省同仁市西山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3月20日—2021年12月24日哨兵1A(Sentinel-1A)卫星48景升轨数据为研究数据,利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对研究区进行配准、差分干涉、滤波、相位解缠、重去平、形变建模与解算等处理,获取了该区域的时序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山黄土滑坡群共有2处明显的形变区.第一处形变区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其雷达视线向年平均形变速率介于-34.27~2.73 mm/a;第二处形变区位于研究区中部,其雷达视线向年平均形变速率介于-30.27~4.20 mm/a.本文结合同仁市该时段的月降雨总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对滑坡形变速率具有正反馈作用.结果分析和野外调查表明,SBAS-InSAR技术在滑坡形变监测方面具有有效性,为该区域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SBAS-InSAR西山黄土滑坡形变监测同仁市时序形变特征

    丘陵地区格网尺寸对滑坡易发性预测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

    赵超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浙江省永嘉县为研究区,分析丘陵地区滑坡灾害影响因子与格网尺寸的相关性,并利用信息量模型法实现滑坡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格网选取对坡度和降雨量因子的预测结果影响较大,对工程岩组、坡向和交通线因子的预测结果影响较小;在兼顾计算效率和精度的情况下,低山丘陵地区滑坡易发性预测格网边长宜为200 m;不同地域滑坡预测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尽相同,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格网尺寸.格网尺寸对滑坡易发性预测至关重要,今后工作将继续开展地势高陡区域滑坡研究,以期提高滑坡易发性的预测精度.

    GIS滑坡易发性预测影响因子格网

    基于信息量模型与确定性系数模型的曩宋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何卿简季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环境与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地质灾害频发,该区域的地质灾害识别与防治十分重要.本文以云南省梁河县曩宋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河流距离、工程岩组5个评价因子指标,基于确定性系数模型与信息量模型对流域内41处地质灾害区域进行分析并对研究区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利用ROC曲线对评价模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信息量模型检验得到的AUC值为0.804,确定性系数模型检验得到的AUC值为0.781,信息量模型更适用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梁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模型确定性系数模型曩宋河

    基于夜光遥感的成都都市圈城市扩张动态分析

    张小轩牛振生廖祥陈超...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都市圈是引领带动成渝双城发展的重要极核,本文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成都都市圈2012-2021年建成区空间分布,采用夜间灯光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重心变动、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成都都市圈10年间建成区扩张及空间格局演变,揭示其演变特征,为成都都市圈后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2-2021年,成都都市圈灯光距平值区域化特征明显,呈现中间高、周边低的核心-边缘结构.都市圈内部城市扩展动态变化较明显,建成区面积增幅达78.8%,城市扩张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增并连片发展.都市圈斑块总面积不断增加,斑块数量增长47.4%,新兴建成区不断涌现,成都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较明显,都市圈内部呈协调发展趋势.

    成都都市圈NPP-VIIRS城市扩张景观格局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