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理论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理论动态
国外理论动态

刘元琪(执行)

月刊

1674-1277

lldongtai@cctb.net

010-66509302;66509322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国外理论动态/Journal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理论信息刊物。本刊所载文章由精通多种外文的专家学者从国外最新出版的各种外文报刊和理论著作中筛选编译而成。本刊致力于客观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反映国外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评论;报道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诸领域的新情况和新思潮;介绍国外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和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寻找马克思1851年《经济学》的说明书

    诺曼·雅各布孙晓迪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50年,马克思重新开始了《经济学》写作计划.这项计划始于1844年,后因1848-1849年革命而中断.马克思坚信自己很快就能完成《经济学》,于是开始寻找出版社.我们从马克思与他人的通信中了解到,存在一份马克思撰写的说明书,用于寻找出版社,内容涉及计划中的《经济学》一书的概述.这份说明书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也几乎从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第一部分再现了马克思写作《经济学》以及寻找出版社的过程,第二部分梳理了有关说明书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讨论了说明书可能存放的地点和寻找方向,并介绍了作者本人的相关研究.

    《经济学》说明书MEGA2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趋向

    孔明安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下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力图将二者融合起来.100年来,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20-1950年代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它在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把马克思有关人类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理论与弗洛伊德有关性压抑和个性解放的观点相结合.1960年代之后,一些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将欲望和症候概念应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本论》的分析.1980年代之后,以齐泽克等为代表的左翼学者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建新唯物主义的构想.对于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肯定其积极的理论努力和"创新",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批判,以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嫁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体系辩证法与马克思新阅读:一个比较视角的考察

    鲁克俭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系辩证法学派的前身是新辩证法学派,主要流行于英语世界.马克思新阅读学派的前身是资本逻辑学派,发端于西德,主要流行于德语世界.这两个学派都致力于《资本论》的哲学研究,具有类似的问题意识和家族相似性.它们都强调价值形式分析和交换抽象,倡导资本辩证法,批评恩格斯的"简单商品生产"概念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反对实证主义.文章指出,两个学派代表了当今《资本论》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当然它们的观点也存在严重偏颇,即过度强调价值实体形成中的交换因素,而忽视生产领域.文章认为,只有进一步走向劳动哲学和商品形式分析,才能深入推动《资本论》哲学研究回到马克思文本的研究.

    体系辩证法马克思新阅读资本逻辑资本辩证法家族相似性

    重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批判维度——评约翰·罗默的剥削理论

    程雨凡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0年代至19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了以劳资收入巨大鸿沟为主要表现的严重的经济不平等问题,而劳资交易表面上的"自愿互惠"原则使人们陷入结果不正义和过程伪正义的困境.揭示劳资矛盾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这一基础并不被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所认可,因而其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现实的价值批判力受到了遮蔽.在此背景下,罗默提出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剥削理论,力求重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价值批判维度.通过从雇佣劳动生产向初始财产分配、从剩余价值转移向最终福利比较、从血腥原始积累向所谓"清白的"资本积累、从特殊社会形态向一般社会形态的转向,罗默拓宽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论域,提出了若干具有现实意义的见解.不过,他将剥削问题归结为初始财产分配不平等问题,这无法解释外在财产平等分配与内在财产不平等分配的悖论,使其理论具有内在矛盾性.并且,他只从平等这个单一维度理解正义,并不能揭示马克思剥削理论的道德内涵,因而罗默的理论重建工作具有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批判剥削初始财产分配平等正义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大卫·莱恩李冬梅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分析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转移到依附性的殖民地国家.他将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学、政治组织学,以及关于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相结合,推动了一种创新性的革命实践.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将自身的社会政治矛盾转移到了那些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国家.列宁对支持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力量的评价是正确的.但他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瓦解作出了过于乐观的预测,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只做了部分分析.如果要"重塑"列宁的政治方法,就需要重新定义对抗力量和阶级联盟,并将革命重心从半边缘地区转移到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最强大环节"."回到"列宁并不是意味着全盘吸收他的政策,而是要借此重塑一种社会主义社会学视野.

    列宁帝国主义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

    控制论无产阶级化——数字化生产中螺旋式的贬值与冲突

    西蒙·朔普蒋林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德国制造业和配送物流业中由算法控制的手工劳动开展的案例研究,文章提出了"控制论无产阶级化"概念.为此,文章将劳动过程的实证分析与理论层面的阶级分析结合起来,重构了对技术无产阶级化的理解,将其视为生产过程中活劳动被驱逐与重新融入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在所研究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从质量和数量上驱逐活劳动的不同形式:第一,通过工作步骤的数字指令实现去技能的灵活化;第二,基于对劳动过程进行永久性的数字评估,实现控制论的工作强化;第三,基于从劳动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实现数据的自动化.由于通过算法工作控制实现了新的高度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分配形式,这种驱逐被贬值的活劳动的重新融入过程所抵消.然而,这些过程相互抵牾,导致了"来自底层的技术政治",从而影响甚至破坏了控制论无产阶级化的进程.

    算法管理阶级分析数字化劳动过程无产阶级化

    资本主义数字化的阶段特征与趋向研判

    陈文旭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议题,而考察资本主义数字化变革的历史渊源和演进逻辑是深入剖析数字资本主义的前提.资本主义数字化变革肇始至今,催生了新形式的数字劳动,塑造了新形态的数字资本,扩展了资本剥削与积累的新模式,它汇聚成了一股浪潮,急速席卷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领域,进而变革经济结构、改造货币体系、深化网络霸权秩序、制造赛博无产阶级.数字技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沦为意识形态工具.为此,解析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科学挖掘数字技术的发展潜能,创新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实践,是反思资本主义数字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资本主义数字化信息社会数字劳动数字经济数字霸权

    数据、劳动与平台资本——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

    陈朦蓝江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数据既符合一般商品的基本定义,也显露出集生产、消费、流通于一身的特殊商品的特征.数据的商品化实际上表达的是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数据化逻辑与商品化逻辑的内在耦合.尽管数字劳动属于生产劳动,但是对数字劳动这一范畴外延的界定应当严格限定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只有从劳动与资本的抽象关系出发,劳动的当代定义才行之有效.从数据的提取与占有,到劳动的重构与转型,数字资本主义致力于构建垄断性的平台生态系统,以此实现对超额利润的索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表明,在数字化崇拜的迷思背后,资本主义结构依旧发挥着主要的驱动作用,而这种驱动作用的发挥仍旧要以商品、劳动和价值作为基础.

    数据数字劳动平台资本历史唯物主义数字资本主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新论域

    黄再胜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和加速迭代,正在推动智能机器的全面升级和泛在应用,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打造知识创造新引擎,使数字商品产消迈向超个性化定制新阶段;认知劳动过程中的人机协作使数字劳动价值创造呈现"智能增强"的新特征;数字科技巨头主导的大模型竞争使数字资本积累呈现"智算垄断"的新趋势.进而言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加速与资本宰制,使数字资本主义生产秩序面临新的变数.整体上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加剧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使资本主义价值运动的内在张力愈发难以调和.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劳动数字资本价值运动

    信息化时代劳动转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兼评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数字劳动理论

    刘鹏飞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从机器劳动到数字劳动的转型,但它依然处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域之中.文章沿着福克斯开辟的理论进路,尝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阐明以下观点:数字劳动作为历史性范畴并没有虚拟化生产或无量化、非物质化,而是仍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对理解数字劳动至关重要,它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运行的底层逻辑,通过阐释价值概念和价值法则表达了数字劳动中人类活动"质"与"量"的分裂;数字劳动中隐匿着新型的剥削、资本的驱动和技术的迷思,这使主体丧失了对非异化环境的想象,也丧失了反抗精神和对社会不满的情感体验,甘愿臣服于资本控制的冷漠世界,成为被异化的对象.整体来看,对数字劳动的探讨,仍需复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借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确证信息化时代劳动转型的本质与特征.

    数字经济数字劳动价值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