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儿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李书琴

双月刊

1673-4408

ekfcbjb@yahoo.com.cn

024-23845727

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国际儿科学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4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坚持报道内容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对当前儿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加强导向性,报道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是国内唯一专门介绍当代儿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栏目有综述、论著、继续医学教育等,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和扑热息痛诱发早期导管闭合的极早产儿血压升高

    王雪儿
    828页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抗感染与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程平张园园陈志敏
    829-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MRMP)感染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病例明显增多,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早期发现并干预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发生发展,避免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已成为儿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课题,其中早期合理的抗感染与抗炎药物的应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该文就MPP的抗感染和抗炎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儿童

    早产儿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及近期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厉运成李亮亮
    834-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儿时期是肠道菌群稳态建立的关键时期,抗生素对早产儿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新生儿短期和长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会对肠道微生物定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和物种组成变化,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过程.抗生素治疗可能对早产儿造成多种不良影响.该文阐述了早产儿抗生素暴露对肠道菌群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早产儿肠道菌群抗生素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崔子鑫张新华
    839-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非IgE或二者混合介导产生的复杂免疫反应.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营养全部来源于母乳和(或)配方乳,易发生CMPA.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肠黏膜屏障、宫内致敏、饮食因素、分娩方式、孕周胎龄可能与新生儿CMPA的发生均存在一定关系.该文将综合以上方面,对新生儿CMPA的发病因素进行综述,为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免疫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葡萄糖紊乱-前瞻性LIGHT研究的结果

    王雪儿
    843页

    远端缺血处理在儿童缺氧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峻泽高海涛申宵茹胡强...
    844-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端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通过对远端组织或器官进行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循环,以保护目标组织或器官免受持续的缺血性损伤.远端缺血处理在成人疾病中已经有深入的研究,但在儿科领域研究较少.儿科存在较多缺氧缺血机制的相关疾病,对儿童使用RIC需要更严格的适应证和更规范的操作要求.该文通过总结RIC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以及睾丸扭转中的研究进展,为RIC在儿童缺氧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儿童远端缺血处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心脏病睾丸扭转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多次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预测指标研究

    姚慧生刘立云李淼韩晓华...
    849-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需多次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收治的SMPP所致PB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次数,分为多次组(≥2次)和单次组,比较2组患儿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儿童SMPP所致PB需多次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预测指标.结果 共收集68例SMPP所致PB患儿,其中多次组24例,单次组44例.与单次组比较,多次组热程长[(14.46±3.68)d比(11.14±2.64)d,t=4.302],住院时间长[(16.83±5.40)d 比(11.00±3.19)d,t=4.848],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高[(74.67±11.06)%比(63.02±14.46)%,t=3.431],IL-6水平增高[69.98(24.79,119.90)pg/mol 比31.10(17.29,54.86)pg/mol,Z=-2.336],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683.08±248.39)U/L 比(495.86±170.88)U/L,t=3.292],D-二聚体升高[2 168.50(1 244.25,3 227.75)μg/L 比915.50(479.00,2 017.75)µg/L,Z=-3.5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乳酸脱氢酶和D-二聚体3个独立因素可作为预测SMPP所致PB需多次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有价值指标,临界值分别为74.35%、629.5 U/L和963ug/L.结论 儿童SMPP所致PB病情重,经积极抗感染及支气管镜灌洗等对症支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当儿童SMPP所致PB患儿中性粒细胞比例>74.35%、乳酸脱氢酶>629.5 U/L、D-二聚体>963 μg/L时,应注意可能需多次支气管镜灌洗治疗.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塑型性支气管炎支气管镜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崔沙沙王伟刘青
    85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甲状腺检测结果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收集新生儿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再根据胎龄分为四组,比较不同胎龄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病例2 7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出生体重、胎龄、Apgar评分、母亲年龄、分娩方式、多胎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32W,OR=2.287,P<0.01;~34W,OR=7.808,P<0.01;~<37W,OR=3.314,P<0.01)、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1 500 g,OR=1.555,P=0.027)、低 Apgar评分(0~3 分,OR=4.689,P<0.01;4~7分,OR=1.679,P=0.002)、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OR=3.044,P<0.01)为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NICU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总的发生率为20.54%(558/2 716);其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0.48%(13/2 716),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1.40%(38/2 716),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2.61%(71/2 716),低T3综合征2.69%(73/2 716),高促甲状腺素血症13.37%(363/2 716).不同胎龄组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的早产儿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较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延长[胎龄<32 W组:13(12,15)d 比 13(10,14)d,Z=-2.193,P<0.05;~34 W组:8(6,9)d 比 7(5,7)d,Z=-2.178,P<0.05].结论 NICU 新生儿可发生不同类型甲状腺功能异常,危险因素较多.不同胎龄组间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于NICU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及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及时干预,整体预后良好.

    婴儿,新生甲状腺功能危险因素

    MTM1基因半合子突变致新生儿中央核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宋丽娟罗吉平毛劲
    860-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中央核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2月在西昌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例因MTM1基因突变所致的新生儿中央核肌病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并分别以"新生儿中央核肌病"、"新生儿神经肌肉疾病"、"neonatal central nuclear myopathy"、"neonatal neuromuscular diseas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的相关文献.对新生儿中央核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进行描述和总结.结果 男性患儿,生后即起病,表现为吞咽困难、吸吮无力、肌张力低下.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该患儿为MTM1半合子突变X连锁隐性遗传,chrX:149828895NM_000252.2:c.1405C>G(p.His469Asp),确诊新生儿中央核肌病,在生后18d死亡.该患儿母亲既往分娩1女4男,女童3岁不明原因死亡,余4例男童均在新生儿期死亡.文献复习检索到新生儿中央核肌病临床病例的文献10篇,结合本研究1例共23例患儿.23例中男20例、女3例,均在新生儿期起病;3例病例存在阳性家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生窒息、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吸吮无力、肌张力低下、四肢松软、原始反射减弱、多关节挛缩、运动发育迟缓等.23例病例中18例完成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其中MTM1基因变异11例、RYR1基因变异3例、DNM2基因变异2例、TTN基因变异1例、ACTA 1基因变异1例.8例未提及预后,13例死亡,2例存活.6例完成肌电图检测,其中阳性结果4例.13例完成肌肉活检,均为阳性结果.结论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吸吮无力、肌张力低下、四肢松软、原始反射减弱的病例应考虑新生儿中央核肌病的可能,早期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并为家系成员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帮助.

    新生儿中央核肌病新生儿神经肌肉疾病肌张力低临床表现基因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
    8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