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儿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李书琴

双月刊

1673-4408

ekfcbjb@yahoo.com.cn

024-23845727

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国际儿科学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74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坚持报道内容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对当前儿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加强导向性,报道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是国内唯一专门介绍当代儿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栏目有综述、论著、继续医学教育等,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型固有淋巴细胞参与儿童哮喘气道炎症的研究进展

    朱思宇董晓艳赵然
    287-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参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炎症的关键免疫细胞.既往研究已经证明ILC2s过度激活与哮喘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此外,近年来研究又发现了多种与ILC2s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的调控因子,但ILC2s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将围绕ILC2s与儿童哮喘气道炎症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总结ILC2s与气道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助于加深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哮喘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儿童2型固有淋巴细胞哮喘气道炎症免疫调控因子

    IL-10信号通路缺陷相关的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李翼瑶杨健钟雪梅
    292-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人体内重要的抗炎类细胞因子,主要由人体内巨噬细胞、Th1细胞、Treg细胞分泌,通过与IL-10受体结合起抑制促炎介质、促进抗炎介质、抑制抗原提呈、抑制免疫细胞发展、促进修复的作用.近年来,IL-10受体突变相关的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并呈现低龄化态势,且临床表现不典型、传统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了该病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该文就IL-10轴及其在炎症性肠病的免疫作用、IL-10受体突变相关的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炎症性肠病白细胞介素10受体基因缺陷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与耐药现状及其治疗进展

    公金铭孙立锋
    297-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尽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经有所降低,但由于抗生素在儿童群体中的广泛应用等原因,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既往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根除率有所下降,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该文对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耐药状况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和根除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治疗耐药

    新生儿出生特征用于预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住院情况及优化预防接种

    石永言
    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住院风险的出生特征并识别严重RS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460 771例小于6个月的西西里婴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出院记录的ICD-9-CM代码中查找含466.11(RSV毛细支气管炎)、480.1(RSV肺炎)、079.6(RSV)的病例记录作为RSV感染的住院病例信息.使用校正比值比(aOR)和95%可信区间(95%CI)评估RSV患儿的住院风险.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2420例(5.25例/每1 000例婴儿)RSV住院病例,女孩占52.8%.足月儿、转院患儿、超未成熟儿、严重疾病早产儿患RSV的风险增加(aOR 3.25,95%CI2.90~3.64;aOR 1.86,95%CI 1.47-2.32;aOR 1.54,95%CI 1.11~2.07;aOR 1.48,95%CI 1.14~1.90).出生于 1 月(aOR 28.09,95%CI 17.68-48.24)和 12 月(aOR 27.36,95%CI 17.21-46.99)新生儿较出生于6月的新生儿患RSV住院风险显著升高.结论 出生月份和疾病诊断分组是RSV患儿住院的重要预测因素,这将有助于指导合理应用RSV单克隆抗体标准的制定.

    短链脂肪酸与儿童胃肠道功能的研究进展

    何青青黄永坤
    30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链脂肪酸是厌氧菌在盲肠和结肠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代谢产物,在结肠中被吸收后可以调节肠道能量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控肠道免疫功能、影响肠道分泌和吸收,并通过以上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变儿童排便频次.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在人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儿童排便频次改变时,其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也会改变.该文就短链脂肪酸在儿童不同排便频次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儿童不同排便频次提供治疗思路.

    短链脂肪酸排便频次肠道菌群代谢物

    儿童抽动障碍无创性神经调控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志强范玉颖
    307-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的增加,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病例对药物治疗都有效.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显示,无创性神经调控治疗可以降低抽动的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少.该文综述了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抽动障碍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抽动障碍患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儿童无创性神经调控抽动障碍

    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认知沟通障碍的研究进展

    庄蒙丽张晓蒙
    31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儿童残疾常见的原因之一,其中认知沟通障碍是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较严重的后果之一,并且持续存在至成人甚至终身.患儿存在听、说、读、写等沟通能力及情绪识别、心理认知、信息处理和执行功能等潜在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社交.早期识别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认知沟通障碍并给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该文综述了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认知沟通障碍的现状、高危因素、预后等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认知沟通功能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社会认知沟通障碍

    早期检测降钙素原可能减少早产儿的抗生素暴露

    石永言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由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的诊断较为困难,该研究开发一种通过检测脐血降钙素原的新型诊断算法来评估EOS,并探究应用该算法对早产儿抗生素暴露的影响.方法 这是一项前后对照设计的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在法国尼斯一家医院对比前后两组患儿的抗生素疗程和剂量及发病率和病死率.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未检测降钙素原为前期对照组病例;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5月30日检测降钙素原为后期试验组病例.结果 对照组有60例新生儿,试验组有54例新生儿.生后24 h对照组有4例停用抗生素,试验组有18例;生后48 h对照组有10例停用抗生素,试验组有26例.结论 这项利用早期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诊断决策有利于减少早产儿生后的抗生素暴露,但患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无明显改变.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肠道菌群干预的研究进展

    平贤洁李宁
    316-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ASD中普遍存在,重塑肠道菌群成为ASD治疗的热点.相关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菌群移植.然而,其对ASD的有益作用仍然有限且尚未明确,未来仍需要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深入研究来探索最佳治疗方案.该文综述了 ASD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干预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D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新思路.

    孤独症谱系障碍肠道菌群干预益生菌菌群移植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高玮苏学文
    32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benign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CwG)发病率逐年增加.丛集性惊厥发作是CwG的发病特征之一,且抗癫痫药物难以控制.关于CwG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基因研究通过深入探究CwG的病理机制,明确各相关基因在CwG发展中的作用,为CwG后期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提供早筛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理论依据,从而为靶向治疗提供线索.该文就CwG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有效控制惊厥反复发作及预防后期可能临床症状的出现.

    胃肠炎惊厥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