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李旭

双月刊

1673-5293

bjbllm@mail.xjtu.edu.cn

029-88546568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009信箱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从妇女儿童出发,主要报道国外有关妇幼卫生保健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为妇幼卫生教学、科研、临床提供国外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辅助宫颈细胞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解读

    张小松杜芸董燕毕蕙...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了《人工智能辅助宫颈细胞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文旨在对《共识》进行解读,便于相关专业人员在工作中进一步理解和实践。

    人工智能宫颈细胞学宫颈癌筛查应用解读

    总胆汁酸与谷氨酰转肽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陈兰兰张修侠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总胆汁酸与谷氨酰转肽酶的交互作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于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26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是否存有高胆红素血症分为正常组(209例)与高胆红素血症组(58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因素,以及总胆汁酸与谷氨酰转肽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交互作用。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组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比例较高,谷草转氨酶、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水平较高,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t值介于5。904~120。928之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C反应蛋白、总胆汁酸与谷氨酰转肽酶,低水平直接胆红素,以及新生儿感染、胎儿窘迫均为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介于1。364~1。964之间,P<0。05);高总胆汁酸、高谷氨酰转肽酶既具有一定的相加交互作用,又具有相乘交互作用。结论 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具有正相加交互作用,临床应及时监测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相关生理水平,保障新生儿健康。

    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交互作用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静息态脑网络改变与行为神经测定的相关性

    庞启明张素丽李帮涛李娇扬...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静息态脑网络改变与行为神经测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HIE新生儿2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分为神经行为异常(ND)组(n=68)和非ND组(n=162)。比较两组患儿不同脑区低频振幅(ALFF)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E患儿发生N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全局属性指标参数对HIE患儿发生ND的预测价值。结果 ND组患儿前颞叶、中间颞叶、前扣带回、中扣带回、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皮层、额下回、眶额皮层、旁海马皮质、壳核、苍白球脑区的ALFF值低于非ND组,而楔前叶、距状裂皮质脑区ALFF值高于非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介于2。065~4。897之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HIE分度(重度)、宫内窘迫是HIE患儿发生N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 95%CI 分别为 2。217(1。377~2。983)、1。635(1。224~2。358)、1。492(1。039~1。875);出生 5min Apgar 评分、出生体重、局部效率(Eloc)、聚散系数(Cp)是HIE患儿发生ND的保护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864(0。418~0。902)、0。846(0。313~0。961)、0。753(0。255~0。884)、0。548(0。374~0。92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Eloc、Cp、标准化 最短路径长度(λ)单独预测 及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03(0。768~0。871)、0。782(0。724~0。838)、0。769(0。683~0。815)及 0。815(0。773~0。896),联合预测的工作性能优于单独作为诊断指标预测重度脑损伤的工作性能。结论 合并ND的HIE新生儿静息态脑网络各脑区ALFF值有所变化,且全局属性指标参数Eloc、Cp明显降低。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静息态脑网络行为神经测定

    血清Nesfatin-1联合aEEG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及短期神经发育预测中的应用

    向晶晶王云王玉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Nesfatin-1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和短期神经发育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早产儿8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合并脑损伤组(n=50)和未合并脑损伤组(n=39);合并脑损伤组按照胎龄分成胎龄<32周组(n=24)、胎龄32~33周组(n=14)和胎龄34~37周组(n=12)。所有入选早产儿均在生后24h内进行血清Nesfatin-1水平检测,72h内进行aEEG检测,住院期间完善头颅核磁(MRI)检查,并在纠正胎龄达40周时行神经行为测定评分(NBNA),纠正胎龄3个月时行Gesell发育量表测定。对血清Nesfatin-1、aEEG评分与NBNA评分、Gesell各能区发育商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Nesfatin-1联合aEEG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合并脑损伤组患儿的血清Nesfatin-1水平高于未合并脑损伤组,aEEG各指标评分及Gesell各能区发育商均低于未合并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介于-8。039~-3。030之间,P<0。01);3组不同胎龄患儿的血清Nesfati-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2周组的aEEG连续性、波带宽度和总评分均低于胎龄34~37周组,胎龄32~33周组的aEEG连续性低于胎龄34~37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介于10。766~24。600之间,P<0。01);血清Nesfatin-1水平与NBNA评分、Gesell各能区发育商之间显著负相关(r值介于-0。582~-0。438之间,P<0。01);aEEG总评分与NBNA评分、Gesell各能区发育商显著正相关(r值介于0。479~0。572之间,P<0。01);血清Nesfa-tin-1 水平、aEEG评分和二者联合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68、0。834、0。903。结论 合并脑损伤组早产儿血清中的Nesfatin-1水平在生后早期有所增加,而aEEG监测指标均下降,二者均与早产儿的神经发育密切相关。

    早产儿脑损伤血清Nesfatin-1振幅整合脑电图神经发育

    2~6岁儿童出生情况及父母体质量指数对其体型匀称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霍言言刘钟泠马玲陈凌燕...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6岁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分析出生情况及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对其体型匀称度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以2020年至2022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常规健康体检的4 962名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儿童生长发育智能评估系统中的横断面数据构建数值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体型匀称度的流行情况及其与出生情况、父母BMI的关联,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4 962名儿童中,男童2 986名(60。2%),女童1 976名(39。8%),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3。5%、7。2%、5。4%;出生体重>4 000g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337(1。458~3。747)、2。875(1。754~4。715);出生体重<2 500g的儿童发生消瘦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718(1。117~2。642);与适于胎龄儿相比,小于胎龄儿消瘦的风险增加,超重的风险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015(1。391~2。920)、0。605(0。403~0。907);大于胎龄儿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均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99(1。111~2。300)、2。792(1。976~3。947);父亲超重肥胖、母亲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均增加(其OR值介于1。439~4。466之间,P<0。05),母亲超重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也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848(1。358~2。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出生体重与胎龄关系偏大及父母BMI增加是儿童期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父母BMI增加也是儿童期发生超重的危险因素(其OR值介于1。742~3。927之间,P<0。05)。结论 2~6岁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父母超重肥胖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及其相较出生胎龄的关系可作为儿童异常体型匀称度的预警,社会各方应重视儿童体格发育,相关疾病的预防应尽早开始。

    消瘦超重肥胖出生情况父母体质量指数

    维生素D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鹿莎李瑞华陈雪蓉初正敏...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维生素D受体(VD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昆明市延安医院就诊的122例HDP孕妇为HDP组,另选同期正常妊娠的122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TaqMan探针及PCR仪进行rs11568820、rs2228570、rs1544410的SNP测定。分析SNP的连锁不平衡(LD)及 Hardy-Weinberg 平衡(HWE)。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VDR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三个位点间不存在强连锁现象且遵循HWE(P>0。05);与对照组相比,HDP组rs2228570基因GG型及G等位基因的比例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99、4。066,P<0。05);而rs11568820及rs1544410基因均与HDP风险无关(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rs2228570位点与HDP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与AG/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组甘油三酯(TG)≥3。82mmol/L、1,25-(OH)2D3<20。18nmol/L 及肌酐(Cr)≥68。78μmol/L 的孕妇比例均更高,其OR值及 95%CI 分别为 1。555(1。320~1。927)、2。402(1。215~2。734)、1。902(1。267~2。303)。结论 VDR 基因 rs2228570 位点携带 G 等位基因会增加 HDP 患病风险,且与高TG、Cr水平及低1,25-(OH)2D3水平密切相关。暂未发现rs11568820、rs1544410与HDP易感性的关联。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易感性相关性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母胎胆汁酸水平评估胎儿心功能不全的价值分析

    杨伟辉郭叶青刘佳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母儿胆汁酸(TSBA)水平在评估新生儿心功能不全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6例ICP患者(重度15例,轻度21例)和15例匹配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量脐静脉血清中TSBA和心室功能障碍标志物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获得胎儿心电图,测量并分析PR间期长度和心率变异性(HRV)参数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CP患者分娩时的胎龄、胎儿出生体重均降低(H值分别为7。594、95。603,P<0。05),引产人数、自然阴道分娩人数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三组母体和胎儿TSBA峰值浓度、分娩时胎儿NT-proBNP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重度ICP患者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H值分别为75。062、8。093、4。266,P<0。05);三组胎儿PR间隔长度、主动睡眠状态下胎儿SDNN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重度ICP患者各指标均大于对照组(H值分别为4。913、4。520,P<0。05);相关分析表明,胎儿NT-proBNP与胎儿TSBA的疏水指数(HI)之间均具有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37、0。54,P<0。05);母体TSBA浓度与胎儿PR间期长度、正常到正常间隔的标准差(SDNN)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9、0。34,P<0。05)。结论 ICP中胎儿和母体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与以NT-proBNP 浓度、PR间期长度和HRV增加为特征的异常胎儿心脏表型相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酸新生儿心功能不全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简介

    49页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重增长情况及与母婴不良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沈蕊郑睿敏王立聪陈小劲...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我国妊娠期体重增长(GWG)标准,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和母婴不良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市朝阳区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建档分娩的单胎妊娠GDM孕妇10 53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孕妇GWG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贫血、子痫前期/子痫、胎膜早破、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的相关性。结果 10 539例GDM孕妇中,35。53%GWG过多,20。56%GWG不足,43。90%GWG适宜;42。49%的超重人群和45。61%的肥胖人群GWG过多。在调整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孕次、孕前体质量指数、孕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WG过多是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剖宫产、巨大儿和LGA的危险因素(aOR 值介于1。39~2。37之间,P<0。05),是低出生体重、SGA的保护性因素(aOR 值分别为0。60、0。61,P<0。01);而GWG不足是低出生体重、SGA的危险因素(aOR 值分别为1。81、1。38,P<0。01),是胎膜早破、剖宫产、LGA的保护性因素(aOR 值分别为0。65、0。89、0。81,P<0。05);未观察到GWG与妊娠合并贫血的相关性(P>0。05)。结论 在我国妊娠期体重增长标准下,GDM孕妇中约20%增重不足,约40%的肥胖和超重人群增重过多。GDM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多和不足均会增加母婴不良结局的风险,为GDM人群制定针对性妊娠期增重标准,指导和监测GDM孕妇妊娠期增重具有一定的意义。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体重增长妊娠母婴不良结局

    智力障碍儿童遗传学病因筛查与分析

    李翠王晓岩刘小刚赵明刚...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智力发育障碍(ID)患儿遗传学病因,为ID疾病临床诊疗及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ID的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对5例ID患儿进行初步分类,染色体分析结果正常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Sange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等对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及功能分析。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P1患儿核型为46,XY,del(18)(q22q23),其余4例患儿染色体核型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两例患儿ATP2C2基因均存在c。2096G>A(p。Ser699Asn)和c。2644_2655del(p。Ser882_Gly885del)复合杂合变异。家系验证结果显示P2患儿及P3患儿母亲为ATP2C2基因c。2096G>A(p。Ser699Asn)杂合变异携带者,父亲为ATP2C2基因c。2644_2655del(p。Ser882_Gly885del)杂合变异携带者。ATP2C2基因c。2096G>A(p。Ser699Asn)变异位点在神州基因组数据1000 Genome、ExAC和gnomAD等数据库未发现。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异(c。2096G>A和c。2644_2655del)编码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且均可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结论 ATP2C2基因c。2096G>A(p。Ser699Asn)和c。2644_2655del(p。Ser882_Gly885del)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可能是ID的致病原因。

    智力发育障碍全外显子组测序致病基因ATP2C2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