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李旭

双月刊

1673-5293

bjbllm@mail.xjtu.edu.cn

029-88546568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009信箱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从妇女儿童出发,主要报道国外有关妇幼卫生保健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为妇幼卫生教学、科研、临床提供国外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龄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分析

    张文蕾郑剑兰刘士璇朱丽慈...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孕产妇(AMA)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为AMA的妊娠期保健和分娩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分娩的孕产妇4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AMA(年龄≥35岁)228例,适龄孕产妇(年龄<35岁)192例,按年龄将其分为≥40岁组57例,35~39岁组171例,<35岁组192例。回顾各组孕产妇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分析AMA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流产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800,H值分别为27。157、8。271、22。738;P<0。05)。不同年龄组的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瘢痕子宫、不良孕产史、早产、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位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511、8。189、12。117、13。399、11。364、9。588、8。862、6。335、6。751、7。178、10。699,P<0。05)。不同年龄组的剖宫产率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7。518,F=30。209;P<0。05)。不同年龄组的胎儿窘迫、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046、8。839,P<0。05)。在不同年龄组的初产妇中,35~39岁组的剖宫产率最高,为34。50%(59/171);在不同年龄组的经产妇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瘢痕子宫中,≥40岁组的剖宫产率都是最高,分别为12。28%(7/57)、50。00%(8/16);不同年龄组的初产妇、经产妇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3。974、7。442、18。831,P<0。05)。多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年龄(OR=2。544,95%CI:1。567~4。131)、ART 后妊娠(OR=3。348,95%CI:1。892~5。925)、妊娠期糖尿病(OR=2。447,95%CI:1。429~4。19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703,95%CI:1。607~8。532)、胎膜早破(OR=2。235,95%CI:1。348~3。707)、子宫肌瘤(OR=2。089,95%CI:1。033~4。225)、瘢痕子宫(OR=1。769,95%CI:1。010~3。100)均为母婴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MA行ART后妊娠较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前置胎盘、胎儿窘迫等疾病发生率较高,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建议适龄生育,同时加强AMA的孕前宣教及孕产期管理,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高龄孕产妇不良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影响因素

    子宫内膜厚度对宫腔内人工授精活产率的影响

    潘荣文雯陈丽娟柏海燕...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时子宫内膜厚度与活产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孕症患者进行的8 739个助孕周期。根据进行IUI治疗后不孕症患者是否活产将其分为活产组(1 239例)与非活产组(7 500例)。根据人工授精助孕周期中排卵前最后一次B超时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将不孕症患者分为五组:3~6mm组(106例)、7~9mm组(3 011例)、10~12mm组(4 420例)、13~15mm组(1 103例)、≥16mm组(99例)。比较各组间早期流产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的差异;在调整女性不孕症患者年龄及治疗方案对IUI活产率的影响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对IUI活产率的影响。结果 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从3mm至≥16mm时,IUI助孕均有妊娠发生。②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为7~15mm时(7~9mm组、10~12mm组、13~15mm组),IUI临床妊娠率均高于子宫内膜厚度为3~6mm组和≥16m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475,P=0。750);子宫内膜厚度为7~15mm时(7~9mm组、10~12mm组、13~15mm组),IUI活产率均高于子宫内膜厚度为3~6mm组和≥16m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822,P=0。098)。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子宫内膜厚度为3~6mm相比,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为7~9mm、10~12mm、13~15mm、≥16mm的IUI活产率分别是3~6mm的2。0倍(OR=2。048,95%CI:0。982~4。271)、1。8 倍(OR=1。808,95%CI:0。855~3。826)、1。8 倍(OR=1。820,95%CI:0。824~4。021)、1。0 倍(OR=1。007,95%CI:0。345~3。208),但活产率的增加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结论 薄型子宫内膜(<7mm)或者子宫内膜过厚(≥16mm)时较正常子宫内膜厚度的IUI活产率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活产发生,子宫内膜厚度3~6mm并不是取消IUI助孕的指标。

    宫腔内人工授精子宫内膜厚度活产率不孕症

    妇产科医生对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雌激素剂量和服药方案的认知调查研究

    武冰雪张妍丁璟车焱...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当前我国妇产科医生对不同种类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服药方案及其雌激素剂量的认识和适应症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个体化用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8月至12月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5家医院邀请妇产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国内目前五种常用COC的雌激素剂量和服药方案的认知及适应症应用情况。采用卡方检验、Bonferroni法、Cramer's Ⅴ系数、雷达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归纳总结。结果 向653名妇产科医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0份,回收率99。54%。妇产科医生对国内目前五种常用COC的知晓率差别较大,其中以屈螺酮炔雌醇片(Ⅱ)(20μg/片,87。69%;24/4方案,84。77%)知晓率最高,去氧孕烯炔雌醇片(20μg/片,45。69%;21/7方案,83。54%)最低。对于治疗痤疮、经前焦虑障碍、易怒、抑郁、经前综合征、多毛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28。77%~31。69%的妇产科医生选择24/4方案,37。54%~47。85%的妇产科医生选择雌激素剂量20μg/片的COC;其中对改善易怒症状(x2=9。403,P=0。009)方面,硕士及以上妇产科医生选择选择24/4方案的比例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月经周期规律性、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周期控制效果方面,49。38%~50。00%的妇产科医生选择两方案效果相似,44。46%~56。31%的妇产科医生选择两剂量效果相似;其中在改善月经周期规律性(x2=8。402,P=0。015)和治疗月经过多(x2=6。451,P=0。040)方面,选择两剂量相似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比例高于主治医师及以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妇产科医生对不同雌激素剂量和服药方案的选择呈弱相关(0。2<Cramer's V<0。3,P<0。05)。结论 国内妇产科医生对不同COC的知晓率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COC的作用机制认知不足。鉴于COC应用的广泛性,建议对妇产科医生加强COC药物作用机制的相关培训,了解雌孕激素剂量、种类与服药方案的关系,准确掌握适应症,以期更好地提供个体化推荐用药。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孕激素服药方案妇产科医生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刘泽斯赵祉淇杨红霞陈紫瑜...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相关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21年5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镁离子水平和相关的代谢指标。按不同血清镁离子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包括低镁血症组(<0。7mmol/L)(18例)、对照组(0。7~1。1mmol/L)组(244例)、高镁血症组(>1。1mmol/L)(29例)。比较并分析各组患者的血清镁离子水平及其与患者一般临床特点、各项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EC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是与否)、绝经(是与否)、腰围(≥80cm与<80cm)的血清镁离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44、1。358、1。652,P<0。05)。不同血清镁离子水平组的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48、2。987,P<0。05);合并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FPG)异常、合并MetS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76、1。196、1。850,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镁离子水平与EC患者符合MetS诊断指标数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镁离子水平与EC患者MetS的发病率及腰围过大之间均呈负相关(r=-0。120,P=0。038;r=-0。151,P=0。009);在控制混杂因素(是否绝经、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后,血清镁离子水平与EC患者MetS的发病率及腰围过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仍具有统计学意义(r=-0。101,P=0。013;r=-0。133,P=0。023);其中发现患者TG水平与血清镁离子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109,P=0。025)。结论 血清镁离子水平可能是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敏感指标。

    子宫内膜癌代谢综合征镁离子代谢指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简介

    31页

    上皮性卵巢癌中ERCC1及转录因子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刘慧玲陈迎秀李靖李大众...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核昔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及转录因子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连云港市肿瘤医院妇科行卵巢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其中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标本101例(上皮性卵巢癌组),良性卵巢肿瘤组织标本8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CC1及Nanog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分别用0mg/L、1mg/L、2mg/L、4mg/L不同浓度的顺铂处理人卵巢癌OVCAR-3细胞24h,以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RCC1、Nanog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间ERCC1及Nanog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组ERCC1、Nanog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9。960、39。941,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中ERCC1与Nanog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63,P<0。01);对照组中ERCC1与Nanog蛋白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125,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指标中,FIGO分期为Ⅲ+Ⅳ期的ERCC1、Nanog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x2值分别为9。578、9。756),淋巴结转移阳性的ERCC1、Nanog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x2值分别为3。018、2。389),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mg/L、2mg/L、4mg/L浓度顺铂处理的ERCC1和Nanog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0mg/L浓度顺铂处理的相对表达量,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564、6。571,P<0。05);在ERCC1、Nanog蛋白相对表达量中,顺铂处理浓度1 mg/L与0mg/L相比(t值分别为17。236、5。381)、顺铂处理浓度2mg/L与0mg/L相比(t值分别为5。621、6。380)、顺铂处理浓度4mg/L与0mg/L相比(t值分别为12。813、6。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顺铂浓度的增加,ERCC1、Nanog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 ERCC1及Nanog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呈现出高表达,可能与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情发展具有相关性。顺铂可诱导卵巢癌细胞ERCC1及Nanog蛋白高表达,可能为化疗耐药的潜在机制。

    上皮性卵巢癌核昔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Nanog蛋白耐药性

    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心脏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冯燕孙春蕾宫锦蕾邢玉萍...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母亲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新生儿心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在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无高危分娩疾病的足月新生儿中,选取GDM孕母的足月新生儿95例为GDM组,非GDM孕母的新生儿9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出生血糖、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以及对新生儿心脏的测量数据,包括升主动脉径、左心房前后径、右心室前后径、左室前后径、肺动脉径、室间隔厚度、射血分数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并对GDM组新生儿室间隔肥厚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GDM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27、8。378、15。561,P<0。01)。GDM组新生儿的CK、CK-MB、hs-cTn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28、-10。510、-8。804,P<0。01)。GDM组新生儿的升主动脉径、左心房前后径、右心室前后径、肺动脉径、左室前后径和室间隔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9、-5。612、-2。703、-3。516、-7。647、-6。028,P<0。01),而两组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6,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室间隔厚度与新生儿出生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305,P<0。01),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血清hs-cTn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6、0。566,P<0。01),与孕母血清C肽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2、0。634,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血清hs-cTnT水平、孕母糖化血红蛋白均是室间隔厚度的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3。628、5。777、2。538,P<0。05)。结论 母亲GDM对出生新生儿的心脏功能有不良影响;监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超声心动图可作为诊断孕母GDM的新生儿心脏损伤的早期指标。

    妊娠期糖尿病心脏心肌病肥厚性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

    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观察研究

    卜祥芳何洋程芬芬万乃君...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维生素K营养状况,为儿童的合理补充维生素K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儿童保健和生长发育门诊就诊的北京城北地区(昌平区、海淀北部地区)儿童27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维生素K1、维生素K2(MK-4、MK-7)水平;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按照纳入儿童的不同性别、年龄、季节、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维生素K水平。结果 在274例儿童中,0~14岁儿童维生素K1中位水平为0。39(0。25,0。72)ng/mL,维生素K1缺乏率较低,占2。2%(6/274)。维生素MK-4中位水平为0。06(0。05,0。09)ng/mL,维生素MK-4缺乏率占81。4%(223/274);维生素MK-7中位水平为0。55(0。42,0。74)ng/mL,未检测到MK-7缺乏者,维生素K2缺乏主要以MK-4缺乏为主。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清维生素MK-4缺乏率、血清维生素MK-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的儿童血清维生素K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的血清维生素MK-4、MK-7 水平均最高[0。07(0。05,0。09)ng/mL、0。76(0。55,1。07)ng/mL],冬季均最低[0。05(0。05,0。06)ng/mL、0。50(0。40,0。67)ng/mL],不同季节的儿童血清维生素MK-4、MK-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1。538、24。424,P<0。05)。体重>P10与体重≤P10的儿童血清维生素K1、MK-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P10的儿童血清维生素MK-4水平[0。06(0。06,0。09)ng/mL]高于体重≤P10者[0。05(0。05,0。07)ng/m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6,P<0。05)。不同 BMI 的儿童血清维生素MK-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的儿童血清维生素K1、MK-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6。627、9。582,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身高、骨密度因素中,儿童血清维生素K1、MK-4、MK-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北京城北地区0~14岁儿童中,维生素K2缺乏率较高,以MK-4缺乏为主,维生素K2水平有季节性差异,肥胖儿童维生素K水平低于正常儿童。

    维生素K1维生素K2肥胖儿童

    维生素D与早期先兆流产孕妇免疫微环境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于娟娟苑春红于洋洋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D(VD)与早期先兆流产(TA)孕妇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及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在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早期TA孕妇11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训练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口服黄体酮+VD,55例)与对照组(口服黄体酮,55例),根据早期TA孕妇的妊娠情况,将其分为妊娠失败组(38例)与继续妊娠组(72例)。另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早期TA孕妇36例纳入验证集。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免疫微环境及VD水平。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D水平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孕妇的白细胞介素(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V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86、6。809、2。648、5。780,P<0。05),研究组孕妇的IL-17、IL-23及干扰素y(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21、3。777、4。330,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VD 与 IL-4、IL-10 及 TGF-β均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 0。569、0。709、0。602,P<0。05),与 IL-17、IL-23 及 IFN-γ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537、-0。584、-0。634,P<0。05)。妊娠失败组孕妇流产次数≥2次、生殖道支/衣原体感染及黄体功能不全的比例,以及IL-17、IL-23和IFN-y水平均明显高于继续妊娠组(x2值分别为5。609、8。399、16。082,t值分别为4。668、4。793、3。919),而妊娠失败组孕妇IL-4、IL-10、TGF-β及VD水平均明显低于继续妊娠组(t值分别为8。019、12。362、9。131、4。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产次数≥2次(OR=1。720,95%CI:1。488~2。376)、生殖道支/衣原体感染(OR=1。301,95%CI:1。164~1。597)、IL-17≥35μg/mL(OR=2。088,95%CI:1。649~2。577)及 VD<25ng/mL(OR=2。634,95%CI:1。548~3。870)均是早期TA孕妇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VD水平预测孕妇妊娠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5(95%CI:0。779~2。069),最佳截断值为25ng/mL,灵敏度为96。04%,特异度为60。31%。预测妊娠失败的列线图模型的评估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精准度,且有效性较好、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结论 VD与IL-4、IL-10及TGF-β均呈正相关,与IL-17、IL-23及IFN-γ均呈负相关。流产≥2次、生殖道支/衣原体感染、IL-17≥35μg/mL及VD<25ng/mL均是早期TA孕妇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VD水平对孕妇妊娠失败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维生素D先兆流产免疫微环境妊娠结局

    妊娠早期孕妇25(OH)D水平及其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蒋浩甘艳琼周玉琴陈朝霞...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南充地区妊娠早期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早孕建册正规产检且资料完整的3 49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年龄、孕前及建册时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妊娠及分娩等一般资料,以及孕妇妊娠11~13+6周的血清25(OH)D水平和妊娠24~28周的75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值。以OGTT结果将孕妇分为正常组(2 916例)与GDM组(575例)。再以OGTT结果进行分层分组:①以OGTT空腹血糖水平为依据,将孕妇分为OGTT空腹血糖正常组(3 201例)与OGTT空腹血糖异常组(290例);②以OGTT 1小时血糖水平为依据,将孕妇分为OGTT 1小时血糖正常组(3 254例)与OGTT 1小时血糖异常组(237例);③以OGTT 2小时血糖水平为依据,将孕妇分为OGTT 2小时血糖正常组(3 296例)与OGTT 2小时血糖异常组(195例);④在575例GDM孕妇中,将患者分为单指标组(符合OGTT的三项检测值中一项诊断标准的孕妇,450例)与多指标组(符合OGTT的二项及以上诊断标准的孕妇,125例)。比较各组间血清25(OH)D水平等检测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妊娠早期血清25(OH)D水平与妊娠中期OGTT 1小时及OGTT 2小时血糖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血清25(OH)D水平与GDM发生的关系。结果 研究共纳入3 491份孕妇资料,其中正常组2 916例(83。5%),GDM组575例(16。5%),GDM的发生率为16。5%。血清25(OH)D的严重缺乏者有1 569例(44。9%),轻度缺乏者有1 192例(34。2%),正常者有 730 例(20。9%)。正常组孕妇的血清 25(OH)D 水平中位数为 32。3(22。3,46。4)nmol/L,GDM 组为 30。5(19。8,43。0)nmol/L,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13,P<0。001)。对OGTT结果进行分层分析,OGTT空腹血糖正常组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OGTT空腹血糖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6,P=0。387);OGTT 1小时血糖正常组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OGTT 1小时血糖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09,P<0。001);OGTT 2小时血糖正常组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OGTT 2小时血糖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924,P<0。001);在575例GDM孕妇中,符合OGTT的三项检测值中一项诊断标准(单指标组)的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与符合二项及以上诊断标准(多指标组)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717,P<0。001)。血清25(OH)D与OGTT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05),而与OGTT 1小时和O GTT 2小时血糖均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0。085,P<0。05)。妊娠早期严重缺乏25(OH)D的孕妇患GDM的风险是正常者的1。299倍(OR=1。299,95%CI:1。018~1。657,P=0。036)。结论 南充地区孕妇妊娠早期血清25(OH)D水平普遍偏低,且严重缺乏25(OH)D的妊娠早期孕妇患GDM的风险显著增加。

    25-羟基维生素D妊娠早期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