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药物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药物与临床
现代药物与临床

邹美香

双月刊

1674-5515

dc@tiprpress.com

022-23006823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现代药物与临床/Journal Drugs & ClinicCSTPCD
查看更多>>《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于1980年创刊,是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中国药学会主办,集学术、技术和信息于一体的医药专业期刊。设有综述与编译、植化研究、质量研究、药理研究、临床研究、法规与管理、市场动态、专利摘要、植物药数据库、参考资料、专题文献题录等栏目,全方位向读者提供国外有关植物药研究的新技术,各国对民间药、传统药的重新评价与植物药专利介绍,市场动态及世界各国政府、药品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的或将要制订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准确、迅速地报道国外植物药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和新动向,为医药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院和制药企业中的科研选题、产品开发等提供有益的启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黄素调节cGAS/STING信号通路对细菌性脑膜炎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

    李晓娜牛媛媛赵燕张高才...
    3001-3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大黄素通过调节环鸟苷单磷酸腺苷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信号通路对细菌性脑膜炎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 60 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青霉素组、大黄素+SR-717 组,每组12 只。除对照组外的 4 组大鼠采用立体定向仪向大脑中注射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菌液的方法构建细菌性脑膜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黄素组ip 20 mg/kg大黄素,青霉素组ip 10 mL/kg青霉素,大黄素+SR-717 组大鼠ip 20 mg/kg大黄素及 30 mg/kg SR-717,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 3 d后,进行神经系统症状评分和脑脊液白细胞(WBC)计数;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学变化;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 TUNEL 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以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脑组织cGAS、STING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神经系统症状评分、脑脊液WBC数量、脑组织中IL-6、TNF-α含量、TUNEL染色神经细胞数、cGAS及STING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损伤明显减轻;与大黄素组比较,大黄素+SR-717 组大鼠神经系统症状评分、脑脊液 WBC 数量、脑组织中 IL-6、TNF-α含量、TUNEL染色神经细胞数、cGAS及STING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损伤再次加重。结论 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cGAS/STING信号通路减轻细菌性脑膜炎大鼠的神经炎症。

    大黄素环鸟苷单磷酸腺苷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细菌性脑膜炎神经炎症

    黄芩素抑制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作用机制

    侯梦雨尹航刘骏吴竞轩...
    3007-3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黄芩素在大鼠体内抑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活性并探索作用机制。方法 将 72 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华法林(0。27 mg/kg)组与黄芩素(5、10、20 mg/kg)组。除对照组以外,每日ig给药 1 次,连续给药 4 d。应用大鼠下腔静脉完全瘀滞血栓形成模型造模,测定各组大鼠下腔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质量;通过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下腔静脉的形态与静脉壁厚度;ELISA 测定大鼠血浆 P-选择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大鼠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含量;同时测定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素 10、20 mg/kg组形成的血栓质量显著降低,下腔静脉血管壁厚度减小,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素 20 mg/kg组IL-6 水平和血小板GPIIb/III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素 5、10、20 mg/kg组大鼠尾出血时间显著延长(P<0。05、0。001)。结论 黄芩素具有抑制体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体内炎症反应相关因子,以及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有关。

    黄芩素深静脉血栓血栓质量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尾出血时间

    干扰素-α1b通过miR141抑制ZEB1/SIP1信号通路改善IgA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和纤维化

    刘红艳冯琦胡晓娟刘颖...
    3014-3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干扰素-α1b通过miR141 抑制锌指E盒结合同源蛋白 1(ZEB1)/Smad相互作用蛋白 1(SIP1)信号通路改善IgA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MDCK细胞模型验证干扰素-α1b对miR-141 表达、ZEB1/SIP1 信号通路的影响;构建IgA肾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扰素-α1b(15、30 μg)组、泼尼松组,每组 8 只,连续治疗 8 周。监测大鼠肾功能、炎症因子水平、IgA沉积和肾脏病理变化;分析miR-141、ZEB1、SIP1、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干扰素-α1b能够显著上调MDCK细胞中miR-141 的表达,并降低ZEB1 和SIP1 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IgA肾病大鼠模型中,相比于模型组,干扰素-α1b组大鼠肾功能显著改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IgA沉积减少,肾脏损伤得到缓解(P<0。05)。干扰素-α1b 能诱导大鼠肾脏中 miR-141 显著上调,抑制 ZEB1 和 SIP1 蛋白相对表达,上调 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抑制上皮细胞EMT和纤维化(P<0。05)。结论 干扰素-α1b通过上调肾脏中miR-141 的表达,抑制转录因子ZEB1和SIP1 表达,减少对E-cadherin的抑制,最终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和纤维化,有效改善IgA肾病。

    干扰素-α1bIgA肾病miR141锌指E盒结合同源蛋白1Smad相互作用蛋白1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天然产物抑制剂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

    缪晓帆李碧霞尚文斌
    3021-3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的天然产物抑制剂。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高通量筛选天然产物数据库L6000 分别进行3 个精度梯度的分子对接、结合自由能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MD模拟)等多轮虚拟筛选的策略,从中筛选CETP抑制剂。结果 共筛选得到 19 个候选化合物,其中前 3 位化合物分别为肉苁蓉苷A、茶黄素、丹酚酸B二甲酯,结合模式分析显示上述化合物与靶标活性口袋之间形成了较强的相互作用;MD模拟的参数也证实上述蛋白-配体复合物结合的稳定性。结论 肉苁蓉苷A、茶黄素、丹酚酸B二甲酯可作为CETP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

    开发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血脂异常天然化合物小分子抑制剂虚拟筛选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肉苁蓉苷A茶黄素丹酚酸B二甲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双夏汤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及分子机制

    陈聪母伟林邵欣欣张艳新...
    3029-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双夏汤对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刺激(CUMS)抑郁样大鼠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收集双夏汤的活性成分和治疗抑郁症的潜在靶点,筛选核心网络靶点。通过动物实验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具体方法为连续 3 周通过CUMS建立大鼠抑郁样模型,给予双夏汤干预 2 周,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测试,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抑郁行为,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 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水平,及其p-蛋白激酶B1(Akt)、p-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GSK3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 245 个双夏汤抗抑郁症的潜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发现双夏汤可能通过调控 GSK3B、Akt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肌醇-3-激酶(PIK3CA)等靶蛋白发挥抗抑郁作用,涉及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HIF-1 等信号通路。与模型组比较,双夏汤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上升,强迫游泳测试及旷场测试中大鼠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0。001),血清IL-6 水平明显下降(P<0。01),HIF-1α、CREB、p-Akt、p-GSK3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GSK3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双夏汤对于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kt/GSK3B和HIF-1α/CREB信号通路调节机体昼夜节律及海马组织中葡萄糖稳态而改善海马神经元可塑性。

    双夏汤抑郁症网络药理学低氧诱导因子-1α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蛋白激酶B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荜铃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

    高丽格李学一郭童杰陈飞宇...
    3039-3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荜铃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TCMSP、SymMap、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UniProt、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荜铃胃痛颗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成分、靶点和疾病相关基因。采用Cytoscape 3。9。1 软件构建"中药-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并对其网络中的核心化合物和靶点进行了筛选。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了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了关键靶点。结果 共获得荜铃胃痛颗粒的有效化学成分 131 种,通过 287 个靶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其中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β-连环蛋白(CTNNB1)、热休克蛋白 90α 型 1(HSP90AA1)、蛋白激酶B1(Akt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 3(STAT3)为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这 5 个核心靶点与荜铃胃痛颗粒中的槲皮素、黄柏酮、黄藤素、β-谷甾醇等结合情况良好。结论 荜铃胃痛颗粒可能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加强胃肠道蠕动,浸润胃黏膜等,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荜铃胃痛颗粒功能性消化不良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槲皮素黄柏酮黄藤素β-谷甾醇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矮陀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章玲张宏燕隋静怡王思蕊...
    3049-3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技术鉴定矮陀陀Munronia henryi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深入研究民族药矮陀陀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 技术分析鉴定矮陀陀化学成分。将化合物结构输入Swiss数据库进行类药性筛选和靶点预测;使用OMIM、TTD、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靶点,并对化合物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交集处理;应用Cytoscape技术来建立靶点相互作用网络;运用微生信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采用 AutoDockTools 1。5。7 软件对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结果 质谱分析从矮陀陀二氯甲烷部位鉴定出63 个化合物。其中42 个化合物通过类药性筛选,有 37 个化合物可预测到靶点。共筛选出 338 个药物靶点、1 889 个疾病靶点和 154 个交集靶点。通过GO分析和KEGG分析可知矮陀陀中的柠檬苦素可能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与生物途径发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矮陀陀中的柠檬苦素可以能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治疗靶点稳定结合。结论 矮陀陀中富含的柠檬苦素成分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为后续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矮陀陀类风湿性关节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质谱柠檬苦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路路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杨祥军申意伟王丛悦徐西林...
    3058-3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路路通Liquidambaris Fructu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确定路路通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检索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靶点。使用Venny 2。1 绘制韦恩图,确定交集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使用Cytoscape 3。10 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图,并通过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 Autodock 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结果 筛选出松脂素、β-谷甾醇、谷甾醇、异斯他丁环氧4 个活性成分,169个潜在靶点。确定了114个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交集靶点。构建了"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出溶质载体家族 6 成员3(SLC6A3)、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1(HSD11B1)等核心靶点。GO与KEGG富集分析揭示了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验证了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 路路通可能通过调节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关键靶点(SLC6A3、HSD11B1等)和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层面的证据。

    路路通类风湿关节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松脂素β-谷甾醇谷甾醇异斯他丁环氧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17-羟-岩大戟内酯B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邓思琦曾乐冰郭常怡孙宇...
    3065-3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 17-羟-岩大戟内酯B(HJB)对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对HJB作用靶点进行筛选,构建靶点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HJB抗肝癌潜在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预测。并用 0(空白对照)、2。5、5、10、20、40、80 µmol/L的HJB作用于HepG2 细胞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以 0(空白对照)、5、10、20 µmol/L的HJB作用于HepG2 细胞48 h后,膜联蛋白V(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JC-1染色法观察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DCFH-DA染色法观察细胞的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凋亡及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出HJB与肝癌有 291 个共同靶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HJB治疗肝癌结果主要在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HJB时间和剂量相关性地显著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10、20 µmol/L HJB 组细胞的活性氧水平、凋亡率、B 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 X 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裂解胱天蛋白酶-9(cleaved Caspase-9)、裂解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呈浓度相关性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Bcl-2、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HJB可抑制肝癌HepG2 细胞增殖,促进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17-羟-岩大戟内酯B狼毒大戟肝癌网络药理学PI3K-Akt通路线粒体凋亡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讨汉防己甲素对胰腺癌的作用机制

    侯文蓉曾渊君任红岳张春斌...
    3076-3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讨汉防己甲素(TET)治疗胰腺癌的潜在作用靶点,并阐明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数据库构建TET的潜在作用靶点数据集,与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获得的PAAD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TET治疗PAAD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蛋白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信息并导入Cytoscape 3。8。0 筛选核心靶点;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CCK-8 法检测不同梯度浓度TET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胰腺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汉防己甲素 6。25、12。5、25 μmol/L组,采用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克隆形成情况和细胞周期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TET影响胰腺癌的潜在靶点 140 个,分析构建胰腺癌与TET之间的PPI网络,获得核心靶点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IK3CA等。分子对接显示这些核心靶点与TET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TET治疗胰腺癌的关键靶点主要涉及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胰腺癌细胞的死亡率随着TET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TET组细胞迁移率降低(P<0。01),TET组PANC-1 细胞克隆形成数减少(P<0。001);与对照组比较,TET组G0/G1 期比例升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TET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表达下调(P<0。05),而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A(TCL1A)、Jun、IL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α(NF-κBIA)、PIK3C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8(MAPK8)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TET可抑制人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克隆,造成细胞周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汉防己甲素胰腺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PI3K-Akt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