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西南大学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西南大学

张龙杰

季刊

1673-873X

bjyx@swu.edu.cn

023-68253954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医院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Journal 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会刊,坚持学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并举,正确把握和引领保健研究的方向,及时报告保健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保健医学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保健医学实践的新经验,为广大保健医学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杂志稿件涵盖了调查研究与群防群治、心理保健、临床医学、运动保健、营养保健、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并发布了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和各省市高校保健医学会重要会议和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多次伤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丁贤彬高旸杨弦弦许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多次伤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青少年多次伤害预防控制提供建议.方法 2019年,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4~12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父母亲年龄、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健康状况、父母亲关系、教育方式、伤害相关的行为等内容.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人群多次伤害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次伤害发生情况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鉴别.结果 共计调查14 056位学生,男生与女生分别调查6 954人(49.47%)与7 102人(50.53%),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调查了 4 939人(35.14%)、4 360人(31.02%)与4 757人(33.84%).参与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有750人在过去6个月发生过伤害,伤害发生率为5.34%,其中246人发生过2次及以上伤害,多次伤害发生率为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少数民族(OR=3.006,95%CI:2.315~3.903)、母亲健康状况一般(OR=1.542,95%CI:1.169~2.033)和患有慢性病(OR=1.951,95%CI:1.240~3.068)、过去12个月里去过6次及以上没有安全措施的地方游泳(OR=2.657,95%CI:1.537~4.592)、过去12个月里与他人(1人或多人)动手打架1次(OR=1.789,95%CI:1.204~2.658)或2次及以上(OR=1.602,95%CI:1.121~2.290)、过去12个月里曾经想过(OR=1.823,95%CI:1.335~2.487)或尝试过离家出走(OR=3.042,95%CI:1.886~4.906)是调查对象多次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多次伤害发生率较低,母亲健康状况、有不安全的行为等是儿童多次伤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多次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儿童青少年多次伤害发生率伤害相关行为

    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靶向MD2减轻LPS诱导的心肌损伤

    袁林游丽娇欧阳冰清齐璐瑶...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能否通过靶向髓样分化蛋白2(MD2)减轻小鼠心肌细胞炎症损伤及细胞凋亡.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的HSYA(0.1、1、10 μmol/L)预处理小鼠心室肌细胞2 h,脂多糖(LPS)(5 μg/mL)干预4 h后进行检测,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明确HSYA与MD2的结合方式及结合位点,免疫沉淀检测HSYA对TLR4/MD2复合物生成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进行作用机制探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能够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促使细胞内及线粒体内活性氧(ROS)的释放,促使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的释放,但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没有明显变化.与LPS诱导组相比,HSYA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ROS释放及炎症因子损伤;分子对接结果提示HSYA能够与MD2的疏水口袋结合,HSYA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减少TLR4/MD2复合物的生成,提示HSYA与TLR4竞争性结合MD2蛋白.采用 Westrn blotting检测TLR4、MD2、NF-κB p65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HSYA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了 LPS诱导的TLR4和MD2、NF-κB p65磷酸化蛋白表达.结论 HSYA能够通过靶向MD2(TLR4/MD2复合物介导),减轻LPS诱导的炎症损伤,发挥降低心肌细胞炎症损伤及凋亡的作用.

    羟基红花黄色素A髓样分化蛋白2心肌损伤

    蹬踏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马晓东张鑫张晓芳敬竹子...
    16-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蹬踏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02例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蹬踏组,每组5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蹬踏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用蹬踏训练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蹬踏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48/51),高于常规组的80.39%(4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38).治疗前,2组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和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和活动范围均大于治疗前,且蹬踏组均大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蹬踏组高于常规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蹬踏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总稳定指数(S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测试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蹬踏组患者SI、ATE均低于常规组,测试所需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蹬踏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蹬踏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缓解疼痛感,提升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障碍常规康复训练蹬踏训练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

    电视胸腔镜下内固定手术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陈晓玲姜志标张玲何刚...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内固定手术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4年2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手术、住院时间及术后相关指标(出血量、胸痛缓解及引流管拔出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第1秒最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术后胸痛缓解及引流管拔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FEV1、FVC、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FEV1、FVC、PEF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进行电视胸腔镜下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呼吸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肋骨骨折血气胸电视胸腔镜下内固定手术临床疗效肺功能

    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技术评估AS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及预后的价值

    毕园园何茂刘成平汤砺...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中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技术评估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泸州市中医医院进行CMR成像检查的51例AS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同期选取在本院进行CMR成像检查的49例无胸闷、心悸、心绞痛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症状,且心电图检查正常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心肌质量、增强前T1、增强后T1、细胞外部积分数(ECV);比较观察组中不同狭窄程度AS患者增强前T1、增强后T1、ECV;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患者增强前T1、增强后T1及ECV与LVEF的关系;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预后的单因素、多因素;对比增强前T1、增强后T1、ECV单一及联合检测对AS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LVEF、SV均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心肌质量大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观察组患者增强前T1、ECV高于对照组,增强后T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AS患者增强前T1、增强后T1、ECV比较: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增强前T1、ECV与LVEF均呈负相关(r=-0.371、-0.428;P<0.05),而增强后T1与LVEF呈正相关(r=0.495,P<0.05).经随访,发现有9例患者预后不良,42例患者预后良好;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SV、心肌质量、ECV、增强前T1、增强后T1是A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三参数联合诊断AS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0、92.98%、89.18%,明显高于增强前T1、增强后T1、ECV的单独预测.结论 CMR T1技术可用于评估AS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主动脉瓣狭窄CMR纤维化纵向弛豫时间定量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何晓蓉王婷聂巍李亚芮...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干预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106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院季节、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实验室指标、化疗情况等.分析ALL患者感染后的临床特点,并探究感染与未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06例ALL患者中共有61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7.55%.61例感染患者中,共发生感染82次,且多数患者仅感染1次(68.85%).全部患者82次感染中,以单个部位感染为主(54.88%),感染部位常见于呼吸道(29.27%);共检出31株病原菌,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5.16%).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45岁(95%CI=1.179~3.069,OR=1.902,P=0.009)、住院时间 ≥14 d(95%CI=1.127~3.037,OR=1.850,P=0.015)、化疗次数≥2 次(95%CI=1.383~3.004,OR=2.038,P<0.001)、处于诱导缓解期(95%CI=1.129~2.848,OR=1.793,P=0.014)、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95%CI=1.074~2.236,OR=1.550,P=0.020)、最低血红蛋白<60 g/L(95%CI=1.042~2.946,OR=1.752,P=0.035)、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95%CI=1.273~2.300,OR=1.711,P<0.001)是影响ALL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5岁、住院时间≥14 d、化疗次数≥2次、处于诱导缓解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最低血红蛋白<60 g/L、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影响成人ALL化疗期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针对ALL化疗期间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以期减少化疗期间感染对ALL患者的影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感染危险因素干预策略

    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价值

    马俊娥池婧涵张倩倩王未...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价值,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1月于民航总医院儿童呼吸过敏门诊诊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疾病组,并选取8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疾病组患儿根据入院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评分分组,评分≥20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分入控制组,评分<20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则分入未控制组.收集1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年龄、性别、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家庭成员结构、家长吸烟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哮喘家族史、过敏体质情况以及FeNO水平、外周血EOS计数;同时采集对照组研究对象FeNO水平、外周血EOS计数信息.结果 疾病组患儿FeNO水平、外周血EOS计数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控制组患儿FeNO水平、外周血EOS计数高于控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体质(OR=2.115;95%CI:1.296~3.452),FeNO≥42.67 ppb(OR=3.770;95%CI:1.804~7.877),外周血 EOS 计数≥0.77 × 109/L(OR=2.875;95%CI:1.560~5.299)是影响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FeNO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的上升与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有一定联系,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生物标记物.

    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呼出气一氧化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断

    肌骨超声评分联合RF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度的评估价值

    邓椀月谢莉李茂伦龚裕洁...
    45-5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MSUS)评分联合类风湿因子(RF)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8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将患者分别纳入轻度活动组(n=76,DAS28评分≤3.2分)和中重度活动组(n=84,DAS28评分>3.2分).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MSUS评分、R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MSUS评分联合RF水平对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重度活动组患者滑膜增生、关节积液、骨侵蚀、滑膜内血流信号评分以及总分均高于轻度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活动组患者RF水平[(235.84±30.68)IU/mL]高于轻度活动组[(91.36±17.38)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US评分、RF水平及二者联合评估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AUC(95%CI)分别为0.838(0.793~0.887)、0.779(0.729~0.824)及0.921(0.871~0.970).中重度活动组患者中职业性质为体力劳动者所占比例、月收入<2000元者所占比例高于轻度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质为体力劳动(OR=2.843,95%CI:1.429~5.657),MSUS 评分 ≥8.36 分(OR=4.216,95%CI:1.895~9.381),血清 RF≥170.25 IU/mL(OR=3.586,95%CI:1.631~7.885)是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SUS评分和RF水平在RA中重度活动患者中显著升高,与其疾病活动度存在密切关联,可作为联合评估RA患者病情活动度的有效检查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肌骨超声类风湿因子病情活动度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对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杨雪张雪琴郑欢露胡美红...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的参数真性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对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以期为临床相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等英文数据库及CNKI、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IVIM各参数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至2024年3月.对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并采用Metadisc 1.4以及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中文5篇,英文4篇),包含865例肾脏肿瘤病灶.IVIM参数D、D*、f对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合并敏感度依次为0.85[95%CI(0.73~0.92)]、0.83[95%CI(0.75~0.88)]、0.68[95%CI(0.58~0.77)],合并特异度依次为 0.92[95%CI(0.84~0.96)]、0.63[95%CI(0.52~0.73)]、0.77[95%CI(0.31~0.96)],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5、0.78、0.73.结论 IVIM参数D对区分肾脏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参数D*、f对区分肾脏良恶性肿瘤具有中度诊断价值.

    肾脏肿瘤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鉴别诊断Meta分析

    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对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价值

    杨瑞冰宁超刘娜刘循灿...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V/PLT)对子痫前期(PE)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4月在河北省某医院行剖宫产术的103例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22)和非DVT组(n=81).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MPV/PLT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MPV、PLT、MPV/PLT对PE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E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DVT组患者外周血MPV、MPV/PLT水平比非DVT组高,PLT水平比非DVT组低(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MPV、PLT、MPV/PLT预测PE患者剖宫产术后D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1(0.799~0.903)、0.744(0.692~0.796)、0.902(0.850~0.954),截点值分别为 11.43 fL、144.65×109/L、0.11,特异度分别为66.59%、54.23%、85.91%,灵敏度分别为90.08%、90.08%、83.44%.DVT组患者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产褥期卧床时间≥3 d的人数比例高于非DVT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 BMI≥30 kg/m2(OR=2.277,95%CI:1.554~3.337)、产褥期卧床时间≥3 d(OR=1.950,95%CI:1.379~2.759)、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OR=2.726,95%CI:1.775~4.188)、MPV/PLT≥0.11(OR=3.083,95%CI:1.961~4.849)是PE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患者MPV/PLT水平升高与其剖宫产术后发生DVT密切相关,并且可作为预测PE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潜在标记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子痫前期剖宫产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