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邓军

双月刊

1001-8182

xidaxbsh@gxu.edu.cn

0771-3239230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行政办公楼南楼5楼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兼顾地方特点,增强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党基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合成长历程

    贺东航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历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政党基因.中国共产党具有三种基因:先锋型基因、发展改革型基因和使命型基因,这些基因在不同历史阶段各有所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其先锋型政党基因,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工业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展现了发展改革型政党基因和特质,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了使命型政党基因,助力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这三种基因在不同阶段各有主导,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的风格和政策取向,为学界研究党如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政党基因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复合成长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世界意义

    段妍刘新甜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结晶,既包含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也涵盖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践行文化使命的具体谋划.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涵丰富、主旨鲜明的思想文化体系: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筑牢意识形态的思想防线;提出"两个结合",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同时也助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繁荣发展,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两个结合"文化使命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

    尚庆飞谷生秀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立足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毛泽东创造性地初步提出了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民族化大众化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性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正是在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实现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忽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性纠偏,通过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开启了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重构.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代红凯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一生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构成,呈现出重大的创新性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为继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提供"两个结合"科学经验;为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二个历史答案提供理论准备;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劳动至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价值根基.深入发掘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性意义,对于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立场,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创新

    张一兵早期哲学理论与二十世纪法国技术哲学的相遇——以列斐伏尔批判西蒙东为线索

    王嘉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一兵教授早期哲学理论中的似自然性与物役性概念是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思想的一次重要澄清,也是对马克思思想革命的一次典范性的重构.把这一对概念放在二十世纪法国后柏格森时代的技术哲学中加以考察,可以更为清晰地突显出这对概念的重要价值.通过列斐伏尔来批判西蒙东技术哲学中的似自然性概念,可以看出西蒙东似自然性概念在物役性内涵上的缺失.而似自然性概念所包含的物役性特征,也可以通过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来加以验证.作为科学的异化理论,张一兵教授的物役性理论与列斐伏尔的空间化理论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是完全一致的.

    似自然性物役性空间化异化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里的"日常语言"问题

    陈江鹭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赫金基于批判形式主义语言学而将语言的使用视为语言的现实,这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阐释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却也容易令人误以为马克思主义像日常语言学派那样简单地肯定语言的日常使用.其实马克思对日常语言的态度并非如此简单,其一方面反对脱离现实生活来看待语言,并批判意义指称论,这的确与日常语言学派接近.但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日常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主张对其加以批判与反思而非简单肯定.区分马克思在对待日常语言上与巴赫金、日常语言学派的不同态度对于理解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是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视角,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话语批判的基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日常语言马克思巴赫金日常语言学派

    论竹书《五行》的成德哲学:以"形于内"及其相关问题为中心

    丁四新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德是竹书《五行》的思想主题,包括"德之行"的成就和"德""善"的道德境界的成就两个方面.竹书以是否形于内为标准将五行区分为"德之行"和"行(行为规范)"两种."内"指"内心","形"兼具成就和形现两义."形于内"首先指五行成就于心中,同时它包含了五行由心中生发及显现于心中的含义.这两义是明暗、表里关系,前者就结果而言,后者就过程而言."心"是五行形于内而成德的关键,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的发生地和承担主体."忧""乐"和"思""智",分别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主要因素."智弗思不得"之"智"出自本心之"思",它不与智行同类,而能总摄五行,并使之成为"德之行"."三思三形"是五行成德的基本工夫,其实它包括义、礼两行在内,而可以称为"五思五形"."形于内"的工夫是围绕"心善"展开的,但竹书没有谈及心本身是否即善的问题,也没有出现"性"字.孟子弥补了子思子心学的不足,主张人性善:道德活动的心善即来源于人性之本善,并通过四端之心(活动)将仁、义、礼、智的善性(存有)呈现出来.而这一思想成果进而成为帛书《五行》解经的指导观念.

    郭店简《五行》形于内德之行成德

    易学视域下朱熹经学诠释方法的转向

    李筱艺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本卜筮之书"是朱熹易学的核心理念,一般认为,淳熙二年(1175)是此新见的确立之年,通过爬梳和分析相关书信、语录,此观念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至乾道八年(1172),朱熹针对程颐易学提出"不合全说作义理"和"不就卜筮上看"的批评.此后,围绕如何重新阐明《易》所承载的圣人本意,朱熹提出分观《周易》经传、推求卦爻辞本义和重视训诂等方法.至淳熙二年,随着"《易》本卜筮之书"认识的完全确立,其易学彻底转向立足占筮语境的新诠释理路.不唯易学,在《诗经》学、四书学及解经原则等方面,也能看到朱熹的诠释理念基本同步发生着转变,可以说,乾道八年至淳熙二年是朱熹经学诠释方法实现由"说义理"到"求本义"总体转向的关键时期.

    朱熹易学经学诠释转向

    如何理解"晚明唯识"——从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的校正出发

    许伟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对晚明唯识的研究大多利用序跋等材料,没有深入对具体文本与问题的探讨,也缺乏从唯识文献与理论出发的系统研究.通过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的校正与引文分析可知,晚明学者间接从澄观、延寿等人的著作中阅读到了大量唯识唐疏,虽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但大部分的解读基本正确.在文献与思想史层面,晚明唯识著作为反思《成唯识论》的文献性质提供了启示,更揭示了唯识学对华严学、禅宗思想发展的隐秘而重要的作用.在义理层面,晚明唯识在与印度思想相关的"因明""六离合释"等问题上难言成功,对"三类境""自证"与"相应"等理论问题的理解也未必深入,但随着对《成唯识论》文献研读的深入,其注疏与解读大致也是可接受的.

    晚明唯识唯识学成唯识论王肯堂

    经典诠释之魅:理解的远虑与近忧

    潘德荣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其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不是形而上学,也非构建探寻关于对象的客观知识之方法论体系,而是人的生命与生活,是生活世界.海德格尔把"Sorge"(忧烦)设定为此在存在的基本规定性,奠定了此在诠释学的基础.作为中国诠释传统的开端,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具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其解《易》之旨趣,以远虑解近忧.孔子诠释理念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他解经"观亓德义",为诠释活动设定了价值导向,即君子德行仁义求福求吉,将人的理解与实践引向积极进取、教人向善的方向.

    经典理解海德格尔远虑近忧《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