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邓军

双月刊

1001-8182

xidaxbsh@gxu.edu.cn

0771-3239230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行政办公楼南楼5楼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兼顾地方特点,增强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轻罪治理法治化论纲

    卢建平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司法实践层面已进入轻罪时代,但治理犯罪的法律体系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为犯罪结构与刑罚配置轻重失衡、实体与程序不匹配、过程与结果不相符等缺陷.在轻罪语境下,犯罪治理法治化的理念与制度安排较以前都应有相应的变革和突破.针对以轻微犯罪为主的治理对象,犯罪治理的理念和重点应当及时调整,应区分立法上的轻罪和司法上的轻罪,不再仅以法定刑三年有期徒刑作为确定犯罪类型的硬约束,合理扩大轻罪治理的范围;大力推行犯罪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在总则层面,改革传统的以监禁刑为主兼有死刑的刑罚体系,构建以犯罪分层为基础,以非监禁刑为主,种类多样且人性化的现代刑事制裁体系;营造正确看待犯罪现象,善待轻微犯罪犯罪人的宽容文化环境.通过完善犯罪治理体系,提升犯罪治理效能,并聚焦法治化目标构建各项制度,以期契合犯罪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形势和需要.

    轻罪犯罪分层犯罪治理法治化

    "真正"轻罪立法的犯罪化与司法的出罪化

    于冲朱亮宇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行政犯罪名增设的常态化和扩张化,轻罪治理成为影响刑法立法科学化的重要因素.1997年修订的《刑法》在罪名设定和法定刑配置上,鲜见有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单处拘役刑的条文.现有刑法中轻罪罪名体系,无论是从罪名的轻罪角度,还是从法定刑的轻罪角度看,都超出了传统刑法理论探讨轻罪治理的一般性范畴.对于轻罪的研究,应在区分罪名的轻罪和法定刑的轻罪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类型化的回应思路.尤其对于罪名层面上的真正轻罪,应在肯定立法扩张必要性和正当性的同时,从轻罪罪名数量上的形式犯罪化、轻罪罪名保护法益扩张的实质犯罪化两个层面,探究其立法犯罪化的逻辑机理,以此指导真正轻罪的司法适用,并通过司法出罪机制合理限缩轻罪适用空间,实现轻罪立法扩张化与司法出罪化的有机协同.

    真正轻罪法定刑的轻罪犯罪化出罪化

    轻罪治理的立法路径

    刘传稿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轻罪在犯罪总数中已占绝对多数.但轻罪的立法缺位难以满足司法需求,使得轻罪仍停留在"治罪"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在关注轻罪犯罪化的同时,应当立足于治理的视角,同步推轻罪刑事一体化的配套立法.刑法层面,对轻罪进行体系性分离和重构,推进刑法的再法典化;厘清轻罪概念,划定轻罪范围;完善刑事制裁体系,增强刑事制裁的矫治性,弱化惩罚性;限制轻罪附随后果的适用,减少轻罪犯罪化障碍.刑事诉讼层面,完善相对不起诉制度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现规模化出罪和不起诉的后续治理;优化简易程序和速裁程序,提高轻罪的诉讼效率.通过立法路径推动轻罪由"治罪"向"治理"迈进,实现轻罪治理的法治化.

    轻罪治罪治理法治化

    "共同缔造":基层治理创新中的群众路线

    陈军亚张振宇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群众路线的生命力在于其一贯坚持的基本理念和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形式.基层治理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治理,群众路线既是党的工作路线,也是基层治理的具体方法."共同缔造"是当下的基层治理创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治理中的践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共同缔造"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其基层治理创新的价值取向;以"从群众实践中来,到群众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为其治理创新的推进路径;以"干群良性互动"为群众工作机制.

    共同缔造基层治理创新群众路线价值论认识论

    基层治理现代化:理论内涵、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何得桂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是执政党和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积极治理以及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统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它彰显出治理理念的人民性和积极性、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调适性、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能动性、治理方式的集成性和灵活性以及治理要素的地方性和联动性.从实践维度看,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通常遭遇自下而上民意表达通道畅通性偏弱、基层治理场域的条块关系有待优化、组织动员能力与社会参与不足并存、国家意志穿透基层社会还有待加强的治理困境.基于高效能治理的要求和向度,我国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更加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治理,加快迈向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全过程治理;通过突出统筹国家意志与民众意愿的贯通转化,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基层善治能力;持续优化行政型推动与内源式发展的关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源头治理机制;更加注重属地管理与属性治理的耦合共生,充分激发党建势能以增进治理成效.

    基层治理现代化党领共治属性治理基层基础

    政党回应功能与基层治理体制的重塑

    李华胤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功能是理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素.回应功能是政党功能的重要内容.代表性和回应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性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仅意味着基层党组织是核心治理主体,居于全面领导地位,也意味着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塑造现代化基层善治体系的政党功能.政党回应与基层治理对于回应性的内在需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基层党组织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创构出组织化、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政党回应机制和体系,不仅加强了政党的回应功能,而且以高质量的政党回应实践赋予基层治理体制更强的回应性,将国家与社会连通起来形成双向治理,推进了回应性基层治理体制的实践建构.政党回应功能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置于主体功能范式之下进行更加整体和系统的分析,从而在更加宏大的政党功能理论视野下理解和推进基层治理.

    政党功能政党回应基层治理回应性基层治理体制

    数实孪生与整体制治相融双赋:中国式现代化政务服务的全过程智治——基于南宁市"智慧人社"的案例考察

    韦彬王鹏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务服务全过程智治是数实孪生与整体制治相融双赋的逻辑产物.在数实孪生牵引赋能下,孪生数据、孪生平台与孪生模型分别促成政务服务设计循数类属化、供给集约无缝化和反馈智算精敏化等智慧表征.在治理现代化导向下,整体制治的现代化理念、一体化结构与双螺旋机制构成智慧政务服务治理的实践趋向.在数字中国宏大的叙事结构中,作为治术的数实孪生与作为治道的整体制治的互融双赋促成了政务服务全过程智治的生产,全时段场域智赋、全空间组织智通与全周期过程智构构成其核心要义.这一发现揭示了制度安排"大智慧"与数实孪生牵引"大智能"之间的梦幻联动,既丰富了数字治理的现代化内涵,亦拓展了政府治理的智能边界.

    数实孪生整体制治政务服务全过程智治中国式现代化

    双重身份与供需失衡:社区"去行政化"减负改革为何局部失灵?——基于南宁市两社区案例的比较分析

    郑鸿铭王福涛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去行政化"减负改革试图将行政性事务从社区功能中剥离,使社区居委会回归群众性自治组织角色,检视此种改革成效是完善改革政策的内在要求.根据资源依赖理论构建"双重身份与供需失衡"的分析框架,比较分析南宁市两个社区减负改革的效果发现:具有双重身份的社区在资源非对称性依赖下难以达成自治性与行政性的平衡,改革呈现"悬浮现象".资源供给有限及社区治理资源碎片化造成社区资源供需失衡,加重弱资源禀赋社区的负担.为此,应进一步厘清社区自治性与行政性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资源,使社区居委会承载的负荷与能力动态匹配,全面推动其自治能力提升.

    双重身份供需失衡资源依赖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双碳背景下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发展与合作路径研究

    潘柳芸路峥
    174-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推进区域,中国和东盟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加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但目前中国—东盟经济绿色合作中仍存在整体合作环境不佳、绿色合作能力有限、缺乏合作深度与广度等困境.应从改善整体合作环境、提升绿色合作能力、创新绿色合作模式、加强碳关税协调机制等方面深入构建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的可能路径,推动中国—东盟双方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双碳中国—东盟绿色经济合作路径

    美国在"印太经济框架"下对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遏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云倩陆善勇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南亚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与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竞争焦点.美国"印太经济框架"(IPEF)启动后,从产业、科技、投资、贸易等4个方面对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进行遏制.但IPEF具有不需要美国国会批准、不是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不涉及实质利益、不涉及关税豁免、不涉及更宽的市场准入"五个不"的特点和属性,其实施前景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中国要加紧制定经贸、金融领域的反围堵与反制裁预案,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化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头雁"作用,提升与东盟的数字技术合作交流及应用水平,建立数字经济合作制度,积极牵头构建相关规则体系,全面化解IPEF带来的挑战.

    印太经济框架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