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戴牧民

双月刊

1001-7445

gxuzrb@gxu.edu.cn

0771-3235713

530004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西校园学报编辑部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校内外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包括原始研究论文、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波效应下混凝土V形折板网壳地震响应分析

    姜腾钊张华刚魏威马克俭...
    517-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行波效应对混凝土V形折板网壳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动力时程法,分别计算了一致地震输入和考虑行波效应的多点地震输入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深入分析了结构在行波激励下的地震反应规律.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较为显著;行波效应的影响集中在支座附近以及纵向脊线拱与横向脊线拱的交汇位置;行波效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单一,对部分区域有利,对部分区域不利;三向地震激励下,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与在X向地震激励下的情况基本相同,但多数构件在三向地震激励下受行波效应影响更为显著.

    折板拱网壳非一致输入行波效应地震响应

    大震下四塔柔性连体超高层连廊减震控制

    聂竹林孙磊杨强张永山...
    526-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塔连体结构体系中,其连廊和连廊与塔楼间连接形式一直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难点.以珠海横琴铁建广场大底盘四塔连体结构工程为背景,基于SAUSAGE软件平台,探究了在水平双向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度和动力特性相差较大的四个塔楼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和柔性连接并存的钢连廊结构的地震响应及阻尼器限位耗能减震效果.对整体模型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在对采用滑动支座和速度型粘滞阻尼器连接的连廊阻尼器布置方案优化时发现,由于连廊的连接作用,体型和高度不一致且布置不对称的四个塔楼地震动力响应存在耦合作用,阻尼器的布置形式对连廊的减震效果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对同类工程中如何找到最优阻尼器布置方案有着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多塔结构连体结构柔性连接VD布置形式连廊弹塑性时程分析

    基于随机开裂理论的钢筋混凝土粘结损伤拉伸弹性性能

    莫德凯万里云彭聪张建...
    538-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钢筋混凝土构件在界面脱粘后导致的宏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考虑混凝土随机开裂和界面脱粘两种损伤机制,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单胞的拉伸损伤分析模型,基于单胞模型的拉伸损伤分析给出了界面粘结强度、界面脱粘长度、平均裂缝间距与模型等效拉伸弹性模量的函数关系.基于模型分析把钢筋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分成3个阶段,推导得到各个损伤阶段的等效弹性模量,并分析单胞分析模型中钢筋体积分数和混凝土体积分数,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和弹性模量,Weibull分布参数m对等效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等效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与实际钢筋混凝土损伤状态相符,可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宏观力学性能劣化与细观损伤形态之间的双尺度理论分析提供依据.

    随机开裂理论钢筋混凝土粘结损伤等效弹性模量

    锤头曲率半径对RC梁抗冲击性能影响

    秦元秦康覃幼辙吴承修...
    54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锤头曲率半径对钢筋混凝土(RC)梁的抗冲击性能影响,对Kazunori Fujikake等人完成的RC梁冲击试验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开展拓展参数分析.有限元分析表明:所建立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混凝土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随着锤头曲率半径的提高,落锤与RC梁之间接触刚度提高;冲击加载速率越高,冲击力峰值越大;在不同的落锤初始倾斜角下,当锤头具有一定曲率时,冲击力峰值更加稳定;随着锤头曲率半径的提高,冲击力峰值随着冲击速度增长更快;锤头曲率半径越小,局部破坏越明显.

    RC梁抗冲击性能数值模拟拓展参数曲率半径

    玻璃细集料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王凤池郭昊胡海明张雨石...
    557-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骨料替代率、长细比、轴压比和偏心距等变化参数对玻璃集料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创建21组玻璃集料混凝土柱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数值模拟;分析了各构件的滞回性能、水平承载力、延性、耗能及刚度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各试件的滞回曲线均呈梭形且较为饱满;100%骨料替代下玻璃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良好,与自然集料混凝土柱相近,且优于50%骨料替代下的玻璃混凝土柱;随轴压比的增加,构件承载力无明显变化,但能量耗散有小幅下降;随长细比增大,试件承载力及抗震性能明显降低;随偏心距增大,滞回曲线呈整体下移趋势,对能量耗散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细骨料替代率为100%时,废弃玻璃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良好,满足实际工程中抗震性能的要求.

    钢筋混凝土再生玻璃砂结构柱有限元分析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

    局部差异冻结作用于既有井壁的冻胀力研究

    李浩荣传新王彬
    568-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板集矿副井井筒局部差异冻结修复的工程问题,使用ABAQUS/Standard数值分析软件,结合冻土试验得到热、力学参数,建立局部差异冻结条件下土体热—力耦合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了冻结172 d内土体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状况,研究了外层井壁位置处冻胀力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对井筒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00 m层位交圈时间较-450 m层位晚22 d,冻结壁平均温度较-450 m层位高5.2℃;两层位冻胀力自冻结30 d起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在交圈后的14 d内有阶跃性增长,其后冻胀力增长速度放缓,各方位上冻胀力总体呈现类同心圆的发展形式.172 d时,-300 m层位冻胀力占初始地应力的17.94%;同期-450 m层位冻胀力占初始地应力的41.54%.井壁混凝土的最大环向应变值与等效应力值均在准许范围内,表明既有井壁仍处于弹性受力阶段,井筒安全可靠.由此可见,局部差异冻结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冻结壁向内发展速度,限制土体冻胀,避免对井壁造成二次破坏,该项施工技术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局部差异冻结既有井壁温度场冻胀力数值计算有限元法

    碳纳米管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李振东孙敏
    579-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碳纳米管混凝土桥墩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建立了0.3%最优掺量的碳纳米管混凝土桥墩ABAQUS有限元模型,从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三个方面与普通混凝土桥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碳纳米管混凝土桥墩滞回曲线饱满.在相同循环荷载内,碳纳米管混凝土桥墩的承载能力、平均刚度都要高于普通混凝土桥墩,且极限承载能力提高了7.3%,产生的塑性变形较小.碳纳米管混凝土桥墩墩顶处的位移延性系数相比于普通混凝土桥墩提升了11.5%.证明了碳纳米管的掺入,对提升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碳纳米管混凝土本构关系桥墩结构低周反复抗震性能

    双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及地埋管线的影响研究

    李志南潘珂王位赢唐晓菲...
    58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建设中双隧道施工往往不是同步进行的,双隧道的布置间距及施工顺序的多样性将诱发复杂的地层响应,因此针对交叠双隧道施工对地层和管线的影响展开研究很有必要.以肩驮式双隧道开挖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开挖顺序和双隧道垂直间距不同时对地层和管线的影响机理.文章首先对比双隧道开挖对地埋管线的离心试验及数值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随后对双隧道开挖工况进行进一步数值拓展分析,着重研究了不同垂直间距及双隧道开挖顺序引起的地表沉降、管线竖向应变、土体剪应变和土体主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肩驮式双隧道,先上后下开挖时会产生较大的管线变形和地表沉降;随着双隧道垂直间距的增大,地表沉降和管线变形减小,但管线和周围土层受开挖影响的范围增大;当双隧道之间的垂直间距大于3.0DT时,双隧道之间的相互扰动效应基本消失.

    双隧道数值分析地表沉降管线变形

    高性能植被保护系统防护膨胀土边坡试验研究

    许英姿刘德志范广黄政棋...
    598-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性能植被保护系统(HPTRM系统)是高性能植被保护垫结合活性植物在坡面构成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一种新型生态边坡防护系统.HPTRM系统将柔性防护和植被防护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膨胀土边坡防护措施.为了了解HPTRM系统在实际工程中防护膨胀土边坡的效果,在广西南宁东沟岭某膨胀土边坡防护工程中分别采用HPTRM系统和普通植草两种防护措施,并进行原位综合监测,监测不同防护边坡的土体含水率、温度、竖向膨胀量等指标,对比分析各监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得出:相对于普通植草防护,HPTRM系统能减小大气环境对边坡深层土体含水率和温度的影响,显著减小土体竖向膨胀量,约束土体的膨胀变形,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HPTRM系统值得在膨胀土边坡生态防护中推广应用.

    膨胀土边坡柔性防护HPTRM系统防护效果

    考虑行驶稳定性的四轮转向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研究

    石沛林蒋军锡侯建伟梁明磊...
    606-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高速和低附着路面上无人驾驶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保障行车安全,以四轮转向车辆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考虑行驶稳定性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了四轮转向路径跟踪控制器,然后根据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偏角速度相平面稳定域和零质心侧偏角控制目标设计了车辆状态参数包络约束,在路径跟踪算法中加入轮胎侧偏角约束和车辆状态参数包络约束,保证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包络线稳定性控制策略的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或在低附着路面上行驶时能保持良好的路径跟踪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行驶稳定性.

    四轮转向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约束行驶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