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广西科学

广西科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罗海鹏

季刊

1005-9164

gxkxbjb@126.com

0771-2503923;2503922

530007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广西科学/Journal Guangxi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由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教育厅、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和广西科学院于1994年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类期刊。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改由广西科学院和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厅和广西教育厅协办。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活跃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繁荣广西的科学技术事业,推动广西科技成果在国内外的交流。主要刊登内容有:广西自然科学各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和重要科研实验报告,代表广西科学先进水平的具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新理论、新发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技改和"星火"项目的新成就,科技政策、学术动态、信息简报等;同时也刊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广西科学》杂志已于1994年和1996年连续两次获得第二、第三届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广西科学》杂志荣幸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并获得第四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热点

    王晓慧蒲高忠
    613-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是指新发现或新被关注的一类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并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污染物(如塑料、纳米材料和抗生素等).典型代表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抗生素和微塑料.本研究利用VOSview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研究集中在新污染物检测方法和监测技术、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机制、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效应、生态系统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估、毒理学效应和修复技术等方面,同时总结了近5年新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热点,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单位提供研究方向,助力新污染物的高效、低成本解决,并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新污染物的防范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新污染物生态毒理生物富集生物修复

    淡水生态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热点与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李秀林王晓飞王晓慧李海翔...
    62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淡水生态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现状,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整理了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淡水生态环境领域已发表的微塑料污染研究成果,从年发文量、来源期刊、作者/研究机构/国家的分布与合作关系、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和时区视图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年发文量自2018年以来呈爆发性增长,文章多为高质量产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居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国;研究机构方面,中国科学院发文量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同各机构之间有着紧密合作关系,高校是高产出机构;研究学者中,华南农业大学的王俊发文量最多,其科研团队与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倪丙杰为中心的科研团队有着较为广泛的合作交流.(2)研究内容聚焦典型淡水生态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析、丰富度、空间分布、聚合物检测技术、治理工艺等方面,探究暴露在淡水生态环境中的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淡水水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毒性效应,甚至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危害.(3)当前该领域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沿研究热点仍聚焦在微塑料的污染来源、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等方面,未来将深入开展微塑料的监测、检测、治理技术以及生态风险评估方向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淡水生态环境微塑料污染研究热点演变提供了客观、较为全面的见解,可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思路.

    微塑料污染淡水生态环境文献计量数据可视化

    郑州市重点行业VOCs治理效率与减排潜力研究

    孙鹏罗艺琳刘洋李方...
    635-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大气环境,深入探索行业减排潜力,本研究选取郑州市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橡胶及塑料制品等重点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对226家重点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量化其VOCs治理效率.结合5种VOCs治理情景,进一步估算重点行业VOCs减排潜力.调查发现,重点行业尚未完成涉VOCs排放原辅料的源头替代且末端治理技术以紫外线(UV)光氧+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十催化燃烧、蓄热式燃烧为主,同时蓄热式燃烧、直接燃烧治理效率相对较高,平均治理效率均在85%以上.研究表明,VOCs进口浓度是影响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如催化燃烧技术在处理浓度为20-160 mg/m3的废气时,浓度越高处理效果越好.在综合各环节治理的情景下,重点企业的VOCs减排潜力最大,减排率为62%;从源头、过程、末端单个环节治理来看,重点企业更换高效末端治理设施的减排潜力最大,减排率达44%,其次为重点企业维护末端治理设施(减排率39%)和源头替代(减排率32%).综上,通过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方式,可有效提升郑州市重点行业VOCs的治理效率.本研究可为管理部门及企业的VOCs精细化管控和减排提供科技支撑.

    VOCs治理效率减排潜力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橡胶及塑料制品

    许昌市典型污染过程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研究

    徐媛倩付广宇孙鹏罗艺琳...
    645-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遏制大气污染,不断提升大气污染防控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本研究以污染前、污染中和污染后3个阶段为研究时段,对许昌市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实时监测,以期揭示VOCs污染特征与臭氧生成规律.结果显示,污染前、中、后阶段的VOCs浓度均值分别为33.5×10-9、39.9×10-9和28.7×10-9,占比最大的组分均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其次为烷烃,且污染阶段的乙醛、丙醛与丙酮浓度显著高于非污染阶段.对比3个阶段的VOCs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污染中阶段的OFP为313.72 μg/m3,分别是污染前、后阶段的1.4倍和1.6倍,表明许昌市在污染中阶段VOCs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的潜力显著增大.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结果表明,许昌市在污染后阶段处于VOCs控制区,在污染前、中阶段则处于过渡区.采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人为源VOCs解析,研究时段工业源与燃烧源合计贡献54.4%,污染中阶段相较于污染前、后阶段,工业源占比分别增加5.1%和5.5%,燃烧源占比分别增加8.8%和8.7%,说明污染中阶段工业源与燃烧源对许昌市VOCs影响较大.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与浓度轨迹权重法(CWT)解析结果表明污染中阶段河南省东部与西北部城市对许昌市VOCs的影响正逐步加剧.

    臭氧污染挥发性有机物(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源解析

    基于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有机发光材料接触和吸入危害性评估

    陈锐烽冯晶晶莫凌蒋倩文...
    657-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研究表明,部分有机发光材料(Organic Light-Emitting Materials,OLEM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为明确OLEMs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本研究通过专利检索,建立了 1 988种OLEMs的化学品清单,并基于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数据库(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Inventory,C&L清单)收录的94种OLEMs的人体健康危害分类与标签信息,构建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QSPR)模型,应用欧氏距离、分子描述符标准化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定义模型应用域,对C&L清单未收录的1 894种OLEMs的接触和吸入危害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 652种OLEMs可能通过接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 612种OLEMs可能通过吸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为优先控制化学品识别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机发光材料(OLEMs)定量构效关系健康危害核密度估计

    纳米ZnO影响下丹江口水库消落区锈病对枯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杨锦霞张成汪小溪周俊容...
    665-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水库消落区植物枯落物的分解常发生在水体内,是水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过程.为了解植物病害和水环境污染对消落区植物分解过程的影响,本研究构建微宇宙实验模拟不同浓度的纳米氧化锌(ZnO)污染,通过测定丹江口水库消落区不同锈病程度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枯落叶在水体中的分解速率、酶活性和养分释放特征,探究锈病和纳米ZnO对枯落物分解和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锈病严重的芦苇枯落叶分解得更快,而纳米ZnO普遍抑制分解进程,且高浓度(200 mg • L-1)污染的抑制作用最强,中、低浓度(100 mg • L-1和20 mg·L-1)污染仅对感染锈病程度较低的正常叶的分解进程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分解相关的水体胞外酶酶活性受纳米ZnO浓度、锈病和分解时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纳米ZnO污染和锈病降低了分解过程中水环境的pH值,增加了水体可溶性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本研究结果为消落区植物锈病和纳米ZnO对水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及水生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芦苇锈病纳米氧化锌丹江口水库消落区枯落叶分解

    百香果茎基腐病的研究进展

    罗超陈艳露房文霞吴小刚...
    676-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隶属于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是该科植物中最重要的种之一.百香果因其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倍受推崇.然而,百香果产业的发展频繁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其中尤以百香果茎基腐病最为突出,该病害被视为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百香果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效益提升.本文综述了百香果茎基腐病在发病症状、病原鉴定、病害成因以及病害治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对当前茎基腐病研究和防控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基于此,本文指明了当前百香果茎基腐病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促进百香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综合防治

    黄曲霉果胶酶的酶学特性及其在白玉兰落叶水解中的应用

    冼亮秦艳蒋永强陶平...
    68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残余物还田能够改善土壤质量,然而微生物活性过低使腐熟进程缓慢.为了加快腐熟进程,本研究从土壤中筛选产果胶酶的菌株,并进行菌株鉴定及酶学性质分析,同时研究所产果胶酶对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落叶的水解作用.结果显示,从土壤中分离得到菌株TPF2-1,被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其所产果胶酶粗酶的酶活力为(0.63±0.02)IU/mL.以聚半乳糖醛酸为底物时,TPF2-1果胶酶粗酶的最适作用pH值为4.5,最适作用温度为50 ℃;在35 ℃保温1 h后酶活力无损失;在pH值4.0-7.0、25 ℃条件下保温24 h后仍残余大于90%的酶活力;1、2和5 mmol/L的Li+、Na+、Mg2+、K+、Cu2+、Zn2+和Co2+对TPF2-1果胶酶粗酶的酶活力均无明显抑制作用,Ca2+、Fe2+和Fe3+在5 mmol/L时表现出抑制作用.TPF2-1果胶酶粗酶可使白玉兰落叶水解体系中还原性物质的量提升至水解前的3.3倍.本研究结果表明黄曲霉果胶酶在树叶还田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果胶酶酶学性质黄曲霉菌株分离和鉴定落叶水解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表层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何昕诺覃云斌马姜明孙晨茜...
    698-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高经济效益驱动着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经营方式向复合经营方式转变,而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变化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制约着毛竹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为揭示这一响应变化特征,助力毛竹林复合经营,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常绿阔叶林转为毛竹纯林和毛竹纯林改造为竹茶混交林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解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绿阔叶林,毛竹纯林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其中细菌Observed species指数提高9.08%,细菌与真菌群落网络的节点数下降、负相关关系连线数增加,同时土壤养分流失.毛竹纯林改造为竹茶混交林后,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和协同作用均有一定的提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因此,相较于常绿阔叶林,需要改善毛竹纯林的经营管理以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和土壤质量,而将毛竹纯林改造为竹茶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细菌群落稳定与土壤质量恢复.

    毛竹林常绿阔叶林竹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

    基于响应面法的海南风吹楠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徐坚旺韦霄唐健民邹蓉...
    712-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不同生长阶段(成年树、幼树、幼苗)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在最佳提取工艺下测定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以及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①海南风吹楠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72.2、提取温度55.1 ℃、提取时间55.7 min.②成年树整体总黄酮含量较高,其中树干皮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6.061%;其次为幼苗,其中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0.465%;幼树整体的总黄酮含量较低,其中枝皮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7.413%.③成年树的树干皮和种皮总黄酮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 •)清除能力较强;叶片总黄酮的羟自由基(• OH)清除能力较强;树干总黄酮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最高.综上,海南风吹楠总黄酮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突出,表明其药用价值的开发潜力巨大.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南风吹楠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海南风吹楠总黄酮响应面法抗氧化活性超声辅助提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