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科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科学院学报
广西科学院
广西科学院学报

广西科学院

罗海鹏

季刊

1002-7378

gxkxyxbbjb@126.com

0771-2503922;2503923

530007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广西科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西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主要发表广西科学院属各研究单位的科研成果报告、学术论文的科研工作动态,同时也刊载广西地区内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选登一些新技术和新动向的报道、专项领域的综述、重要著作的评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广西科学院学报》1982年创刊,现已发行了50期;曾被评为广西第二、第三届优秀期刊、二、三等奖;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作为收录期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树林湿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及多样性保护需求

    张林王瑁王文卿
    197-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湿地中的消费者,也是重要的次级生产力和经济类群,更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红树林湿地环境的复杂性和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学数据的缺失使得目前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和多样性维持机制认识不足,进一步导致现有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极难且极少关注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目前面临着多种胁迫,主要包括生境丧失与转化、外来物种入侵、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本文总结了红树林湿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的生态功能,阐述了红树林湿地的生境异质性对于维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强调了红树林湿地作为"林-滩-沟"景观复合体对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厘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变异规律;对已受到严重捕捞活动干扰的区域和生物类群,建议逐步推进"封滩轮育"以促进多样性的恢复,从而实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修复规划要考虑各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境需求,通过红树植物物种的搭配营造不同的林下生境,在进行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同时为大型底栖动物留出额外的非植被生境.

    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

    中国红树林区互花米草入侵生态效应及防治策略

    陈静云黄昊张宜辉
    207-21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树林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通过人工引种和自然传播,已扩散到我国包括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乡土植物群落以及光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2年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的互花米草除治工作,位于南方滨海湿地的红树林是清除互花米草的重点区域.然而,目前针对红树林区互花米草入侵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相关研究范式和防治策略大多借鉴于其他类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本文归纳了互花米草入侵中国红树林区后产生的主要生态效应,以及中国红树林区采取的几类主要互花米草防治策略,讨论了未来中国红树林区互花米草相关研究的空白和热点,以期为中国红树林区互花米草防治及红树林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红树林互花米草生物入侵防治策略

    环境RNA技术在生物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陈琨廖馨
    214-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范围的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群落结构变化,为及时、准确地检测这些变化,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出新的监测技术.其中,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资源评估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然而其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从而影响监测准确性.相比之下,环境RNA(environmental RNA,eRNA)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区分活体(代谢活跃)的生物体或死亡(休眠)的生物体,减少假阳性结果,从而提高监测的可靠性.但eRNA技术尚未为人熟知,特别是在国内还极少被应用.本文旨在综述eRNA技术在生物监测中的研究现状,并将其与传统监测方法、eDNA技术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势、限制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文献计量学对eRNA技术在不同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展望eRNA技术将来在生态监测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环境RNA环境DNA生物监测生物多样性方法学

    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特征与繁殖扩散的关系研究

    潘良浩莫祖英史小芳
    223-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红树林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特征与繁殖扩散的关系,分析对比我国3种最常见胎生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的繁殖体质量、长度、体积和密度,并利用室内漂浮和繁殖体萌发实验探究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漂浮性和萌发状态.结果发现,3种红树植物的繁殖体密度均略小于1.000 g/cm3;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白骨壤繁殖体的漂浮性存在显著差异,萌发率高且萌发时间远早于木榄;而桐花树繁殖体具有下沉性且漂浮性差,部分桐花树繁殖体仅在实验结束后才长出根系;木榄繁殖体则表现出极好的漂浮性(漂浮率均>85%),低盐条件下萌发率高.以上说明,白骨壤繁殖体的极强适应性、木榄繁殖体的强漂浮性等为其成为广布种提供了基础支撑.胎生红树植物的繁殖体自身形态、漂浮性、萌发状态等特征,对其繁殖定植有很大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解释红树植物的繁殖扩散,对于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有较重要的意义.

    红树林红树植物胎生漂浮率繁殖定植

    大花菟丝子对红树林三叶鱼藤的生物防治效果

    刘文爱薛云红李丽凤吴慧莹...
    230-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利用大花菟丝子(Cuscuta reflexa)作为生物防治工具来控制三叶鱼藤(Derris trifoliata)的潜力,以应对三叶鱼藤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侵袭和扩散问题,在广西北海南流江和冯家江设置24个样方对三叶鱼藤进行大花菟丝子接种试验.首先采用人工接种和无人机投掷两种方式,将大花菟丝子茎段接种到三叶鱼藤上,通过比较初始覆盖面积和最终覆盖面积来计算大花菟丝子的死亡率;然后评估大花菟丝子对红树植物的安全性,定时观察红树植物上的大花菟丝子寄生情况和生长变化;最后使用饱和盐水和菟丝灵控制大花菟丝子的扩散.试验结果显示,大花菟丝子能够有效寄生在三叶鱼藤上,吸取其营养物质,阻碍其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最终导致三叶鱼藤营养不良而全株死亡,接种3个月后的三叶鱼藤死亡率可达91%.大花菟丝子对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无显著影响,无法成功寄生在这些红树植物上,且49 d后均死亡.菟丝灵和饱和盐水均能有效控制大花菟丝子,喷洒6 d后大花菟丝子死亡率达到100%.综上,利用大花菟丝子治理三叶鱼藤安全有效且可控.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仅环保,而且比传统的物理清除方法更加经济和可持续,利用无人机投掷大花菟丝子来防治三叶鱼藤的成本仅为人工清理的2%.本研究为利用大花菟丝子作为生物防治工具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大花菟丝子三叶鱼藤生物防治红树林

    红树林人工幼林与天然成熟林叶经济谱的区别和联系

    盘远方邱广龙苏治南邱思婷...
    24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红树林人工幼林与天然成熟林叶经济谱的区别及关联,加深理解红树林人工幼林与天然成熟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本研究以人工造林满1年的红树林人工幼林[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天然成熟林(桐花树和秋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幼林和天然成熟林叶功能性状[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组织密度(Leaf Tissue Density,LTD)、叶厚度(Leaf Thickness,LT)、叶面积(Leaf Area,LA)和叶体积(Leaf Volume,LV)]的测定,分析人工幼林和天然成熟林不同叶功能性状的差异和关联情况.结果表明:(1)除LV外,其余叶功能性状在人工幼林和天然成熟林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LDMC、SLA、LTD和LA为天然成熟林显著大于人工幼林,而LT则相反.(2)在人工幼林中仅有LV与LT、LA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叶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在天然林中,SLA与LDMC,LTD与SLA、LA呈显著负相关,而LTD与LDMC,LV与LT、LA呈显著正相关.(3)人工幼林对红树林叶片所有性状进行投资,而成熟天然林主要侧重对LDMC、LTD和SLA的投资.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红树林人工幼林与天然成熟林在生态适应过程、生长策略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差异,为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修复与造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红树林人工幼林天然林叶功能性状主成分分析

    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红树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宁秋云黄中坚赖廷和何斌源...
    248-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山口保护区")红树种群生存现状,于2021年8-9月设置17个10 m×10 m样方开展红树群落野外调查,分析山口保护区红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共有秋茄树(Kandelia obovata)95株、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977株、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119 株、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123 株和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134 株,这 5 种红树种群的种群更新层数量较匮乏.桐花树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Ⅰ型,秋茄树种群、白骨壤种群、木榄种群和红海榄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Ⅰ型和Deevey-Ⅱ型之间,5种红树种群均为稳定型.5种红树种群均易受环境的影响,对外界干扰敏感程度较高,但相对而言,桐花树种群抗干扰能力最强,木榄种群最易受外界干扰.经过对未来2、4、6个龄级时间的预测,发现5种红树种群整体在未来有一定的更新能力,桐花树种群补充能力优于其他红树种群.红树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可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断面的布设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建议加强对山口保护区红树群落的抚育管理,确保红树林群落整体稳定.

    红树种群静态生命表种群数量动态生存函数时间序列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根系锰含量的积累和影响因素

    薛云红刘文爱方超
    258-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锰是一种植物必需元素,但过量会导致植株死亡.本研究在部分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疑似出现锰毒症状的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内设立9个样方,测定样方内白骨壤根系生理生化指标和土壤理化因子;通过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因子对白骨壤根系锰含量和土壤Mn2+含量的影响,从而探究白骨壤生长衰弱的原因.结果显示,根系锰含量和土壤Mn2+含量与多种根系生理生化指标、土壤理化因子都有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根系锰含量影响显著的是根系活力、须根鲜重、土壤电导率、土壤含水量,以及须根鲜重、土壤电导率分别与土壤含水量的交互项;对土壤Mn2+含量影响显著的是枯枝率、土壤砂、粉砂、潮位,以及土壤砂和潮位的交互项.研究地根系锰含量为74.60-256.05 mg/kg,远低于深圳生长良好的白骨壤根系锰含量(700 mg/kg),因此该地白骨壤生长衰弱不是由锰过量直接导致的,白骨壤枯梢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白骨壤锰积累影响因素根系红树林

    盐度对濒危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童立豪高霆炜蓝军南权佳惠...
    26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幼苗适宜生长的盐度,在温室内采用人工潮汐模拟系统对小花老鼠簕幼苗进行研究.本研究设置8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30、35)的胁迫处理,研究盐度对小花老鼠簕幼苗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盐度为0-15时,小花老鼠簕幼苗成活率为100%且生长状况良好,生物量、株高增量和基径增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盐度≥20时,小花老鼠簕幼苗叶片脱落,出现死亡现象,且随着盐度的增加,其成活率不断下降,盐度30和35处理一周后小花老鼠簕幼苗全部死亡.随着盐度的增加,小花老鼠簕幼苗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盐度20和25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盐度20处理组.叶绿素a、叶绿素b、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小花老鼠簕幼苗各生长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度的增加对小花老鼠簕幼苗的生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盐度与小花老鼠簕幼苗各生理指标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P<0.05),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对盐度具有较强的响应机制.综合分析表明,小花老鼠簕幼苗可生长于盐度20以下的环境中,盐度≥20对植株生长生理均产生抑制作用并导致部分植株死亡,其适宜生长的盐度为0-15.

    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盐胁迫生长指标生理指标

    广西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动态评价——以金海湾景区为例

    张云兰潘良浩苏治南邱广龙...
    27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树林生态旅游是协同推进红树林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产业,而当前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评价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金海湾景区为例,开展广西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动态评价的量化研究.研究采用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 Ecological Footprint,TEF)模型测算2016-2023年金海湾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通过旅游生态盈亏、旅游生态可持续指数和旅游生态压力指数动态评价景区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同时,利用GM(1,1)模型预测2024-2028年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并采用回归函数核算景区游客接待量的临界值.结果表明,2016-2023年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快速增长了 58.71%,旅游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能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求;但如果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景区红树林生态旅游发展已处于安全状态的临界值.2028年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将达到4.86平方米/人;景区每年游客接待量的临界值为73.95万人次,根据目前发展态势,2026年的游客接待量将达79.77万人次.因此,要控制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游客接待量,进而保障红树林生态旅游安全.

    红树林生态旅游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安全评价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