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尚果

双月刊

1673-8179

xb3260122@gxun.cn

0771-3260122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同构性竞争":基层治理"内卷化"的生成及解释

    罗兴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基层治理形式化、规范化进程中,城乡社区治理遭遇制度化同构影响.受强制性、规范性与模仿性同构压力作用,社区治理朝着治理规则正式化、治理过程程式化与治理模式趋同化方向发展.制度化同构对社区治理规则、过程与模式的限定,刺激了社区自治组织的内演式创新竞争,带来社区治理结构、制度与机制的复杂精细发展,导致基层治理陷入诱致型"内卷化"困境.基层治理"去内卷化",需要培育和吸纳基层社会的内生治理力量,构建起兼具制度化与简约性的权威的统合治理秩序.这一治理秩序能有效回应基层治理的真实需求,达成政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目标.

    嵌入性自主制度化同构内演式竞争内卷化权威的统合治理

    "制造层级":乡镇治理的机制创新与效能提升——以山东省J县W镇服务区为研究对象

    田先红庞广龙
    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制创新是基层政权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愈发趋向于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刚性要求下,乡镇政权如何通过机制创新使科层治理体制有效衔接非规则性的乡土社会,是提升乡镇政权治理能力首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制造层级"发端于基层政府对传统科层制的非正式运作,是介于常规化的科层制治理与反科层治理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乡镇政权的治理机制创新.服务区作为创设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的中间治理层级,蕴含着乡镇政府分解转化治理压力与治理责任、统筹分配治理任务与治理资源、分类适配治理力量与治理事务等内在逻辑,成为乡镇政权落实国家治理要求和实现自身治理意图的组织载体.通过"制造层级",乡镇政府塑造了服务区这一实体治理单元,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运行机制与功能角色."制造层级"的机制创新实践,使得乡镇政权得以在层级内部锻造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治理能力,型构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良性治理结构,从而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维系了基层治理体制的弹性.

    服务区"制造层级"治理效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共同体

    村干部职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基于村干部主位视角

    林辉煌刘鑫月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目标变更、资源下乡,及规范下乡导致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引发村干部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时,资源下乡本身构成职业化的经济基础,由此催生村干部职业化现象.村干部职业化的显功能在于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增强了治理规范性,但是也导致村干部流动性增大和干群关系悬浮等潜功能.村干部职业化的治理影响与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采取动员乡村社会力量和激发村民主体性等方式,强化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财政资源与 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资源下乡乡村治理村干部职业化资源承接能力

    "经营生态":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金江峰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主义范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经历了由经营企业、经营土地到经营项 目等变化,当前正悄然出现"经营生态"现象.地方政府"经营生态"行为的内驱动力与约束结构源自国家发展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政策与制度资源.地方政府"经营生态"的行为逻辑是在积极主动践行中央生态发展理念基础上,通过项 目统合、平台融资、分类运营和政策平衡等方式,整合地方各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经营生态"既有其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政策执行行为的实效性,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进一步有效规避风险.

    生态文明经营土地资本下乡城镇化乡村振兴

    作物人类学:范畴、历史与路径

    杨筑慧罗秋洪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物是栽培于自然空间的植物,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基础.作物种植不仅与 自然环境、土地关联,还与人类的农业生产及相关技术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的深层次内涵.作物人类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农学、林学等学科,对作物种植、交易、分配、消费等过程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探索,关注不同社会群体或区域因作物而发生的联结与变迁.文章通过回顾前人相关研究,探讨作物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历史与路径,以期对作物在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的意义有更深入的认知.

    作物作物人类学民族志

    作物繁荣进程中的农政转型:国际视域下的实践反思与发展启示

    吴存玉叶敬忠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际视野探索作物繁荣的特征属性,揭示国内外作物繁荣的发展现状与实践经验,对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乡村社会发展,主动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粮食与能源需求增长、资本向农业领域集中共同驱动全球南方国家的作物繁荣,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也加速推动中国国内作物繁荣.在某些情况下,作物繁荣容易造成土地权属模糊与资源过度攫取、农民生计受损与乡村社会失衡、劳动力跨国流动等现实问题与风险.基于此,中国未来农业转型发展应重视作物繁荣趋势及其形塑力量、严格规范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有效推进作物结构合理化、健全农民利益分享机制、构建跨境农业合作模式.

    作物繁荣农政转型农民生计土地攫取跨国农业雇工

    论王阳明招抚思田及其对广西边疆治理的历史贡献

    郑维宽汪洸
    62-6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靖初年,广西思恩、田州二府的土酋王受和卢苏起事,两广提督姚镆的镇压以失败告终,于是明廷调派王阳明率军平定起事.王阳明一改此前强力镇压的手段,力主招抚之策,不仅和平解决了"思田之乱",而且趁机平定大藤峡、八寨瑶壮起事.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王阳明精心设计善后之策,包括激励土酋忠于朝廷、实行"以流制土"与"以夷治夷"相结合、促进民族"三交"等,对明代广西边疆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阳明招抚思田广西边疆治理

    明清时期云贵山坝社会"牛丛"组织内涵演变考论

    秦磊张轲风
    68-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村寨互助组织的"牛丛",其内涵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明中后期,"牛丛"是受到官方力量认可和监督的乡兵,因其军事防卫的功能始有团练的内涵,其朋编之法内的经济互助行为,或对云南"賩会"的产生和发展有直接影响,且"牛丛"与"賩"是为不同 目的服务的两个体系.清前中期,在边疆地区保甲制度推行不深的情况下,基层社会仍旧依靠"牛丛"等互助组织维护治安,在地方话语体系中"牛丛"具有乡规民约的内涵.清中后期,因其产生"聚众抗官"和"擅烧盗贼"的行为,"牛丛"在官方话语体系中被视作"恶俗",但聚众抗官并非乡民生活常态,"牛丛"组织内部演变而来的"柴棚"烧贼,才是"恶俗"的真正名 目.

    地方社会组织"牛丛"

    揽镜自鉴: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的理论争辩与本土反思

    焦若水高怀阳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多元文化社会工作是新时代提升基层民族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界以往对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的讨论不仅未能区分多元文化pluralism和multiculturalism两种英文涵义甚远的表述,更未重视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者本位向服务对象本位转变中的文化敏感议题.从理论逻辑和实务体系连续谱系的完整性检视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其文化敏感、文化能力、文化谦逊及文化安全构成多元文化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连续步骤.在本土化和全球化语境中推进多元文化社会工作,人们不仅要防范个人主义本位和"本质主义"的陷阱,更要增强文化自觉,警惕理论引介的文化再殖民,立足中国的制度背景与文化传统,探索自主的多元文化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与实务模式,进而为全球多元文化社会工作贡献中国智识和智慧.

    多元文化社会工作文化敏感文化能力文化谦逊文化安全

    何以为家:养老院老年人的地方感与"家"观念

    沈燕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有关家庭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家庭结构等理性视角,而从家庭研究的感性视角出发,文章得以把握老年人主体性视角下家观念的微妙变化过程.老年人难以对养老院产生家的感觉,一方面与作为"老人之家"的养老院这一场域本身完备的"地方感"有关,作为他者的老年人难以在院方"家"的策略中体会到家的地方感;另一方面又与老年人原有家庭的持续性的情感支持有关,它让老年人得以实现从"没有家"到"我的家"的转变.

    养老院老年人地方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