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尚果

双月刊

1673-8179

xb3260122@gxun.cn

0771-3260122

530006

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提倡“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对象,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办刊特色,大力刊发处于学术前沿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领域的稿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费社会中农村新婚俗的生成与价值表达探析——基于湖北省J县北部"倒贴彩礼"现象的田野调查

    王处辉谢俊杰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倒贴彩礼"等新婚俗的生成及其价值表达呈现"变"亦"不变"的特质.首先,在"不变"方面,"同乡同业"结构的生成表明中国农村市场化嵌入于传统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使之仍然与传统的通婚圈等社会结构相结合,并没有改变传统社会多重结构叠加的"熟人社会"地域范围特质,这导致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新婚俗等民俗生成依然具有地理多元性,即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其次,在"变"方面,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逐步步入"消费社会"情境中,嫁妆除了具备礼俗性、功能性、情感性等价值表达范畴之外,还具备符号性价值表达方面的丰富意涵,这是"消费社会"中嫁妆的时代性价值表达.

    嫁妆"倒贴彩礼"社会成因价值表达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转型及其治理

    冯奕强李俊清
    107-11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以城市与乡村文化地位平等和功能互补为核心,两种不同形态文化的不断互促融合,进而实现良性嵌合和各自内生发展的结果.基于"嵌入-内生"分析框架反观现实,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转型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地方乡村文化转型发展的时代精神系统性嵌入有待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的集体主义和公共精神重塑还需进一步强化.因此,以时代精神为核心重塑乡村文化内容体系、以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性发展、以参与渠道和资源平台整合为抓手重塑公共精神等,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转型嵌入—内生城乡文化一体化

    从"多元自然"到"多种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卡斯特罗视角主义理论再检视

    宋靖野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本体论转向的代表学说,韦维洛斯·德·卡斯特罗的视角主义理论包含两个层面的核心主张.其一,基于民族志资料,视角主义描述了南美亚马孙印第安部落一种以"多元自然"为核心特征的神话学、萨满教和宇宙论模式;其二,通过发掘土著概念和思想体系,视角主义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多种人类学"的知识主张,其最终目标则是对土著的观点、地方性知识、野性的思维等现代人类学建立在"多元文化"预设上的规范认识进行彻底批评.针对视角主义的上述主张,佩德森和德斯科拉分别予以回应:前者的"自然之岛"理论提供了一种在民族志层面定义多元自然的替代模式,后者的"超越自然与文化"命题则诉诸结构主义的转换模型以捍卫人类学的知识一元性.

    卡斯特罗视角主义自然本体论转向

    女性与海洋:渔业社区中的性别建构述论

    郭仙芝张先清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类学界对渔业社区中性别建构的探讨,可被归纳为三种研究范式,即海洋/陆地二分法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和情境论视角.其中,海洋/陆地二分法视角将性别表述为男性领域或女性领域的分离,重点关注这种分离对性别分工及渔民家庭生活压力的影响.政治经济学视角将性别置于全球化、国家、地方社会的复杂权力关系场域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考察妇女的地位与权力、劳动性别分工及妇女生活的变化等.而情境论视角将性别个体视为社会行为者,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中妇女的能动性、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两性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等.这三种范式可以彼此结合,为海洋社会性别建构研究提供更为综合的视角,而这正是当前性别研究的趋势.

    渔业社区性别权力海洋人类学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维度

    付子堂魏杰
    13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法治在民主治理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过程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其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保障,走出了与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民主与法治的融合之路.在此过程中,"人民"作为民主实践的主体,内涵与范围随着国家民主形式与质量的发展几经转变,民主效能的提高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确立人民民主原则,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地凝聚个体力量.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方片面性、间歇性、难共识的"形式民主",实现了马克思所提出的"真正的民主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轨道,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法治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理论

    优秀民族医药文化法治保障研究

    彭振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民族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法治保障,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优秀民族医药法律保护体系.然而,由于民族医药本身的特殊性等因素,当前民族医药在发展中还存在保护范围有待扩大和明确、存续的场域法律保障不足、发展和传承法治保障乏力、相关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不强等问题.对此,应当构建统一协调的法律保护体系,依法优化民族医药准入制度,依法完善民族医药文化保障制度,依法健全民族医药监管制度,以及依法保障民族医药文化发展的正确导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民族文化民族医药法治保障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履责之诉中可诉行政行为的识别研究

    黄影颖陈育林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被征地农民诉请要求行政机关履行养老保障职责的案件数量渐增,对此类案件被诉行为可诉性的判定存在一定分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涉及行政机关七个主要职责.确定诸多职责中哪一职责的不作为行为具有可诉性,成为能否进入"司法救济门槛"的关键.在"行为性质—行为状态—权利义务实际影响"受案范围判断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文章将法定职责来源和经本土化改造后的"成熟"原则两个识别参数融入框架,构建履责之诉中行政行为可诉性识别模型,笼统要求县级以上政府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职责不具有可诉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履责之诉中可诉的行政行为包括: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资格初审拒绝行为、待遇资格的确认行为,及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经办行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履责之诉可诉性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