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特点、本质和优势

    哈正利莫国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现实实际相结合,开辟出来的用社会主义建设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之路.为了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的明显优越性,文章依照党史文献,结合习近平相关论述梳理了理论表述脉络,一是聚焦中国特色民族工作格局,凝练揭示了正确道路的六大科学内涵;二是在特点上,阐明基于实践底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质,基于历史格局的中华文明包容性特质,基于特色国家结构、政治哲学、实践与体系上的模式特质;三是在本质上,阐释了党在实践与理论相互转化后取得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与自信之由;四是在优势上,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国家与社会""党与政"的两对关系,显现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缘何优越.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内涵特点本质优势

    平陆运河立法保护的起因、困境与进路——基于对平陆运河的田野调查

    谢尚果张献波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平陆运河实施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专项立法保护,是保障运河规划与建设的"法治基础",是进行运河管控与运营的"法治必须".本文以平陆运河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立法主体不明、立法对象模糊;分析问题——谁负责立法、对什么立法;解决问题——明确立法主体、精确立法对象"的研究思路,探讨立法主体的定位与范畴,厘清立法对象的内涵与范围,以求在立法角度探究出助力平陆运河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平陆运河立法保护立法主体立法对象

    脚本、对话、空间: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

    王延隆巫灵爱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要建构新的叙事范式,这涉及叙事中的脚本、对话和空间选择.脚本可以更好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加深对共同体的了解和认识.对话强调交流和互动,通过对话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彼此,增进感情和信任.空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要载体,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文章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要从脚本、对话和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厘清如何讲故事的逻辑理路,结合现实问题与挑战的反思,提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路径选择.

    脚本对话空间讲好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体场域民族虚无主义的叙事转向、隐忧识别及治理进路

    解帅吕永红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面升级了具象化渗透西式价值观的手段,通过媒介语言"潜隐"滥造民族间敏感性议题、以媒介影像"戏谑"剔除民族严肃性记忆、以媒介技术碎片化"迷惑"和肢解民族自豪感,造成受众的民族认同模糊、精神信仰瓦解和公共理性偏离等三大隐忧.鉴于此,一是要引导媒介受众群体树立民族自信,以大历史观正确看待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二是要端正全民媒介素养,提升在信息茧房中的"破茧之能";三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净化新媒体场域的空间生态;四是要破除颠覆性新传媒技术的垄断壁垒,筑起新媒体场域意识形态的技术高墙.这对于中华民族在新媒体时代汇聚精神伟力、凝聚民族合力具有重大意义.

    新媒体场域民族虚无主义叙事转向隐忧识别治理进路

    当代中国边民政策的内涵与逻辑——以"边境治理共同体"为分析视角

    孙保全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关于边民政策的认知模式存在对象分散、视角狭窄、结论互斥等弊端,亟需从"针对性认知"转向"整体性认知".基于治理共同体理念和边境治理实践而提出的"边境治理共同体"概念,可以为认知边民政策提供一个整体框架,并对既有的碎片化研究和观点产生融通整合作用.作为边境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边境治理、边民有责、边民尽责、边民享有构成了重新审视边民政策的基本维度.以此观之,边民政策从属于更大的边境治理体系,以边民身份背后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底层逻辑.随着边境空间功能在国家发展格局中被重新定位,边境治理共同体正在由初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与此相适应,边民政策在丰富边民责任、规范边民履责、增进边民权益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边境治理共同体边民政策针对性认知整体性认知兴边富民

    社会包容对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陈立鹏洪新伟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流动人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利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讨社会包容对我国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居住时间的作用.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历和婚姻状况上存在异质性;流动人口对社会包容的评价越高,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越高;居住时间正向调节社会公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负向调节社会宽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为铸牢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证支持,也能够为推进社会包容的建设提供现实路径.

    社会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居住时间流动人口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

    李永胜王玥宏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关联性表现在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同生互构性两大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理论、文化、价值、目标四个向度的内在统一性,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同生性和相互作用的互构性,二者在协同推进的实践进路中实现辩证统一.立足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二者互动的整体性功能,超越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单一模式,从而为多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提供有益借鉴,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新境域提供科学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辩证关系

    智能算法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表达与建构

    徐晓美刘若冰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算法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范式和变革性技术力量,重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场域:使话语主体从"集体化"转向"原子化"、话语秩序从"有序化"转向"无序化"、话语表达从"固态化"转向"液态化"、话语诉求从"物质化"转向"精神化".从话语审视来看:智能算法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引导力分散、传播力受阻、阐释力遮蔽、吸引力弱化等现象.因此,立足于智能算法的运行逻辑与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要求,应强化数字具象式话语表达提升话语影响力、嵌入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强化话语感染力、建构多维互嵌话语环境扩大话语凝聚力、供给优质话语资源增强话语吸引力,从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智能算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现代节日文化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洪盛志华宗洁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核心要义.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唤醒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三交",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当前,我国节日文化建设存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式微和现代性转化不够、政府重视不够、西方节日广泛传播等问题.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现代节日文化建设,坚持人民立场、包容并蓄、守正创新,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节日振兴.政府应加强对节庆活动的管理,深化节日文化教育,重视社会文化再生产,为凝聚民族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滋养,凝结共同体建设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节日文化建设中华传统节日逻辑机理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导向、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

    罗柳宁江涛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质性的行为探索.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方面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针对当前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的实践中仍存在的现实问题,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有:在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中不断提升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整体效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融合中不断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新质生产力融合中培育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新动能;在创新新质生产力模式中不断激发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

    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