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锅庄":藏彝走廊民宿空间内的主客互动与族际交往

    朱金春杨贻婷罗馨蕊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旅游设施的民宿不仅提供着食宿等基本功能,而且自身也构成一个游客与当地人互动交流的空间.在藏彝走廊的多民族情境之下,民宿内主客之间不同的民族身份与文化背景使得这一互动呈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涵.四川省丹巴县中路藏寨的民宿呈现了以其为中心的空间转换,当地民众与游客之间展开着频繁且深入互动,发展出一种"游客—朋友"融洽关系并超越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的交往.当前旅游情境下的藏彝走廊民宿类似于历史上汉藏贸易中的"锅庄",不仅承载着贸易或旅游等基本功能,而且自身也构成联结不同人群并促进多民族交往的枢纽空间,并推动着更大范围内多民族的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

    民宿锅庄藏彝走廊主客互动民族关系

    桂西北祝著节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国家在场的分析框架

    陈锦均黄子玲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祝著节是流行于广西瑶族支系布努瑶聚居区的一个民族传统节日,是集族群记忆、宗教信仰、音乐歌舞、民族美食于一身的文化复合体,既体现了布努瑶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祝著节文化符号从信仰在场向国家在场的转向,深刻说明了国家话语对节日庆典活动的嵌入与掌控,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运用国家在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国家与社会两者的互动关系,讨论祝著节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重构文化符号这一发展命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守正创新的学理思考,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祝著节文化符号国家在场

    均衡与非均衡:"互惠"的人类学争论

    刘士缘贾仲益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惠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普遍而重要的现象,也是人类学的重要理论课题.长期以来,人类学家偏重于强调互惠的均衡性.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化和拓展,部分人类学家不仅注意到互惠往来中的非均衡现象,而且对占据主流地位的均衡互惠理论提出了挑战.肯定互惠往来中存在着非均衡性的学者反思了"互惠"概念本身,批判互惠研究背后隐含的"礼物—商品"二分法,关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回报缺失现象,并揭示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关系之下回报的差异性.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若要全面考察互惠实践,不仅要关注均衡现象,亦不能忽略非均衡现象,并且应跳出西方人类学界过分强调个体关系的分析框架,把中国人的互惠实践放置在"情境"中加以理解.

    互惠非均衡均衡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银发社交的生成逻辑与动态转化——以仫佬族"老歌者"为例

    朱国义戴婧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发社交是老年群体在人口老龄化与空巢化背景下开展的一种本土性新型社交方式.本文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通过对广西L县仫佬族"老歌者"的社会交往开展研究,并探讨这一过程的生成逻辑与动态发展.研究发现,"老歌者"社会互动关系的生成是在历史性和现实性双重逻辑推动下实现的,这既包括在农耕环境、集体记忆和文化惯习下个体对健康老龄化的追求,又包括面临生计模式转型和共同体保障中的内生发展需要.随着银发社交生成、拓展和深化的阶序性转变,他们以"唱山歌"为载体在社会互动中实现了个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促进自身的健康、参与和保障,进一步重塑其个人身份与社会关系,而且也为老龄社会的包容性治理和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在地化经验.

    积极老龄化社会互动银发社交老歌者非遗文化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节庆文化的空间生产——基于"泼水节"的考察

    李玉雄史梦娜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心归聚、情感相依、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纽带.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下,"泼水节"具有拓展物质空间、符号空间以及精神空间的功能,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通过实地个案考察发现,"泼水节"的发展面临现代化交往需求与"泼水节"活动模式固化、深层次文化交流要求与"泼水节"符码建构浅显化、高水平情感需要与"泼水节"情感供给失真的现实困境.为此,需拓宽节庆的"物质空间"广度,提升节庆"符号空间"厚度,保持节庆"精神空间"温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空间生产"泼水节"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润疆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李红兵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核心在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赋能文化润疆的方法手段与技术路径,而文化润疆的实践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文化润疆工程在战略目标、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治理方面具有逻辑共契性.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润疆,需要促进科技与文化的交叉融合、培养提升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而增强文化润疆的发展动能、壮大文化润疆的主体力量、激活文化润疆的内生动力.

    新质生产力文化润疆科技赋能逻辑共契新型生产关系

    离散与聚合:民族文化传承的内生机理及其现实启示——基于毛南族生态文化基因的研究

    杨春杨军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生态文化基因理论,从自然生态视角解析桂黔毛南族的竞生文化基因,解读毛南族传统文化离散于壮侗语民族文化的特质;从社会生态视角分析桂黔毛南族的共生文化基因,探讨毛南族文化多元聚合的规律.通过揭示毛南族传统文化生发的深层机理,为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离散与聚合毛南族生态文化基因

    历史与回响:话剧《远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

    曹庆华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远方》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近2000名天津医生支边援桂的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现代话剧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生动演绎了天津支边援桂医生平凡而伟大的光荣事迹.话剧《远方》的剧情以倒叙、插叙、多重时空交替并进的方式,既表现出天津支边援桂医生来广西前后的内心世界变化过程,又表现出天津和广西两地各族人民从未知到相知再到互帮互助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全过程.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的基础上塑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人物,将天津与广西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交往情谊演绎成一幕幕生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长剧.

    历史与回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剧《远方》

    滇桂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绩效评价与优化路径

    符琼霖陶文庆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边富民行动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边疆治理公共政策,深刻体现着习近平"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本研究以滇桂边境地区33个边境县为分析单元,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精准评估兴边富民行动的真实绩效.研究表明:兴边富民行动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收入提升;对第一产业有明显推动作用,对第二产业影响虽正向但不显著,对第三产业则呈现一定抑制作用.此外,该行动积极推动当地教育发展,但对医疗卫生改善效果有限.这揭示了当地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为低级阶段,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滇桂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应优化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民生改善的关注和投入,有效增进民生福祉,进而提升行动成效,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滇桂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双重差分绩效评价

    新质生产力推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精髓要义与实践路径

    王成龚婉婷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所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广西高质量发展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必由之路.广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存在,总体上还是欠发达省区,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由此观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广西高质量建设,"关键一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桂战略、产业兴桂战略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聚焦创新求变,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