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治话语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雷振扬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构建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话语体系.民族平等团结既是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也是宪法确定的权威规范,是构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民族平等团结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与巩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民族平等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条件.

    民族平等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宪法规范

    人口结构变动对中国边疆安全的影响与治理路径

    李海鹏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是守边固疆、兴边强边的根本,人口结构变化关乎边疆地区发展格局.以人为核心的边疆治理是维护边疆安全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地区人口结构呈现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流动人口比重增加、民族结构固化、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但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提高但仍然较低的变化特点,对边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要从聚民实边、富民兴边、惠民稳边、文化润边、生态固边等五个方面着手,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对边疆安全的挑战,促进边疆地区持续稳定与繁荣发展.

    人口结构变动边疆地区边疆安全边疆治理

    "共同体"语义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赜

    李少霞魏莉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是一种以共同关系为纽带联结形成的关系性存在,体现为相关人群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凝聚彼此的内生情感关系,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关系理性、价值共识和情感归属.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是推动各民族开展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与"共同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关系,体现在:社会交往培植关系理性、文化交流增进价值共识、情感交融厚植情感归属.坚持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三个层面协调推进、有机统一,对于增进共同性、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理性价值共识情感归属

    中华民族大历史观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建议

    肉孜·吾斯曼孟飞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历史观"的概念,它是研究历史趋势、认识历史规律的新思维,为中华民族大历史观研究提供逻辑支撑.中华民族大历史观是大历史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相互碰撞、相互作用而进入学术视野的新概念.中华民族大历史观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中华民族大历史观概念如何普及、以中华民族大历史观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大历史观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逻辑关系等.为此,学术界要以宏观视野塑造中华民族大发展史观,以整体思维解读中华民族大历史,以系统观念建构大统战工作格局等方面入手研究中华民族大历史观的作用、内涵、功能等.

    中华民族大历史观大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顾颉刚与"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构

    汤莹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建构民族自信

    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杨茂庆周驰亮杨乐笛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民族接纳和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点.文化认同促进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运用文化认同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的层级结构模型,进而探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通过凸显共通的文化符号,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凝聚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为认同.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实践进路

    "舌尖上的美美与共":民族美食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柳州螺蛳粉短视频传播为例

    侯琳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短视频成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成为一个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柳州螺蛳粉"的视频内容传播为案例,探寻味觉认知与民族文化的互嵌效应与认同机制,探寻其在传播中如何通过构建"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为民族饮食类短视频赋能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广西乃至全国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新型政治传播矩阵提供借鉴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美食短视频

    照进现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

    徐勇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借助符号来"拟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抽象维度拉入现实世界,进而形成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呈现和照进现实的方式,它处于抽象与现实、本体与意识之间.具体来说,伴随着符号的创制与传播,附着于符号上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共同文化、价值体系、历史进程等被国民持续性地感知,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的具象-想象-意象-形象的循环.在循环中,共同体意识融于国民的心理结构上,又再生产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公共知识,并将这些记忆和知识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传播和传递,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持续性地再生、凝聚、强化和铸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体与意识符号

    国家公祭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同"机理和路径

    徐缙李乐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成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国家公祭仪式通过引导主流价值、凝聚集体价值信仰、规范集体成员行为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通过这三个心理过程来推动和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鉴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在情感认同阶段,应发挥公祭仪式的民族精神驱动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理性认同阶段,应不断积累公祭仪式的价值感染力,强化民族共同体身份意识;在行为认同阶段,应积极增强公祭仪式的团结汇聚力,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国家公祭仪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

    空间生产的认同构式:一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马慧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政治生产的结果,充满着权力与社会建构的意蕴,把握空间可以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运用空间社会学理论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物理空间生产到社会空间生产再到网络空间生产、精神空间生产的过程,发现物理空间是社会群体集聚与身心体验的关键,社会空间则强化了群体间的交往与互动;网络空间更是突破时空界限,将空间的权力意识向外拓展,从而形成广域的社会群体的精神一致性.基于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增强社会互动构建生活共同体,推动经济交往构建经济共同体,促进文化融合构建文化共同体,统合思想空间构建精神共同体,以此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目标.

    空间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认同空间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