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术前规划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应用效果评价

    刘洋彭冬凌李凯许兵...
    785-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术前规划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8-2022-04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者共68例,根据术前规划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35例采用AI辅助术前规划,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X线片术前规划.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规划假体准确率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感染、骨折等并发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臼侧假体准确率为65.7%(23/35)及股骨侧假体准确率为77.1%(27/35),对照组髋臼侧假体准确率为33.3%(11/33)及股骨侧假体准确率为39.4%(13/33);观察组髋臼侧假体准确率、股骨侧假体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1年、2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术前规划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较高的假体预测准确度,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但是对术后远期髋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智能术前规划髋关节功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征订启事

    789页

    新型股骨锁定钢板联合钛缆内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分析

    荚龙吴晓天周凯华何小健...
    790-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股骨锁定钢板联合钛缆捆扎内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9-06-2022-06于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带有大粗隆钩形爪结构的新型股骨钢板联合钛缆捆扎内固定治疗10例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骨折复位后选择合适长度带有大粗隆钩形结构的股骨锁定钢板置于股骨外侧,近端钩形装置钩住大粗隆,采用专用的弧形导向器于大粗隆下方用1根钛缆经钢板线缆通道斜向穿过小粗隆下方,收紧后将股骨与钢板固定在一起,在股骨近端用另外1根钛缆经线缆通道将股骨干与钢板固定在一起,近端因假体存在使用平头锁定螺钉单皮质固定,远端可通过微创小切口经皮置入锁定螺钉实现双皮质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7.8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术前下肢静脉B超提示深静脉血栓,血管外科会诊后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完成手术.本组手术时间110~160 min,平均128.0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370.0 mL.本组中8例术中进行输血,其中7例输2 U红细胞悬液+200 mL血浆,1例输4 U红细胞悬液+200 mL血浆;4例术后因贫血进行输血,其中3例输2 U红细胞悬液+200 mL血浆,1例输2 U红细胞悬液.本组住院时间12~20 d,平均16.0 d;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8个月.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2~92分,平均82.2分.结论 带有大粗隆钩形爪结构的新型股骨锁定钢板联合钛揽捆扎内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骨折断端的坚强固定,加速患者早期康复,近期疗效较好.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锁定钢板钛缆内固定

    基于体表标记引导优化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郭超韡石腾博刘又文李红军...
    794-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体表标记点线引导优化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6-2022-06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髋关节外科诊治的8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按照是否采用体表标记法进行分组,优化组43例采用体表标记法引导微创髓内钉内固定,常规组44例采用常规近端切口引导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6(6~12)个月.两组均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螺旋刀片切出等情况发生.优化组透视次数15~36次,中位透视次数24次;常规组透视次数22~41次,中位透视次数30次.优化组透视次数较传统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切口长度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体表标记划出点线使髓内钉近端置钉更加微创、精准,可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利于快速康复,临床疗效良好.

    股骨粗隆间骨折体表标记微创内固定股骨髓内钉

    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复位法在AO/OTA-A1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骆鑫晨游荣刘梓冰李光辉...
    799-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复位法在AO/OTA-A1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诊治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骨折复位情况分为2组,其中A组为易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时骨折容易复位,即在牵引床上通过牵引、内收、内旋等过程可达到满意复位;B组为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即在牵引床上通过牵引、内收、内旋等过程无法达到满意复位,采用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法进行骨折复位;两组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术中无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3,P=0.142).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7,P=0.089).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8,P=0.567).结论 牵引床结合直接撬拨关键点复位法在AO/OTA-A1型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复位效果好,临床疗效满意.

    股骨粗隆间骨折牵引床撬拨复位内固定手术技巧

    国产正天单髁置换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疗效

    孟维娜明朝戈明朝畅冯家威...
    804-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国产正天单髁置换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操作技巧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4-2022-04进行微创保膝国产正天单髁置换治疗的32例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膝内侧长约8 cm斜形切口,胫骨髁截骨采用髓腔内定位方法,先纵行截骨再水平截骨;股骨髁截骨采用股骨导向器进行截骨,选择适合的假体、术中反复确认膝关节伸屈平衡和关节稳定性,记录术后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比较手术前后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膝关节活动度、OKS评分、KS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0(4~16)个月.住院时间平均7.0(5~10)d.末次随访复查X线片显示患者下肢内翻畸形已得到矫正,无假体位置不良和松动,无感染及假体翻修.本组末次随访髋膝踝角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末次随访胫骨近端内侧角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末次随访OKS评分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末次随访KSS评分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正天单髁置换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操作简单、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及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假体

    关节镜下袖套式保残与非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对比

    买买提克里木·吐松江许刚何纯青陆红祥...
    809-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袖套式保残与非保残重建治疗前叉韧带断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03治疗的5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其中观察组26例采用关节镜下袖套式保残重建,对照组26例则采用关节镜下非保残重建.比较两组腱骨愈合情况、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KT-2000胫骨前移距离、重返运动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24个月,均无切口感染或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观察组腱骨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2年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2年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2年KT-2000胫骨前移距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年重返运动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袖套式保残重建治疗前叉韧带断裂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较非保残重建可获得早期良好的本体感觉,有更好的腱-骨愈合及关节稳定性,同时可提高重返运动率.

    前交叉韧带重建袖套式保残关节镜

    LARS人工韧带结合自体腱重建ACL的早期临床疗效与二次关节镜探查情况

    庄继川郭氧
    814-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LARS人工韧带结合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早期临床疗效与二次关节镜探查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09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进行的57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根据重建时选择的移植物类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9例采用中空LARS人工韧带联合自体胭绳肌腱杂交,对照组28例采用自体胭绳肌腱.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Tegner评分以及重返运动情况、二次关节镜探查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两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无关节感染、排异反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Tegner评分均较前术前明显提高,并持续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Tegner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膝关节功能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返运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重返竞技体育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重返轻体育、无对抗体育、竞技体育的时机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二次关节镜探查时间为12~18个月,观察组二次关节镜探查滑膜覆盖优良率为96.6%;对照组为96.4%;两组二次关节镜探查滑膜覆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LARS韧带联合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恢复膝关节功能,更早重返运动,更高的竞技体育重返率,并且二次关节镜探查发现滑膜覆盖情况与常规自体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无明显差异.

    前交叉韧带重建LARS人工韧带胭绳肌腱二次关节镜探查

    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外科修复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薛宏伟郑如庚崔阳
    820-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外科修复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自2018-05-2023-05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外科修复治疗的100例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进行分组,≥70分的纳入良好组(78例),<70分的纳入不良组(22例),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患者外科修复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各维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ASA分级、骨质疏松、手术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会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产生影响(P<0.05).结论 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外科修复后,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疼痛程度减轻,活动度增加,同时术后恢复情况受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ASA分级、骨质疏松、手术时间、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等因素的影响,应予以密切关注.

    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外科修复关节功能影响因素

    可延长外固定支架在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福田王芹刘青隋志强...
    825-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应用可延长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2-2018-12诊治的46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可延长外固定架组(23例)和骨牵引组(23例).比较可延长外固定架组与骨牵引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术后12h、48h、72h疼痛VAS评分.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2.2个月.可延长外固定架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骨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延长外固定架组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骨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延长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2h、48h、72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骨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应用可延长外固定支架可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便于围手术期间护理,有助于后期骨折复位,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胫骨平台骨折外固定支架骨牵引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