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水处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水处理
工业水处理

郑书忠

月刊

1005-829X

iwt@iwt.cn

022-26689330 26512112

300131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85号

工业水处理/Journal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天津化工设计院、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专业性科技刊物。《工业水处理》注重报道水处理领域内最新的科技动态、研究和应用成果,对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是本行业最具权威性的杂志。《工业水处理》以节水、节能、保护设备及防治水体污染为目的,专门报道国内外循环冷却水、锅炉水、工艺用水及工业废水的水处理技术动态、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及科学管理等内容。《工业水处理》杂志涵盖领域广阔、技术内容丰富,知识理论新颖,信息反映快捷,是反映当代水处理技术面貌的权威性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矿矿井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薛罡刘建奇强志斌王永刚...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矿井水水量大且水质污染相对较轻,可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然而,煤矿矿井水普遍存在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现实问题。从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及标准体系3个层面剖析了制约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针对含悬浮物、含铁锰、高矿化度及酸性矿井水处理,论述并分析了混凝沉淀强化及微滤和超滤直接过滤去除悬浮物、生物法除铁除锰、纳滤膜脱盐回用等低碳、低成本技术发展方向。总结了矿井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技术特征及进展。针对煤矿矿井水在企业内难以完全消纳、企业外部利用途径不明的问题,探讨了通过集中处理厂实现企业内外结合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初步分析了矿井水制备优质饮用水的前景及可行性。在厘清煤矿矿井水排放及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煤矿矿井水专一性排放标准,补充制定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规范的建议。

    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污泥处置资源化

    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范存文郭佩洁胡予佳刘新福...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离子型稀土矿通常采用硫酸铵作浸矿剂进行提取开采,矿山开采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都将产生大量的矿山地表氨氮废水,该废水的主要水质特征为有机碳源极缺、NH4+-N和NO3--N共存,废水脱氮成本高昂。以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量最大的赣州市稀土矿区为例,分析了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的水量水质特征;比较了现有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废水处理工程实践的工艺技术特点,并进行了理论成本分析;在分析常规厌氧氨氧化等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在稀土矿山氨氮废水处理中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围绕水质特征与降低成本目标,提出了短程反硝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工艺为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脱氮最优工艺。

    离子型稀土矿山氨氮废水短程反硝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

    饱和活性炭热再生过程残余物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伟业申婧潘子鹤宋一朋...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饱和活性炭热再生工艺具有适用性强、对吸附质没有选择性的优点,是工业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但热再生过程中吸附质在活性炭内发生分解、聚合等反应,残余物沉积在孔隙中,造成堵塞,使热再生处理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下降。了解热再生过程残余物沉积的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减少残余物沉积,最大化恢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是热再生的关键。简要介绍了活性炭热再生工艺及再生过程中残余物沉积的机制,重点综述了再生过程中单一和混合吸附质情况下残余物沉积的特点,以及吸附质和活性炭的物化性质与残余物沉积的关系,阐明了热再生温度、气氛、再生加热速率、吹扫气体流速以及多种操作条件对残余物沉积的影响机制,据此对未来活性炭再生的工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活性炭再生残余物吸附操作条件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工业废水特征及处理模式

    李典汪洵刘应明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废水水质特征、产业门类工业废水水量指标、处理模式以及重点污染物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归纳总结。新能源汽车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有毒性、难以直接生化处理,废水中主要含有表面活化剂、矿物油、磷酸盐、重金属等污染物。通过梳理行业21家重点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得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废水主要由整车制造、储能装置制造等企业产生。从政策层面上看,当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时,园区建设配套废水处理厂具有必要性。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表面活化剂等特征污染物需要在预处理阶段重点考虑,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建议尽快将重金属废水处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新能源产业废水处理工作中,加大绿色环保型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力度。各地需根据园区现状产业及发展规划等,提前做好水质水量分析,有针对性地处置重点污染物,同时也需在园区招商引资、企业废水监管、废水处理收费等方面多加考虑。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水量指标处理模式重金属表面活性剂

    IFFAS-ESMBR一体式复合工艺处理低C/N石化废水

    赵璇刘涛杨蒙乔森...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了悬浮生物载体生物膜-活性污泥组合工艺(IFFAS)耦合电化学强化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ESMBR)的一体式新型复合工艺(IFFAS-ESMBR),借助生物电化学系统和膜过滤作用,实现了对低C/N石化废水的高效处理。结果表明,对于低C/N实际石化废水(COD/TN=4。3∶1,COD 1 969 mg/L,TN 460 mg/L)的处理,该复合工艺在稳定运行阶段对COD、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8。1%、91。3%和89。1%。在-1。2 V的外加电压下,CNT-PVDF复合中空纤维膜的跨膜压差(TMP)平均增长速率最高仅为2。5 kPa/d,且膜表面污泥的PN/PS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其不可逆膜污染程度较轻。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悬浮污泥、膜表面污泥和载体表面污泥中富集了大量的Rhodobacterales、Verrucomicrobiales、Anaerolineales、Xanthomonadales等除碳和脱氮功能菌,对于反应器有机物和氨氮的降解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载体表面富集了大量的Nitrosomonadales、Burkholderiales等硝化和反硝化细菌,进一步印证了反应器良好的TN去除效果。以上研究结果可为C/N石化废水强化生物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低碳氮比废水悬浮生物载体生物膜-活性污泥组合工艺电化学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

    硫/钢渣复合基质去除低碳源地表水中硝酸盐

    彭先春郑丽丽鹿浩然王赭枫...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污染物的积累极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NO3--N是主要的氮污染物之一。使用钢渣与单质硫复合基质进行硫自养反硝化,利用SEM观察钢渣使用前后的表面形貌和微生物附着生长情况,采用XRD对比钢渣与石灰石的碱性差异,通过厌氧瓶批次实验对比了硫/钢渣与硫/石灰石体系的脱氮性能,探讨了投加质量比与投加量对硫/钢渣体系脱氮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硫自养反硝化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钢渣含有Ca(OH)2、CaCO3、CaO、MgO、Ca2SiO4、Ca3SiO5 和RO相等丰富的碱性物质,硫/钢渣体系相比硫/石灰石体系具有更强的脱氮性能。硫/钢渣投加质量比为1∶1且投加量均为20 g时,硫/钢渣体系脱氮效果最佳,TN去除率在第10天达到92。5%,高于硫/石灰石体系的87。4%。当硫和钢渣的投加量均超过20 g时,体系对TN和NO3--N去除效果提升不显著。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显示,起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属于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Bacteroidota(拟杆菌门),相比硫/石灰石体系,硫/钢渣体系中微生物更加丰富,也更加稳定。

    硫自养反硝化钢渣硝酸盐氮微生物群落

    生物强化MFC去除制药废水中的苯酚及产电性能评估

    朱勇强沈倩许婷婷林鑫...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厌氧污泥为阳极室底物,模拟苯酚制药废水为阳极室基质,将产电菌S。oneidensis MR-1以游离态细胞与固定化细胞两种形式加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构建同步处理苯酚制药废水的游离态细胞双室MFC(MFC2)与固定化细胞双室MFC(MFC3),以不添加产电菌的双室MFC(MFC1)为对照组,探讨产电菌S。oneidensis MR-1投加形式对双室MFC产电过程的影响,并分析污染物去除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3周期的连续运行下,MFC3系统的产电性能与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最大输出电压为633 mV,最大功率密度为582。7 mW/m2,开路电压为835。9 mV,内阻为398。8 Ω,平均COD去除率为82。5%,平均NH4+-N去除率为74。1%,平均苯酚去除率为82。0%,平均库仑效率为26。6%。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MFC3的阳极生物膜产电菌丰度增加,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固定化细胞技术对双室MFC起到了生物强化作用,为污废水中能源转化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强化制药废水产电性能污染物去除

    单宁酸复合海藻酸钠微球富集U(Ⅵ)的性能

    刘清黄健滨李伟凡招国栋...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核能的大力发展,开发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吸附剂对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混合交联法制备一种新型单宁酸复合海藻酸钠(TA/SA)微球,考察了TA和SA质量比、溶液pH、U(Ⅵ)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TA/SA吸附U(Ⅵ)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探讨了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TA和SA的最佳质量比为1∶2,pH对TA/SA微球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较小。在U(Ⅵ)质量浓度为50 mg/L,TA/SA微球投加量为0。1 g/L,溶液pH=4,温度为323 K,吸附时间为2 h时,TA/SA微球对U(Ⅵ)的最大吸附量为263。42 mg/g。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且反应可分为表面吸附、中孔内扩散和微孔内扩散3个阶段。TA/SA表面呈不规则沟壑状,内部是大量开孔的三维网状结构,还原反应在TA/SA微球对U(Ⅵ)的吸附中起主导作用。

    单宁酸海藻酸钠吸附放射性核素

    MoS2@Fe3O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李昊石楠武道吉傅凯放...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2@Fe3O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2@Fe3O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2@Fe3O4/H2O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3O4成功负载在MoS2表面,且MoS2@Fe3O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2@Fe3O4投加量为0。15 g/L,H2O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 µ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2@Fe3O4/H2O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3O4/H2O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2@Fe3O4/H2O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 1O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2@Fe3O4 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2@Fe3O4/H2O2 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2@Fe3O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非均相Fenton二硫化钼四氧化三铁碘帕醇

    WO3/rGO/BiOBr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废水的性能研究

    周朝云令玉林蒋文雪周建红...
    73-7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将BiOBr组装到负载了rGO的WO3 纳米管束上,制得复合光催化剂WO3/rGO/BiOBr(WRB),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对WRB进行表征。以环丙沙星(CIP)去除率为优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复合材料的配比、投加量、溶液pH、光照条件等对WRB光催化降解CIP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OBr均匀地生长在被rGO膜覆盖的WO3纳米棒上,改变了对光的吸收性能。采用500 W氙灯作为照射光源,WO3 理论摩尔分数40%的复合材料WRB-40(rGO添加量为WO3 质量的1%)为催化剂,在WRB-40投加量为0。67 g/L,溶液pH为9。07,光照时间为120 min条件下,WRB光催化降解CIP的性能达到最佳,降解率可达96。51%。另外,WRB-40对CIP的光催化降解率经4次循环使用后仍保留88。5%,表明其催化效能高、稳定性好。在WO3和BiOBr之间嵌入一薄层rGO,更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传输,从而有效提高异质结的电子传输性能。

    复合光催化剂WO3/rGO/BiOBr可见光降解环丙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