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创意写作兴起的背景、使命与愿景

    许道军
    5-10页

    创意写作与当代文学生态研究

    许道军
    5页

    英语国家创意写作的兴起与当代文学生态的新变

    刘卫东
    10-15页

    创意写作在当代文学教育中的可能形式与实践途径

    张永禄
    15-19页

    创意写作的学科属性与探索"新文科"之可能

    谭旭东
    20-23页

    数字化交互式新媒体平台与创意写作的新形态

    雷勇
    24-28页

    中国美学何以可能?

    李庆本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中国美学"何以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在跨文化美学的框架下区分术语与话语这两个概念.一方面,术语不同于话语.美学,就其术语意义而言,并无中西之别,职是之故,美学术语可以进行跨文化旅行,实现中西互译互释,因而中国美学是"美学"的.另一方面,话语又离不开术语,是术语的语境化表达.就话语意义而言,中国美学是借用西方术语对中国审美经验和情感方式的话语表述,是中华民族对美的价值追求的理性体现,而不是西方美学的本土化,因而中国美学是"中国"的.总之,跨文化美学使得"既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中国美学成为可能,因而是中国美学的实质.

    美学术语美学话语中国美学

    走向"超实践美学"——后理论时代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第三条道路

    肖建华
    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美学重视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实践活动,而后实践美学则采取了一种"去实践化"的举动.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共享着同一种有关实践的理念,即都对实践作了 一种非哲学的、社会学化的、历史科学化的理解.20世纪西方的实践哲学和美学转向提出了"审美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这个大问题.审美可以是一种实践,但不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眼中的实践,而是一种奠基在源初的生活世界中的前反思性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实践."超实践"不是不要实践,而是回到一种带有原发性的、主客未分状态下的前反思性实践.超实践美学建立在一种崭新的"超实践"观的基础上,是后理论时代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美学形态,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实践超实践超实践美学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

    陶水平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物色感兴美学中华感兴美学美学精神灿烂显现

    艺术作为启蒙、见证与救赎——阿多诺美学理论重审

    赵雪梅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在阿多诺研究中至关重要.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不仅贯穿其学术生涯,也对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启蒙反思的产物,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将艺术视为新的启蒙形式并承载起重振美学的重任.通过对艺术理性、艺术社会性以及艺术真理性内容等理念的阐释,阿多诺在赋予艺术再现苦难、批判社会以及认识社会等功能的同时,也揭示了艺术见证的根源与秘密.阿多诺美学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作为一种认知型美学观,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在接续并发展亚里士多德悲剧快感说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近代学科意义上的美学观的突破与超越,标示了阿多诺有关后奥斯维辛时期文艺观的渐进式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对艺术见证与再现社会苦难,以及审美移情的强调,阿多诺赋予了艺术启蒙与救赎的重任.鉴于阿多诺对实践的怀疑,他有关艺术作为启蒙、见证与救赎的美学思想注定只是一种理论设想.

    阿多诺工具理性批判艺术理性真理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