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体·时间·空间: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

    别君华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揭示新媒介文艺生产的深层媒介逻辑及社会历史语境,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引入德勒兹的"生成"理论,通过将"生成"作为新媒介文艺的技术意向,开展对构成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作为基础锚点的主体、时间、空间的生成性探索.新媒介文艺生成性研究发现:新媒介的内在生成性偏向,使新媒介文艺生产域中的主体生成为人机间性主体,形成人机协作式生产;使时间生成为结晶化的星丛时间,引发时间生产力的增强、中间时间的开发、时间深度意识的退场;使游牧空间通过对物理空间的征服、差异空间的生产以及异质空间的创造实现空间生产力的增殖,为跨媒介叙事提供实践场所.

    生成人机间性主体星丛时间游牧空间

    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及其阐释路径

    刘亚斌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新媒介文学界面阅读文化逻辑阐释路径

    复合现实·组合叙事·融合美学——融媒体背景下的文艺叙事与审美新变

    苏喜庆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的融媒体化传播,不仅是技术融合的过程,也是融合文化不断进化的历程.融媒体具有潜在的技术美学组构逻辑,从"媒介语言—技术现实—媒体叙事—科技审美"的研究路径出发,审视数据库和界面导航带来的媒体混编语言特征,可以发现其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度冲击和影响;进而观照融合文化形态中的融媒体文学艺术,可以探索出融媒体语言的内在运行逻辑,从而勾勒出融媒体融合美学的审美构造和空间架构.在这种美学架构新变中,融媒体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大脑"中枢,它的参与使得"复合现实"成为未来现实景观呈现的主要方式;"组合叙事"成为融媒体网络中信息内容传递的主要形式,具有时空伸缩性和弹性特征;视觉融合与空间审美相互渗透,进而建构出融媒体美学的特色.

    新媒体语言融媒体复合现实组合叙事融合美学

    "河朔唐诗之路"研究——兼论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

    马吉照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唐诗之路河朔文学景观文学地理意象

    集体记忆与历史重述——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

    李跃力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翼作家对"左翼文学"的回忆蔚为大观,构成现代中国不容忽略而又意味深远的文化景观.其重构历史的强烈意图,与当下政治生态、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使其足以作为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忆的转向"的典型样本.左翼作家通过个人史、"左联"史和左翼文学史的叙述,完成形象重塑、身份认同、重构历史、接续传统等多种意图,充分体现话语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左翼文学"回忆对社会框架十分依赖,呈现出明显的"集体记忆"特征,打上了社会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深深印记,但"个体记忆"又常常逸出"社会框架",对集体记忆构成冲击与反抗,使得左翼作家的回忆呈现出微妙的张力.然而无论如何,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都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深度影响了我们对左翼文学的认知.

    左翼文学左翼作家集体记忆历史重述

    "童年阴影"诗学的跨媒介生成研究

    王新田书博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年阴影"动画片具有另类、猎奇的审美特点,在形象、配乐和故事层面引发儿童观众的恐惧.80后、90后观众时隔多年,把这些作品从电视荧屏分享到弹幕视频网站,并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反叛态度、解构语言对童年视觉经验进行重构,消解童年恐惧,青年的现实生存焦虑得到短暂缓释.在这一过程中,"童年阴影"诗学的丰富内涵得以生成.从视觉污染角度看,一些"童年阴影"动画片的视听形式,由于不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和认知水平,造成负面身心困扰.避免儿童动画片视觉污染的产生,既需要发挥生产、传播、监管等环节的作用,也需要观众培养一双明澈而有教养的眼睛.

    "童年阴影"诗学公共情感跨媒介弹幕互动视觉污染

    超越景观的"词"与"物":中国当代电影中风景的三重演绎

    林静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当代电影关于风景的讨论,常从"寄情于景"等美学意境层面展开,显然这一向度未能言及风景的文化实践、视觉批判等多重面向.对"风景与电影"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发现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承担着多重话语实践,影像中的风景既是"物"的呈现,又昭示着"词"的指向.当代电影中风景存在着三重演绎及其互动关系:作为"词"的风景,意在从人赋予"原初-大地"的主体意识、象征意涵、质料特质的"景"出发,探寻影像中的自身与主体隐喻之间的关联;作为"物"的风景,经由影像勾勒"器具-真实"的物之物象,来确认人与"世界"的连接;最后超越"词与物"的"真理-风景",赋予了"我"与"世界"的"触媒",是"敞开-境域"与想象能指.风景散溢在有限荧幕画幅内与无限延展空间外的双向维度上发出了超越"词"与"物"的影像表达与文化诘问.

    风景词与物中国当代电影景观

    面向市场的粤剧电影——观影动机对观众了解粤剧文化意愿的影响研究

    刘晓希陈豪辉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电影作为一种跨媒介的艺术形式,承载了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责任,而市场是检验粤剧电影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观影意愿对了解粤剧文化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动机对观影意愿影响不显著,但对了解粤剧文化意愿影响显著;内在动机中,自我呈现对观影意愿影响显著,但对了解粤剧文化意愿影响不显著,而IP熟悉度对两者影响都显著;观影意愿在外在动机和了解粤剧文化意愿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在自我呈现和了解粤剧文化意愿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在IP熟悉度和了解粤剧文化意愿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粤剧电影传播效果数字人文动机粤剧文化

    妥协式美好生活:都市新中产青年的工作与情感适应

    林莉莉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和不稳定生存境况日益常态化,城市中产阶层的年轻人迫切希望在这种脆弱与不安中寻求稳定的依托,因此催生出新的情感适应机制.以"奋斗"为主的情感激励已不再足以激发青年群体将积极情感投入到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在"抵抗与收编"的论述之外,新中产青年开始将他们的情感投入转向更微小、更可控的生活目标."考公热""从事轻体力劳动"和"被裁员后在星巴克假装上班"等现象都表明,随着中产阶层原有的生活想象变得越发遥不可及,他们开始创造一种妥协式的美好生活愿景,以适应和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青年文化不稳定性情感结构大学生就业

    生前预嘱的哲学思考——基于"态度"的视角

    王少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首部生前预嘱地方性法规已正式施行,关于生前预嘱的研究必须更加审慎和严格.存在于生命和尊严博弈中的"态度"决定了生前预嘱能否真正落地.在生前预嘱中,反应态度和客观态度的内部矛盾难以消除,知情同意面临着家庭态度的挑战,而个体认知甚至会导致自主态度的不自主.从生前预嘱的成立和启动出发,可以在解决内部态度矛盾的基础上完善生前预嘱体系的内部路径,而外部路径的完善则要尽力消除家庭、医院和社会的态度对生前预嘱的多重影响.

    生前预嘱态度生命尊严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