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张晓华

双月刊

1672-0385

xuebao2006@126.com

020-8348108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西路41号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质量第一,学术至上的宗旨,自办刊以来,已发表文章200篇,成为展示与促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成果的重要阵地。已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多篇文章被人大全文转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教书匠"到"新乡贤":结构化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角色重构

    郝然韩登亮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基础教育最大的受众群体在乡村,最薄弱的环节也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受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也受制于学校制度的规约,教师主体与学校制度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许多乡村教师沦为教学机器般的"教书匠",需要基于角色重构的理论视野,赋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身份.教师"新乡贤"身份的塑造可以从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学校结构的优化及教师作为能动者的乡贤自觉等方面来实现,从而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的期待.

    乡村教师新乡贤结构化理论角色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

    孔祥义李季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1978 年—2023 年中央层面颁布的 43 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综合考虑所选激励政策的内容,政策工具的特点,以及激励政策变迁的过程,构建政策内容、政策工具和时间维度的三位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研究中存在命令工具与劝告工具运用情况较为均衡、职能拓展工具运用情况存在缺失、权威重组工具运用情况存在过溢、报酬工具运用情况持续降低等现象.因此,应综合运用激励政策工具,提升各类政策工具组合效果;激励教师关注自身成长,拓宽乡村教师未来发展路径;防范权力部门工作重叠,避免对教师激励产生反作用;优化乡村教师奖补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任教.

    改革开放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政策工具

    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核心素养研究

    牛丽娜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持续引发教育教学的变革.开放大学的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深刻转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注重教育信息化功能和价值的发挥,从而很好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开放大学教师应特别注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即:设计思维素养和数据素养.核心素养赋能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最后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策略,即:唤醒教师创新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教学研究,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信息化核心素养设计思维素养数据素养教育创新

    近代以来"侠文化"研究回顾

    胡海洋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侠文化"是中国古代尚武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中国古代"侠文化"的研究,长期以文学领域为主阵地,这是与该对象自身的特质,以及文学研究的习惯性言说理路相适应的.自近代"侠文化"受到学界关注伊始,形象分析就是核心切入点.在讨论"侠"形象之演变时,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侠"便自然而然成为用以提供论据的材料.尤其武侠小说研究,无论针对于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系列)的分析,还是对武侠小说源流嬗变情况的整体讨论,都不能脱离对于"侠文化"的历史描述.然而,目前仍缺乏系统的从"侠文化"本身出发的研究.

    侠文化综述侠文学武侠小说

    困境与突围:零余者他者建构的主体性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谫论

    李靖邓丽华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郁达夫的两部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分别作为其创作前后期的代表作,被视为现代文学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中的经典.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中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因此其笔下的主要形象——零余者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主体在他者的入侵下走向分裂、异化甚至毁灭;同时,郁达夫对因他者而产生的欲望主体进行关照,零余者在欲望缺失的驱使下,一方面将身体作为填补欲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展现出欲望缺失下的疾病隐喻.借助拉康的他者论和欲望论来探寻郁达夫短篇小说中零余者的身份危机成因和自我找寻主题,从而揭示零余者自我异化于他者世界的被动性,以及在他者世界中自我建构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

    郁达夫拉康零余者他者主体

    轻罪化背景下被害人承诺的效力问题研究

    朱玲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害人承诺作为出罪事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其效力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利益衡量说有效协调了公民的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利益衡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刑法效果的类型可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形态分为有效、生效、无效等三种类型.通过借鉴我国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的四要素,进一步明确有效、无效、生效的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的具体内容,形成逻辑缜密的被害人承诺效力体系,从而实现入罪与出罪的平衡.

    被害人承诺效力构成要件

    Abstracts

    107-112页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