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农业科学

刘作易

月刊

1001-3601

gznk@263.net

0851-3760719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

贵州农业科学/Journal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涵盖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蔬菜,园林花卉,畜牧兽医,农业生态,农业资源,农业经济等专业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硒对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艳周文强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添加外源Se对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提高小麦抗寒性,保障其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济麦 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Na2SeO3 处理(CK,0µmol/L Na2SeO3;T1,2µmol/L Na2SeO3;T2,4µmol/L Na2SeO3;T3,6µmol/L Na2SeO3)对小麦幼苗叶片的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Na2SeO3 处理均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Pn、Gs、Tr、Fv/Fm和ETR,显著降低Ci;显著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及SOD、POD、CAT和APX活性;提高GSH和AsA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提高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与CK比,6µmol/L Na2SeO3 处理小麦叶片的Pn[7.47µmol/(m2·s)]、Gs[0.104 mol/(m2·s)]、Tr[0.0020µmol/(m2·s)]、Fv/Fm(0.605)和ETR[41.74µmol/(m2·s)]最大,Ci[233.212µmol/(m2·s)]最小;叶绿素a(4.30mg/g FW)、叶绿素b(2.27mg/g FW)、类胡萝卜素(0.64mg/g FW)和总叶绿素含量(6.57mg/g FW)最高,SOD[75.76 U/(g·m in)FW]、POD[48.53 μmol/(g·m i n)FW]、CAT[23.77 μmol/(g·min)FW]和APX[8.64 U/(m g·m in)FW]活性最高;GSH(81.47 μmol/g FW)和AsA(1 521.3 mg/100g FW)含量最高,MDA含量最低(6.54 μmol/g FW);游离氨基酸(684.44 μg/g FW)、游离脯氨酸(726.97 μg/g FW)、可溶性糖(41.26%)和可溶性蛋白(8 873.57 μg/g FW)含量最高.[结论]外源添加 6µmol/L Na2SeO3 可有效增加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作用,强化抗氧化系统,从而提高其抗寒性和生长性能.

    小麦低温胁迫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生理特性

    不同硒浓度浸种对花生种子萌发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吴琼雷三春王真黄向杰...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不同浓度硒溶液浸种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明确促进花生种子萌发的适宜浓度,为生产富硒花生芽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 0 μmol/L(CK)、2.5 μmol/L、5.0 μmol/L、7.5 μmol/L和 10.0 μmol/L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浸泡花生种子 12 h,分析不同硒浓度下花生种子的萌发能力与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CK相比,7.5 μmol/L亚硒酸钠溶液处理花生种子后,发芽率提高 15.66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花生种子在发芽 48h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明显,其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 25.00%和 34.53%,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 23.75%和19.17%,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 23.69%和 23.71%,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提高23.92%,但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 26.93%.[结论]7.5 μmol/L Na2SeO3 浸种能显著提高花生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发芽 48h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

    花生亚硒酸钠种子萌发发芽率生理特性

    外源硒对蒜黄生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真黄向杰吴琼刘月红...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添加外源硒(Se)培养对蒜黄Se含量、生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培育优质富Se蒜黄提供参考.[方法]以蒜黄品种山东金乡大蒜为试验材料,将蒜黄离体根系置于含有不同浓度Na2SeO4(0µmol/L、2µmol/L、4µmol/L、6µmol/L)的 1/2霍格兰营养液 2L中培养 6d,测定分析添加外源Se对蒜黄不同部位Se含量、生理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蒜黄根部、假茎和叶片同叶位的Se含量在培养 3d和 6d均随供Se浓度升高而升高,均依次为T3>T2>T1>CK.其中,培养 3d和 6 d,T1~T3 的根部Se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 40.32~83.96倍和 47~84.12倍;假茎显著提高 13.68~49.30倍和 1.27~1.54倍;上叶显著提高 16.33~26.86倍和 22.84~33.28倍,中叶显著提高 9.50~26.45倍和 11.33~27.15倍,下叶显著提高3.26~17.28倍和4.35~17.38倍.假茎/根、中叶/根和下叶/根在培养3d和6d随供Se浓度升高而增大,上叶/根随供Se浓度升高而减小.离体根的Se吸收速率随供Se浓度升高而显著升高,T1~T3 较CK显著提高2.29~9.43倍.随供Se浓度升高,叶片的SOD、POD、CAT、APX活性及GSH、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均表现为T3>T2>T1>CK;MDA含量降低,依次为CK>T3>T2>T1.其中,培养 3d和 6 d,T1~T3 的SOD分别较 CK显著提高 24%~81%和 31%~82%,POD显著提高 27%~75%和 23%~64%,CAT显著提高52%~139%和 56%~129%,APX显 著 提 高 20%~121%和 12%~83%;GSH显 著 提 高 47%~124%和69%~203%,游离氨基酸显著提高 9%~61%和 14%~56%,游离脯氨酸显著提高 17%~58%和 30%~64%;MDA显著降低 17%~62%和 38%~60%.随供Se浓度升高,叶片的大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升高,培养 3d和 6 d,T1~T3 的大蒜素分别较CK显著提高 75%~98%和 34%~48%,可溶性糖显著提高86%~219%和 129%~256%,可溶性蛋白显著提高 29%~51%和 22%~47%,抗坏血酸显著提高 24%~68%和22%~89%.[结论]添加外源Se培养蒜黄可有效提高植株各部位Se含量、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改善其营养品质,培养液以添加6µmol/L Na2SeO4 培养3d的效果最佳.

    蒜黄生理特性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质营养品质营养液

    叶面喷硒对大蒜膨大期各部位硒吸收积累的影响

    黄向杰王真吴琼刘月红...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叶面喷施硒(Se)大蒜膨大期不同器官的Se含量及其分配规律,为富硒大蒜的营养调控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方法]以九都大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膨大初期(第1次)、膨大中期(第2次)和膨大后期(第3次)叶面喷施不同浓度Na2SeO3(0.11 g/L、0.22 g/L和0.33 g/L)和Na2SeO4(0.11 g/L、0.22 g/L和 0.33 g/L)溶液对膨大期大蒜根、假茎、鳞茎和叶Se含量及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大蒜根、假茎、鳞茎和不同叶位的Se含量均随喷施浓度及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浓度Na2SeO4 处理大蒜各器官的Se含量均高于Na2SeO3 处理,以叶面喷施 0.33 g/L Na2SeO4 的效果最显著.与CK比,第 3次叶面喷施 0.33 g/L Na2SeO4,大蒜根、假茎、鳞茎和 1叶的Se含量达最大,分别为 1.69 μg/g、3.47 μg/g、2.13 μg/g和 6.99 μg/g.且不同浓度Na2SeO3 和Na2SeO4 处理大蒜叶片和根部的Se含量分配比显著降低,假茎和鳞茎显著升高,其中,第 3次叶面喷施 0.33 g/L Na2SeO4 时,鳞茎Se含量分配比(83.07%)较高,与第 1次叶面喷施 0.11 g/L Na2SeO4(85.64%)的差异不大.[结论]大蒜膨大初期、膨大中期和膨大后期叶面喷施0.33 g/L Na2SeO4 溶液提高可食部分鳞茎硒含量的效果最佳.

    Na2SeO3Na2SeO4大蒜膨大期鳞茎叶面喷施吸收积累

    Pigm导入对稻瘟病高感水稻品种大粒香的抗性改良

    张习春李祖军唐会会王倩...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稻品种中大粒香于 2002年通过籼粳杂交方式选育而成,其香味浓郁、米质优(米质达国标一级)、口感佳,至今生产上仍广泛应用,但高感稻瘟病,对其开展稻瘟病抗性定向改良,以降低生产应用风险.[方法]以含有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金香玉 1号为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将Pigm导入大粒香.[结果]株叶形态与大粒香基本一致的BC4F2 改良株系 78个,其中,大粒香(Pigm)-17、大粒香(Pigm)-26、大粒香(Pigm)-41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等与大粒香无明显差异,千粒重、穗粒数明显提高,米质达到国标二级,具有香味;14个改良株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升,综合抗性指数5.67~7.00,4个株系为中感,10个株系为感,均达品种生产应用的抗性标准.[结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育种结合,把广谱抗性基因Pigm导入大粒香,在改良株系中获得米质优(国标二级)、具香味、稻瘟病抗性为中感的 3个株系[大粒香(Pigm)-17、大粒香(Pigm)-26和大粒香(Pigm)-41],实现了在保证大粒香优质和香味的同时快速对大粒香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

    大粒香稻瘟病MAS广谱抗性基因Pigm抗性鉴定定向改良

    保水剂对土壤水肥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孙自亮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保水剂对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不施化肥和保水剂为对照(CK),研究无肥+保水剂(CKS)、常规施肥(CF,氯化钾、磷酸二铵和尿酸施用量分别为 133 kg/hm2、165 kg/hm2 和 395 kg/hm2)、常规施肥+保水剂(CFS,保水剂施用量为 25 kg/hm2)、节肥 10%(CF10)和节肥 10%+保水剂(CF10S)对土壤基础肥力、水分特性、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土壤pH随玉米生长呈升高趋势,有机质含量呈降低趋势.与CK、CF和CF10比,玉米成熟期CKS、CF10S和CFS的土壤pH增大,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容重降低,含水率、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均增大.玉米成熟期CKS、CF10S和CFS的株高与茎粗分别为217.63 cm、242.34 cm和 244.96 cm与 3.49 cm、4.01 cm和 4.07 cm,产量较CK、CF和CF10分别提高 7.41%、8.03%和 4.82%.[结论]在同等施肥量情况下配施保水剂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基础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从而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

    保水剂施肥量肥料利用效率土壤水肥特性玉米农艺性状产量

    1株野生黏小奥德蘑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郑永德张君丽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1-2022年在西藏地区采集到 1株野生菌株,编号为X21198,为该菌株的后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形态学鉴定与ITS鉴定分析,鉴定野生菌株X21198种性,研究其在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果糖、麦芽糖、甘露糖、淀粉)、氮源(尿素、酵母粉、硫酸铵、牛肉粉、蛋白胨、硝酸铵)、pH(5.0、6.0、7.0、8.0、9.0、10.0)、温度(15℃、20℃、25℃、30℃、35℃、40℃)条件下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野生菌株X21198菌盖半球形至平展,黏滑或胶黏,白色,边缘具稀疏而不明显条纹.菌褶直生至弯生,较稀,不等长.菌柄圆柱形,实心,纤维质.菌肉薄,白色.经 ITS鉴定,ITS序列与 LC149596.1 Mucidula和OP328319.1的相似度为 84%,分属为同一类群,确定该菌株为黏小奥德蘑.该菌株培养的最适碳源、氮源、pH和温度分别为果糖、酵母粉、8和 25℃.[结论]西藏地区野生菌株X21198为黏小奥德蘑,菌丝培养的最适碳源、氮源、pH和温度分别为果糖、酵母粉、8和25℃.

    黏小奥德蘑野生菌食药用真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

    氨同化菌群对污泥堆肥氮素转化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治廷商亮郭嘉姜超...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泥堆肥过程中氨气(NH3)和氧化亚氮(N2O)大量排放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是其在实际应用中未能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含氮气体的形成与释放机理是控制堆肥氮素损失的关键.氨同化菌群可将铵态氮合成谷氨酸,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并固定于污泥堆肥中,从而提高堆肥氮转化率,防止氮素损失.为提高污泥堆肥肥效,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综述氨同化菌群的基本特性、氮素转化机制、基因工程优化及其在污泥堆肥中的影响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氨同化菌群的应用潜力、氨氧化抑制作用、竞争与适应性及污泥特性与氮素转化过程的系统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展望其研究方向.

    氨同化菌群污泥堆肥氮素转化基因工程

    采收时间对骆驼刺种子质量的影响

    李有政孙宗玖梁娜柯梅...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种子的适宜采收时间,为提升乡土草种骆驼种子质量及刺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野外直接收获结合室内纸上种子萌发法,对结实初期(C1)及初期推迟 10 d(C2)、20 d(C3)、30 d(C4)、40 d(C5)、50 d(C6)收获的骆驼刺种子形态、种子水分含量、电导率、百粒重及种子萌发特征进行测定.[结果]随采收时间推迟,骆驼刺种皮色由红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种子长与宽呈下降趋势,百粒重、水分含量、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呈先增后降趋势,种子电导率、相对电导率、绝对电导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是C3 时期,为 88.33%和 25.73%;发芽势最高是C1 时期,为68.33%;种子百粒重最重是C4 时期,为0.303 g;种子含水量最高是C2 时期,为13.57%;种子表面积、长和宽最大是C1 时期,依次为0.21 mm2、0.58 mm和0.44 mm;种苗干重最大是C6 时期,为0.023 g;种子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及绝对电导率均为C1 时期最高、C3 时期最低.[结论]骆驼刺种子在种皮颜色开始变为浅褐色的结实初期即8月下旬采收较适宜.

    骆驼刺收获期种子形态种子发芽率种子质量灰色关联分析

    不同发育时期高原山地刺梨果实质地差异分析

    秦雯谭明庆刘奇琪江宁丽...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差异,为揭示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质地形成规律以及选育鲜食型刺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 7年生贵农 5号刺梨为材料,分别于花后 20 d(T1)、花后40 d(T2)、花后 60 d(T3)、花后 80 d(T4)、花后 100 d(T5)、花后 120 d(T6)和花后 140 d(T7)采集刺梨果实鲜样,通过测定果实纵横径、单果鲜重和果实硬度,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刺梨果实形态变化;测定不同发育时期刺梨果肉糖酸含量及其代谢关键酶活性、细胞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含量的变化,并对果肉质地进行感官评价,分析刺梨果实的发育特性.[结果]随着刺梨果实发育至成熟,单果鲜重和果实纵横径逐渐增加至最大,鲜果硬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在T5 时期达最大值.但随着果实发育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在果实中的占比逐渐下降,由 21.46%(T1 时期)下降至 4.27%(T7 时期);果胶含量整体变化幅度不显著,T1、T7 时期果胶含量分别为 2.43%、2.57%.刺梨果实中葡萄糖、蔗糖、果糖、总糖、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和总酸的含量均随果实发育持续增高.成熟时果实中蔗糖占总糖含量最高,苹果酸和柠檬酸占总酸含量最高.[结论]刺梨果实以积累蔗糖、苹果酸和柠檬酸为主.不同发育时期刺梨果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含量差异可能是导致果肉质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刺梨果实质地细胞壁组分感官评价糖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