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蔡永生 副主编:汤跃

双月刊

1001-733X

gzsdxb@sohu.com

0851-6702106;6761863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历史悠久,学术精神突出。优良传统: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术新人,不失时机地推出学术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同富裕愿景下农村土地捐赠问题研究

    刘灵辉张迎新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的理念与精神,创新地提出农村土地捐赠的概念.基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户将土地捐赠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低收入的无地少地农户,以达到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从此视角出发,构建起农村土地捐赠的运行机制,在农村土地捐赠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土地捐赠的参与主体不积极和捐赠数量不充分、土地捐赠的管理主体和监督主体不明确、捐赠土地的再利用方式不清晰.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捐赠的法律政策不健全不完善、农村土地捐赠实施机构的选择面临着自治和法治的困局、农村土地捐赠激励机制的严重缺位、农村土地捐赠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据此,提出四条对策建议以助力农村土地捐赠的实现: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捐赠的法律政策体系、组建高效联动的农村土地捐赠执行机构、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土地捐赠激励机制、倡导先富带后富的农村土地捐赠社会氛围.

    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农村土地捐赠无地少地农户土地交回

    构建现代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契机与路径

    宋才发
    12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既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实现5000年连续发展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体.中华法系是世界公认的五大法系之一,是法治文明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中华法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要素化复兴是新时代中华法系复兴嬗变的方向,中华法系孕育了良法善治的多维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肇始于中华法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的新中华法系.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具有强大韧性和适应性.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关键是破除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迷信,既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套解中国式现代化,也不能用中国过去的经验来束缚今天的现代化实践,要努力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构建现代中华法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是:强化当代人复兴中华法系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建构新时代中国独立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进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治文明中华法系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轻罪治理图景下前科消灭制度的本土建构

    蔡道通冯明昱
    13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刑法立法上的犯罪化加速,轻微罪名数量开始快速扩张.轻罪化的立法主张存在其合理性,但受制于现存的前科制度,出现了轻罪轻刑但不轻罚的现象,甚至存在"株连"的情形.这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犯罪记录长期存在将会衍生诸多问题.对此,我国轻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具有相当的紧迫性,但为充分回应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之诉求,应当根据犯罪类型、刑罚期限以及行为人类型等条件判断能否适用前科消灭制度.在规范层面,不仅需要对既有的前科报告制度作出调整,以明确前科范围、前科消灭的影响范围以及启动程序,还需及时对其他部门法作出调整,以形成逻辑严谨、结构协调的前科消灭体系.

    轻罪治理前科消灭犯罪记录封存犯罪标签类型化思维

    文学史书写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

    李遇春
    14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史书写角度梳理近百年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进程,剖析其经典塑型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当下价值.总体而言,中国红色诗歌的文学史书写主要出现过三种经典塑型模式,它们历时性地出现,共时性地存在,相互渗透和彼此融会.其一是人民性话语塑型模式,主要兴起并盛行于上世纪50-80年代初期;其二是现代性话语塑型模式,主要兴起并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其三是民族性话语塑型模式,主要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兴起并流行开来,且目前有方兴未艾之势.在新时代里我们需要实现三种经典塑型模式的话语融合,逐步建立一种兼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中国式人民美学话语体系,借此深入推进中国红色文艺(诗歌)的经典化进程.

    红色诗歌经典化文学史书写塑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