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蔡永生 副主编:汤跃

双月刊

1001-733X

gzsdxb@sohu.com

0851-6702106;6761863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历史悠久,学术精神突出。优良传统: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术新人,不失时机地推出学术新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基于对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叶青杨刘敏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贯通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对话.通过对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现代化概念、叙事和理论观点的批判反思,明确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继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概念和以"领导力量论""本质要求论""历史发展论""内生动力论""战略安排论""世界意义论"为主体的基本框架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和历史超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路径:突破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叙事逻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基础,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进而更好地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学理性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朱雪微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以现代化发展为纽带,将中国命运与人类命运相连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承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的经济使命、政治使命、文化使命、社会使命和生态使命,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凝聚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的世界胸怀与大国担当,为推动世界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使命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夏恒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无论新质生产力还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能匹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新质生产力通过提供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创新动力、产业创新动力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通过缩小区域资源差异、弥合区域基础差异、平衡区域福利水平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协调动力,通过提供绿色能源、优化政策工具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通过缓解全球供应链危机、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开放动力,通过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数字空间互通环境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共享动力.从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新发展理念

    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与区域锁定

    王娟娟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要素,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促使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以2000-2022年为研究期,运用熵权法、莫兰指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出要素驱动发展阶段,自2017年开始全面聚焦产业技术的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的质与量开始并进.然而,由于新质生产力对科技要素的高要求,致使其分布在产业和区域维度均显著不平衡,主要集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呈现出区域锁定趋势,主要地区的核心地位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可能会被进一步强化.在数字经济介入的情况下,新质生产力会成为虹吸效应加剧的介质,高端要素在产业和区域的高度集聚有助于我国高效突破"卡脖子"制约.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巨大鸿沟也使二者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面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锁定产业布局

    从社区发展理论看未来社区的理论蕴含与建设路向

    陈成文李丹妃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社区发展理论来看,未来社区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际,以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以人本化、绿色化、智慧化、共享化为价值导向,以创新开放、多元参与、包容融合、共治共享、绿色集约为基本特征,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治理这"八大场景"建设为基本内涵的新型社区形态.未来社区建设在基本目标上要致力于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物质生活需要、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要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需要;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本化、绿色化、智慧化与共享化.要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就必须着力推动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治理"八大场景"建设;着力推动党建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心理服务"六大能力"建设.

    未来社区社区发展场景建设能力建设

    未来社区建设风险的生成机理及治理路径

    吴军民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社区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城乡社区融合发展、促进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和过程.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使得社会风险不可预测、不可控、不可回避.如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和把握未来社区建设风险,探索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机制,是推进未来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当前,未来社区建设存在社区价值理念冲突风险、现代新兴科技应用风险以及社区资源配置风险.未来社区建设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空间重塑、数字空间重塑以及制度空间重塑的不协调与不同步.防范与化解未来社区建设风险应立足于人本化、智慧化、共享化和绿色化的价值导向,加强人本化的社区建设价值理念、智慧化的"人—机治理共同体"机制、共享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绿色化的全要素、多层次社区融合机制的整体性构建.

    未来社区建设风险治理空间机理人—机治理共同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官员直播带货:行动逻辑、潜在风险及其应对

    李汉卿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官员直播带货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时代产物,它促进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和文旅资源的推介,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还改变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官员直播带货的生发遵循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方面的行动逻辑,也存在着诸如形式主义与腐败、农民与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舆情危机和损害政府公信力、官员被标签化等潜在风险,应对这些风险则需要采取明确带货权责边界以完善权力运行体系、构建官员直播带货的农民有效参与机制、增强官员直播带货的保障和监督力度、规范媒体宣传促官员直播带货回归理性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官员直播带货应朝着社会化协作、个性精准化服务的政务服务形式发展,同时开拓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卖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官员直播带货行动逻辑潜在风险"互联网+"政务

    农村三产融合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

    胡立君王芳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日益成为促进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动力.利用江苏2013-2022年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均以"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两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地区农村三产融合水平提高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区农村三产融合水平提高.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既有效促进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促进作用,并且这样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特征.机制检验表明,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主要依靠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城乡融合传导等方式.

    农村三产融合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公共部门人工智能责任性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策略研究

    上官莉娜王舒宁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在开发、部署与应用中存在一系列不确定的现代性伦理风险,深刻影响着数字治理进程,成为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其中,责任性风险因其对社会价值与社会信任存在可预见性的负面影响,是数字治理中公共部门难以回避的重要伦理风险问题.当前,学界对人工智能责任性风险的样态识别与防范策略的研究有所涉猎,但缺乏深入探讨.技术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型构提供了合理的类型学研究视角.因此,研究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为逻辑起点构建人工智能责任性风险的识别框架.在技术与制度互构的基础上,立足责任归属失序、责任认知失调、责任行为失当和责任价值失衡四种人工智能责任性风险样态,搭建"技术-组织-制度"(TOI)防范机制,以期增强公共部门对伦理风险的可预见性和风险治理的韧性,实现安全、负责任的数字治理.

    责任性风险伦理风险人工智能技术理性制度环境

    当代教育中的身份焦虑及其应对

    叶飞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教育中所潜藏的精英主义情结及其所导致的身份、资源等排他性竞争,使得教育易于成为身份焦虑的诱发器.教育中的身份焦虑在深层次上是一种自我认同的焦虑,在外显的层次上则体现为追求"绩优者"身份的焦虑以及获取社会资源的焦虑.身份焦虑制造了"分离的个体",它导致了个体与"内在的人"的分离、个体与他者的分离以及个体与共同体生活的分离.这种分离难以使人成长为具有健全品格的人,难以促进人对美好人格、美好生活的追求.教育必须要对身份焦虑及其背后的教育机制有所回应,这就要求教育要重构"内在的人"的理念,促进人对于自我的健全的认同;建构"与他者共生"的学习共同体,打破"与他者竞技"的教育机制;培养国家及社会公民的身份认同,使人们担负起公共责任与使命,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身份焦虑现代学校精英教育绩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