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伍鹏程

双月刊

1004-5570

gznu@sohu.com

0851-6771335/6762237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论文。每期刊载论文约30篇,全年总计120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绥阳麻黄洞壶穴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周忠发丁圣君张结熊勇...
    1-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贵州绥阳双河洞洞穴系统中的麻黄洞内发育于白云岩地下河床上的103处壶穴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与统计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定量描述壶穴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结果显示:麻黄洞壶穴以口大、肚小、底圆的"锅型"壶穴为主,壶穴在平面形态上主要以椭圆形壶穴为主,垂直剖面形态上以浅型和深型壶穴为主,其中A区和C区浅型壶穴占比最高,而B区则以深型壶穴最多;壶穴长、短轴在A区和B区相关性较高,而在C区相关性则较低,说明壶穴长、短轴变化在不同的区域所受的因素并不一样;麻黄洞壶穴主要由季节性水流、节理和裂隙、可溶性基岩、洞道形态、具有侵蚀力的推移质、洞穴的微气候要素及洞穴水的溶蚀作用等多种因素相互耦合而形成.研究结果可为洞穴的发育、演化提供相应的水文证据.

    岩溶洞穴洞穴壶穴形态特征溶蚀与侵蚀麻黄洞

    基于正负地形的喀斯特地貌分类研究——以贵州喀斯特区为例

    罗娅张荣星薛习习刘茂...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形因子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常被作为喀斯特地貌分类的主要依据.已有关于喀斯特地貌分类研究所用的地形因子较多且复杂,分类特征不易被公众学习和理解,导致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难度较大.因此以贵州喀斯特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形开度法和随机森林模型,筛选重要性正负地形指标,探讨喀斯特地貌分类方法.结果表明:1)贵州喀斯特区的蚕食度均值为1.35,深切度均值为215.36 m,平均粗糙度比均值为1.01,负地形面积大于正地形面积,正负地形不规则且破碎度较大,正地形被沟谷深切明显,地貌的异质性强烈.2)蚕食度和深切度2个指标的重要性指数分别为0.93和1.16,能较好地反映喀斯特地貌的差异性.3)根据蚕食度和深切度贵州喀斯特地貌分为23类,分类精度优良达93.33%.在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区,因为蚕食度和深切度不同,导致水、土、光、热资源丰度不同,因而它们的土地利用方式各异.研究简化了分类判别喀斯特地貌的地形指标,降低了公众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和理解难度,并为数字地形技术在喀斯特地貌分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正负地形喀斯特地貌分类蚕食度深切度随机森林模型

    织金洞CO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张弘智罗书文吴克华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作为洞穴环境重要指标,在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质量调控和次生化学沉积景观保护方面备受关注.以织金洞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洞穴CO2浓度和温度的高频监测,进一步反演了织金洞CO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洞穴吸入期洞穴CO2变异与CO2浓度差、气流振荡和烟囱效应有关,而洞穴呼出期洞穴CO2变异与洞穴通风的急剧转换有关;2)旅游旺季洞穴CO2更易富集于织金洞前半段,此时洞穴CO2变异主要发生在无游客的夜间或旅游活动减弱阶段;3)织金洞规模较大的洞厅有利于CO2消散,当游客较多时,洞内CO2变异无明显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将为织金洞等相关旅游洞穴的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时空变异旅游活动CO2浓度差织金洞

    喀斯特地下水DOM的来源、转化及识别手段研究进展

    赵敏夏凡蔡冠霞陈波...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中的溶解有机质(DOM)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全球碳循环.喀斯特地下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体,富含溶解无机碳(DIC),在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无机碳被转化成有机碳,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DO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表水环境,而以化能自养为主的地下水生态系统,其DOM的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喀斯特地下水.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对喀斯特地下水中DOM来源、转化与识别手段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突出了喀斯特地下水DOM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在喀斯特地下水DOM研究中高分辨率动态监测的必要性.

    地下水溶解有机质来源识别手段喀斯特

    贵州省饱和水汽压差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高江波黄奉献刘路路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饱和水汽压差(VPD)是表示区域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贵州省VPD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明晰气候变化规律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CN05.1格点化观测数据集,量化并分析了 1961-2022年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和非喀斯特区域VPD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识别了影响VPD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分析了基于VPD的干旱危险性.结果发现:贵州省年际和季节尺度VPD存在显著的升高趋势,其中喀斯特区域和非喀斯特区域春季和夏季VPD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均呈现相反的格局;以VPD为指标的贵州省干旱危险性显著升高,非喀斯特区域速率更快;气温和相对湿度是贵州省年际和季节尺度上VPD变化的主导气象要素,不同区域年和季节尺度上不同气象要素的贡献率稍有差异.

    饱和水汽压差贵州省喀斯特干旱危险性

    贵州省砂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陈睿山罗雅雪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认识砂石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调整砂石政策,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和制定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砂石矿山为例,通过分析砂石矿山开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砂石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贵州省砂石矿山开采占地共计11 502.45 hm2,其中,占用农田4 923.12 hm2,破坏森林面积4 446.24 hm2;2)根据贵州省2020年砂石矿山开采现状,砂石矿区未来最适宜恢复的土地类型排序为森林>建设用地>农田;3)2010-2020年,贵州省因砂石开采损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6.34亿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看,对气候调节功能影响最大,对维持养分循环服务的影响最小.

    砂石开采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

    独山锑矿区周边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李龙波高云龙王晓丹蔡大为...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独山巴年锑矿区周边土壤与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采集并分析该区域21个土壤样本和50个农作物样本中的Cr、Pb、As、Zn、Sb和Cd等6种重金属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富集系数法以及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等,对该区域土壤与农作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同时对农作物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巴年锑矿区周边土壤中As和Cd超过我国农业土壤的风险筛选值,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揭示Sb和As属于中度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65.22)为高生态风险程度;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均超过食品安全筛选值,叶菜类重金属富集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农作物;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HI≤1),其中根茎类作物健康风险最高,之后依次为叶菜类、茄果类、谷物、豆类,儿童通过饮食摄入重金属的风险高于成人.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独山锑矿区周边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为锑矿区周边土壤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健康风险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异常区域及驱动因素识别

    张馨月彭立张慧娟赵宇鸾...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植被恢复和管理非常重要.采用Sen-MK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七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气候条件、夜间灯光强度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相关程度,定义异常区域,评估不同气候和人口压力下植被褐化、绿化概率,最后探讨异常区域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69.04%的植被有所改善,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已超过非喀斯特地区.2)气温类植被异常区域与研究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和气温上升区域均存在重叠;降水类植被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人类活动与植被覆盖变化呈正相关的两类异常区域总成对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夜间灯光强度大的城镇地区.3)温度对植被的敏感性高于降水且高于人口密度,喀斯特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步概率高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异常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异步概率更高.4)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夜间灯光强度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主要存在非线性交互作用,其中土壤含水量与夜间灯光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植被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对西南地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规划具有启示意义.

    喀斯特气候变化地理探测器CopulaNDVI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佳斌彭建张日玄徐子涵...
    77-8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密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人类福祉提升.论文概述了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发文变化,并总结了三大热点研究方向: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估值及其时空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生态驱动因素;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同时,提出了四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地质-社会-生态条件选取关键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垂向流动,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级联,以及生态工程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垂向流人类福祉生态工程

    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与时空格局演变

    吴路华杨东妮陈丹许凤婷...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质量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科学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对于推动自然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恢复效益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植被覆盖度(FVC)、叶面积指数(LA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3个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了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评估模型,测算了 2015-2020年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并揭示了时空演变与波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20年,贵州武陵山区FVC、LAI与GPP均处于增长趋势,分别增长了 3.40%、2.00%和0.61%.2)FVC、LAI与GPP均以较低与低波动状态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83.14%、83.93%和93.56%.3)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增长了 2.30%,其中98.74%的区域处于较低与低波动状态.4)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总体均处于优和良的状态,且这些区域在各年的面积占比均超过了 95%.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区域主要为德江、思南与石阡,而退化区域则以玉屏、江口和万山区为主.研究可为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效益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贵州武陵山区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演变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