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伍鹏程

双月刊

1004-5570

gznu@sohu.com

0851-6771335/6762237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论文。每期刊载论文约30篇,全年总计120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CrPS4的光谱分析

    方志刚刘立娥吴庭慧宋静丽...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高效得到物质的谱图数据,利用计算化学方法,根据拓扑学原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CrPS4 10 种优化构型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偶极矩以及极化率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构型2(4)的理论红外谱图与前人所得实际光谱图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CrPS4 红外光谱的波峰大致分布在 300~700 cm-1 范围内,拉曼光谱的波峰范围主要分布在200~700 cm-1范围内;团簇CrPS4 振动形式为伸缩振动时,其对入射光的吸收强度较大;在频率较低的波段,CrPS4 更易发生红外吸收,在频率较高的波段,更易发生拉曼散射;总偶极矩的排列顺序为2(2)>6(4)>4(2)>3(2)>3(4)>4(4)>1(2)>2(4)>5(4)>1(4),偶极矩越大,红外活性越强;极化率大小关系满足5(4)<1(4)<6(4)<4(4)<3(4)<1(2)<2(4)<2(2)<3(2)<4(2),极化率越大,拉曼活性越强;所有构型的3 大主轴中,XX轴的极化率均大于YY轴与ZZ轴;构型2(4)的理论光谱图与实际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光谱图波峰频率基本吻合,实验与理论分析互为补充.

    光谱密度泛函理论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极化率偶极矩

    具有高阶导子Lie-Yamaguti代数的上同调

    郭双建赵近足
    9-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具有高阶导子的Lie-Yamaguti代数,称之为LieYHDer对.首先给出LieYHDer对的上同调,然后研究了LieYHDer对的中心扩张,根据上同调考虑LieYHDer的形变.

    Lie-Yamaguti代数高阶导子上同调中心扩张形变

    贵阳市翁井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分析

    罗江之欧腾邓恺芊王鹏飞...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与联结性,以贵阳市翁井水库为研究对象,于 2021 年 7 月至 2022年6 月对水库内浮游植物进行采样,分析其浮游植物优势种结构特征、生态位时间格局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 门91 种,其中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湖泊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limnetic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Ehr)、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作为绝对优势种;翁井水库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呈季节性变化,尖针杆藻在春冬占据优势地位,啮蚀隐藻、梅尼小环藻在春末占据优势地位,湖泊假鱼腥藻在夏秋占据优势地位;啮蚀隐藻外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受时间变化产生的因素影响显著,微囊藻(Microcys-tis sp.)生态位宽度对空间、时间因素敏感,可作为环境指示种,对群落生态位宽度、种群重叠度有指示作用;群落整体无显著关联,种间总体正相关,绝对优势种对其他物种有促进作用;翁井水库内浮游植物群落通过种内调节、种间互利恢复了稳态,具备较好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种间相关性翁井水库

    三岔河干流水质相关性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谢旭姣王海鹤孙媛媛张帅...
    26-3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岔河是乌江的源头,为充分了解三岔河流域水质状况,更好的保护源头水,研究了2022 年三岔河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DO、pH、NH3-N、TN、CODCr、BOD5、CODMn和TP等8 项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三岔河干流全年水质均保持在Ⅲ类及以上类别(TN不参与评价),水体水质良好,水体全年呈现弱碱性,DO含量较高,外源污染主要为沿河两岸农业面源和周边居民生活污水排放.2)空间变化趋势:CODCr、CODMn和BOD5 3 个监测指标空间变异系数均在0.3~0.5 之间,空间变化不明显,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变化特征均为中游>下游>上游;NH3-N与TP的空间变异系数均超过 0.9,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变化特征均为中游>上游>下游;TN与其余指标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TN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变化特征.3)时间变化趋势:2022 年三岔河TN呈现 7 月>10 月>1 月>4 月的时间变化特征,TN浓度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NH3-N、TP、CODCr、BOD5、CODMn等指标无明显时间变化特征.

    三岔河水质空间变化水质时间变化相关性

    近60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和极端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孙忠保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2-2019 年间淮河流域149 个站的气象数据,选择 10 个典型极端降水指标,12 个极端温度指标,运用M-K趋势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和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时间序列上,多数极端降水指标呈微弱下降趋势,仅RX1day、CWD、R95P和R99P呈微弱上升趋势.2)极端温度空间分布上,多数极值指标自北向南逐渐升高,仅TXx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极端暖指标中SU25 自西向东逐渐降低,TR20 自北向南逐渐升高,其余指标分布规律不明显;极端冷指标中仅FD0、ID0 自南向北逐渐升高;时间序列上,极值指标和极端暖指标呈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标呈下降趋势;极端冷指标下降的幅度高于极端暖指标增加的幅度,二者演变趋势对气候整体变暖的影响表现为同向一致性.3)极端降水指标与大部分极值指标、极端暖指标呈正相关;与大部分极端冷指标呈负相关.

    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极端温度M-K检验法相关性分析

    199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李骏南潘博华郑文科张艳...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强烈的地区.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PLUS模型对 2030 年土地利用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20 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旱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存在与其他地类间的相互流动.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陕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轨迹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过程中普遍存在往复和折返的运动轨迹.3)1990-2020 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不同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分布和转化规律,关中地区生活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陕北地区以生态保育用地和粮食生产用地相互转化为主.4)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仍会以城镇化建设为重;林草地等生态价值明显的地类面积下降幅度不大.

    土地利用轨迹弦图重心转移PLUS模型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苏强俊安健吉员学锋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分析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绿色转型提供借鉴.以黄河中下游60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运用重心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时空变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2001-2020 年间呈现缓慢增长趋势,高效率城市明显增多;2)黄河中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重心呈现先向西再向东的移动趋势;3)社会结构、市场环境、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重要性高,而政府投入和自然因素对其重要性相对较小;4)黄河中下游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各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据此,黄河流域城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从人口集聚、对外开放、政府规制、产业结构等角度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黄河中下游

    基于红外相机对拟建川藏铁路(康定至巴塘段)沿线6种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研究

    杨稀王晓虹付明霞宋心强...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重大工程川藏线建设需求,为降低道路建设和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于 2019 年 6 月—2021 年6 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康定至巴塘段)6 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在6 种有蹄类动物中相对丰富度最高,其次为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Rusa unicolor),野猪(Sus scrofa),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2)毛冠鹿与中华鬣羚的年活动格局具有较高的相似度,1-4 月相对丰富度为全年最低,5-6 月逐渐上升,7 月达到全年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3)毛冠鹿和马麝的日活动规律相似,均属双峰型,具明显晨昏习性;野猪和水鹿日活动模式呈单峰型,水鹿活动曲线呈U形,午间出现低谷,属于特殊的单峰模式;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活动规律不明显.4)毛冠鹿和野猪在旱季和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分化.5)水鹿和马麝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和野猪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行性.

    川藏铁路有蹄类动物动物节律红外相机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喜马拉雅鬣羚活动节律研究

    王志祥王雪宇黄凯朱宇航...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内栖息着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喜马拉雅鬣羚(Cap-ricornis thar)也生活在峡谷内,但一直未见喜马拉雅鬣羚的系统调查研究,而影响对喜马拉雅鬣羚的科学保护.因此,为了促进加查峡谷后续开展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工作,2020 年5 月到 2022 年 12 月,在加查峡谷内共布设85 台红外相机对喜马拉雅鬣羚进行监测,并且对喜马拉雅鬣羚的活动节律进行初步研究.相机总工作天数39 109 d,其中80 台相机拍摄到喜马拉雅鬣羚,共获得有效照片 15 744 张,其中独立有效探测照片数 2 650张.研究结果:1)喜马拉雅鬣羚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4∶00-6∶00 和19∶00-21∶00,活动低谷出现在10∶00-15∶00;2)四季对比发现秋季的活动强度比春、夏、冬季高;3)旱季的活动高峰比雨季 的活动高峰提前1h,并持续更长的时间;4)喜马拉雅鬣羚为夜行性动物.使用红外相机对加查峡谷进行了近两年半的监测,对峡谷喜马拉雅鬣羚的活动节律有了一定了解,为后续的研究、保护以及管理打下基础.

    喜马拉雅鬣羚红外相机活动节律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

    带权罗-巴李超三系

    腾文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给出带权罗-巴李超三系的表示和上同调.作为应用,引入和研究带权罗-巴李超三系的形式形变.

    带权罗-巴李超三系表示上同调形式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