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约翰·缪尔的荒野思想及其对美国荒野保护事业的贡献

    滕海键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缪尔是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荒野思想家、荒野宣传者和荒野保护的活动家。他在其宣讲和作品中提出了内容丰富和深刻的荒野思想,特别是他对自然有机体和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以及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使其成为美国近代早期生态思想的先知先觉者。他还以出色的语言和修辞才华宣传荒野的价值,动员公众体验和保护荒野,通过推动设立国家公园、成立自然保护组织、抵制荒野开发等,来推进美国早期的荒野保护事业。缪尔之后,荒野保护事业被承继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缪尔留下的荒野遗产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理解,并成为推动美国荒野保护的重要思想源泉。

    约翰·缪尔荒野思想泛神论后现代主义

    民国时期贵州的商车营运与汽车运输市场变迁

    严丹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7年,贵州第一条公路建成,汽车运输随之兴起,贵州进入汽车时代。此时黔省汽车运输由政府委诸商办,商车运输渐兴。为有效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贵阳市汽车业同业公会应运而生,成为商车行与政府沟通的中间组织。1935年,省政府将公路收归公营,运输机构出现了官办和商办之别,围绕公路营运权的官商博弈长期持续。其间,商车以同业公会为依托,与省政府进行多次协商,最终获得较为圆满的解决。抗战时期是贵州汽车运输最为繁忙的历史阶段,在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下,商车服从和配合国民政府运输统制政策的实施,成为战时运输的一大主力。商车依靠汽车业同业公会与政府进行沟通争取有利条件,同时,发挥自身管理经营优势,维持生存发展。在特殊时代条件下,商车努力平衡着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

    民国时期贵州商车汽车业同业公会运输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的作用探析

    杨菊华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庞大的人口规模、持续改善的资本禀赋为少数民族妇女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她们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妇女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为此,政府和社会需要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提升少数民族妇女的资本禀赋、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妇女贡献现代化的路径,推动她们更平等、更充分、更高质量地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少数民族妇女少数民族女性作用途径作用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妇女高质量发展:一种新型性别红利

    朱荟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参与。聚焦民族与性别的双重理路,作为一种新型人口红利,少数民族妇女高质量发展对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迥异于西方种族性别主义的多重交叉性视角,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高质量发展在填补人口红利与性别红利的理论空隙中形塑,具有"去交叉性"、多维性与强调红利等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教育与健康等多方面的机会窗口推动这一新型人口红利的概念证成与样态变革。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性增能机制下,少数民族妇女高质量发展得以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妇女高质量发展所具备的"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意蕴,能够有效化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社会风险,并生成出一幅全新社会性别与民族发展图景。

    少数民族妇女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性别红利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探析

    文丰安李钰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础性工程,是解决和改善社会民生问题的主动回应,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基层现代化治理存在着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有待完善、创新机制有待优化、主体参与度有待提高、社会信任度有待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和自律意识有待增强等方面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从政府与多元主体协商互动体制、创新大数据平台资源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创新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参与路径等方面,打破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困境,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模式,探析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

    游客感知视角下旅游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治理研究——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陈永昶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保定、天津、北京等7地的590名游客作为样本,运用PLS路径建模方法,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探讨了旅游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治理问题。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正式制度环境在旅游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规范性制度环境,还是认知性制度环境,都有助于降低游客对旅游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感知,促进双方关系质量的维护和提升。但是,规范性和认知性制度环境对于游客机会主义行为感知不同形成路径的影响作用却存在明显差别,规范性制度环境对于环境不确定性和游客机会主义行为感知之间的作用路径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认知性制度环境则是对于相互依赖不对称和游客机会主义行为感知之间的作用路径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游客机会主义行为感知非正式制度环境规范性制度环境认知性制度环境

    我国数字产业集聚竞争态势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十九大城市群的实证数据为例

    赵放徐熠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作为当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集聚效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十四五"规划中布局的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间的城市层面数据,运用区位熵方法对19大城市群数字产业集聚绩效、演化特征以及竞争态势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19大城市群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我国19大城市群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较不均衡,数字产业集聚整体分布从多极分化演变为高值降低、低值追赶、逐渐收敛的趋势,各个城市群数字产业集聚的空间差距在逐渐缩减。从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多数城市群仍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在数字产业的竞争中居于劣势地位,仅有较少城市群具备较为雄厚的竞争实力。从数字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以及科技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群数字产业集聚。基于此,中央政府应结合各城市群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方案,因地制宜地促进数字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推动各城市群数字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数字产业数字产业集聚竞争态势影响因素城市群

    结构、功能与运行:新中国村社治理的转型与挑战

    左停苏青松杜岚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社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社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大致经历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治理阶段(1949-1981年)、以村民自治为核心架构的治理阶段(1982-2002年)、村民自治为主、公共财政辅助的治理阶段(2003-2012年),以及以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国家整合"治理阶段(2013年至今)。国家制度背景的演变既为村社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也构成村社治理的制度约束框架。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村社治理日益呈现出的行为主体异质性和复杂性,村社功能多元化、村社公共事务多样化加剧了治理结构的不适应性。村社治理的结构和功能在运行实践中互为影响,也呈现新的"结构-功能调适"特征。鉴于此,应从村社治理体系设置和创新应遵循结构-功能互动适应、权责明确清晰、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等一般性原则;国家层面为村社治理构建一个包容性强的基本架构;加强县级统筹协调,优化村社治理任务设置;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使其合理承担自身治理职责;优化村社本级治理体系,加强村社治理能力建设;发挥社会协同、智慧治理力量,增加村社治理模式选项等方面规划村社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村社治理结构-功能调适

    民族民间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肖琴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民族民间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底蕴的体现,发展民族民间体育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民族民间体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双向互动机理和内在逻辑联系。就现实来看,民族民间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存有价值认识不足和观念冲突、资金匮乏与社会支持缺乏以及可持续发展困难与融入欠佳等困境。鉴于此,党和政府要从解放思想,丰富民族民间体育内涵形式;健全机制,提高民族民间体育管理治理能力以及内培外引,充实民族民间体育人才后备力量三个方面寻求破解之道,实现民族民间体育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民族民间体育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调地抑或调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包的效率与公平探究

    洪名勇陈绍宥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集体作为一个中介组织,在我国一系列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一轮土地延包工作中,深入探究农民集体基于市场、国家与社会三种不同资源配置手段的功能,分别选择调利顺延、调地均分和调利不调地三种不同土地延包方式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利顺延的市场式分配方式通过维持资产的专用性、增加交易的确定性和减少交易的频繁性来降低土地延包的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也带来了 一系列公平问题以及市场机制失灵导致利益补偿存在虚置的风险;立足制度性公平正义原则的调地均分的国家式土地延包方式,让农户享有农地最基本保障性功能的同时,阻碍了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放活,不利于农地经营的可持续性发展;在D村的土地延包试点中,形成了一种以协调利益分配而非改变土地承包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其一方面考虑了少数特殊农户的需求,确保在集体经济组织中每个成员的权益得到公正对待;另一方面,保持了大部分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同时增加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灵活性,不仅有效促进土地延包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巧妙地协调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

    新一轮土地延包调利顺延调地均分调利不调地效率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