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子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子学刊
管子学刊

于孔宝

季刊

1002-3828

gzxk@chinajournal.net.cn gzxk@vip.163.om

0533-2781654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管子学刊/Journal Guanzi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本刊将广泛团结国内外有志于研究《管子》和齐文化的专家、学者,培植学术界新人,继承稷下百家争鸣之遗风,提倡学术自由,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从民族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角度,全方位地研讨齐文化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而竭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管子》思想体系的可能性

    蒋重跃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齐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为稷下学者树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由此引领了《管子》四篇德理结合的道论范形、《幼官》等篇以"黄帝四面"为核心的明堂月令模式,使得《管子》各篇拥有共同的基础而联为一体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管子》体现出"齐法家"的人文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以法治国的同时顺从民心民欲,善于运营经济手段而非一味使用严刑峻法,包容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先秦"法家"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或是与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的政治思想家.齐地法家更为温和与多元,秦晋法家则更为激进与绝对."齐法家"呈现出典型的实践性现实主义政治思维,秦晋法家则呈现出强烈的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革命性"色彩.秦晋法家属于理论指导型现实主义,"齐法家"属于实践导向型现实主义,这体现了"法家"内部的多元性,也体现了"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地域属性.

    齐法家《管子》人文主义秦晋法家

    《管子》书与"齐法家"的人文主义色彩

    徐克谦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齐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为稷下学者树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由此引领了《管子》四篇德理结合的道论范形、《幼官》等篇以"黄帝四面"为核心的明堂月令模式,使得《管子》各篇拥有共同的基础而联为一体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管子》体现出"齐法家"的人文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以法治国的同时顺从民心民欲,善于运营经济手段而非一味使用严刑峻法,包容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先秦"法家"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或是与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的政治思想家.齐地法家更为温和与多元,秦晋法家则更为激进与绝对."齐法家"呈现出典型的实践性现实主义政治思维,秦晋法家则呈现出强烈的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革命性"色彩.秦晋法家属于理论指导型现实主义,"齐法家"属于实践导向型现实主义,这体现了"法家"内部的多元性,也体现了"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地域属性.

    齐法家《管子》人文主义秦晋法家

    "齐法家"的思想属性与地域属性

    宋洪兵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齐统治者的政治目标为稷下学者树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由此引领了《管子》四篇德理结合的道论范形、《幼官》等篇以"黄帝四面"为核心的明堂月令模式,使得《管子》各篇拥有共同的基础而联为一体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管子》体现出"齐法家"的人文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以法治国的同时顺从民心民欲,善于运营经济手段而非一味使用严刑峻法,包容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先秦"法家"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或是与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的政治思想家.齐地法家更为温和与多元,秦晋法家则更为激进与绝对."齐法家"呈现出典型的实践性现实主义政治思维,秦晋法家则呈现出强烈的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革命性"色彩.秦晋法家属于理论指导型现实主义,"齐法家"属于实践导向型现实主义,这体现了"法家"内部的多元性,也体现了"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地域属性.

    齐法家《管子》人文主义秦晋法家

    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孔德立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孟子阐明了"浩然之气":"气"有义、道为基础;道是仁道,义是行仁之路;"养气"是行仁义之道的方式.基于仁义之正和气之浩然,孟子进一步阐发了集义与仁政学说.孟子的"知言"与"养气"源头在孔子那里,经过孟子的阐释,成为支撑孟子仁义之道思想的基础理论与主要概念.

    孟子知言养气集义仁义之道

    材朴与心知之合:论荀子式的美德论建构

    冯硕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荀子美德论建构问题,森舸澜区分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认为美德的修养需要依赖内在的向善倾向,而不能仅仅依靠外在利益和目标.荀子不支持内在道德倾向,故而森舸澜批评荀子实际上暗中引入了内在主义理论.我们将回应其内在和外在主义的划分,并论证荀子完全可能承认人性中具有培养美德可资利用的内在材料、要素或倾向.荀子的成善、成德理论离不开心知对有利于道德的自然情感的认知、肯定、珍视和尊重,属于有知之善,而区别于孟子作为无知之善的四端自然萌发的生长式图像.荀子的心知不仅包含反思性的知、经验性的知以及默会的知,而且还须具有道德创造能力和总体视角能力,这对实现荀子式的心性转化是必要的.最后,我们试图提供一幅以"心知一材朴"为核心的兼内外的荀子式美德论建构图像.

    荀子美德性恶材朴化性

    远古傩礼与儒的起源

    武树臣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发现甲骨卜辞"夒(夔)"为殷高祖,徐中舒发现甲骨卜辞"需"即"儒"字,为当今原儒奠定了坚实基础."夒"与"獿""獶""猱"的文字学联系揭示了"儒者,优(優,獶)也柔(猱)也"的原始本义,同时展示了夒在傩礼中通过傩面具分别扮演人、兽、神、怪的多面形象.殷高祖夒即乐正夔,是主持傩礼的礼乐之师.甲骨文"需"的本义为小人、侏儒,即相礼的"小人儒"."多胥"是祈雨舞雩的舞师.夒与倡俳、侏儒、多胥都是傩礼的参与者,都属于优人团体即礼乐之师.在傩礼中侏儒扮演猱(猕猴)并主持埋葬疫鬼的葬礼.殷亡周衰,礼乐之师沦落民间,以传授礼乐知识为生.先秦时儒者被嘲讽皆因相礼最早为侏儒本业.儒者从"小人儒"演变为"君子儒",其本质是从相礼训俗之师演变为六艺传经之师.儒家学派至此诞生.

    周代酒精神的演变脉络——以《诗经》为中心的考察

    贡华南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以抵抗酒的礼乐精神立国,到不断无礼饮酒而致使礼崩乐坏,周王朝的命运始终与酒捆绑在一起.从《颂》《雅》到《风》,《诗经》清晰地反映了西周以来对酒态度的变化,周文化随着饮酒精神的变化而呈现同步演变.周公制定《酒诰》,确立了周人饮酒的精神基调.从《周颂》《大雅》中祭祀饮酒、孝亲饮酒,到《小雅》《风》中私人宴饮,从以礼饮酒到以酒解忧、以酒和乐,饮酒由公共事务逐渐变为个体行为,酒的功能也逐渐由口腹享受转变为调理身心.为悦友或解忧等私人性饮酒、醉酒逐渐增多,既远离《酒诰》精神,也不断冲击着礼乐制度.特别是随着宴饮频繁举行,人们对醉酒的态度由规避到接受,甚至饮酒不醉反被耻笑,对醉酒的态度完全被颠覆.酒逸出礼乐之外,标志着周朝的制度与精神双重解体.如何安顿张扬欲望而充满反叛性的酒,成为春秋以降的时代课题.

    《诗经》饮酒不醉反耻酒精神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互为"他者":以葛瑞汉等人的研究为中心

    周炽成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方哲学看中国哲学,这是很多研究者都做过的工作;而以中国哲学看西方哲学,这种工作做得相对少些.两种哲学互看对方而开展对话、交流,可使双方都有触动.英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葛瑞汉经常做此"互看对方"的工作,成就斐然.由葛瑞汉的研究可知,一方面,作为西方哲学的"他者",中国哲学成为解决西方哲学一些难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葛瑞汉又用作为中国哲学"他者"的西方哲学,来阐释中国哲学中的关联思维及庄子哲学、墨子哲学等.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互视对方为"他者"的过程中,各自的特色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也显示了双方的平等关系.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葛瑞汉"他者"

    性善论的两个缺陷与弥补之道——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孟子性善论的再思考

    杨泽波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隐含着两个缺陷.一是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伦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为道德根据,不重视智性的作用.这两个缺陷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者致使其对道德本体的认识不够全面,不了解在特殊情况下道德本体也会出现问题;后者致使其对道德根据的理解有失狭隘,引发了正宗与旁出之争.要克服这两个缺陷,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对性善论进行新的诠释,既讲生长倾向,又讲伦理心境,既讲仁性,又讲智性.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预示着一个颇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孟子性善论儒家生生伦理学三分法

    论儒家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方式

    陈清春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格尊严是在人际关系中才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本质是一个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象中的他人时,所感受到的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表现为人格的荣辱和毁誉问题.维护人格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形象,主要是捍卫自己和他人的荣耀感和社会声誉;其方式有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和非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即在维护过程中是否还要遵守伦理道德的原理和原则.儒家始终是以伦理道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他人的以及自己所在群体的人格尊严,主要表现为儒家的以直报怨、自反进德、恭敬辞让、人格教化的道德精神,以及汤武革命、《春秋》大义、天下、民本的思想主张,而伦理道德的维护方式同时也就是儒家获得伦理道德尊严的方式,这无疑是阐发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

    儒家人格尊严维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