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子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子学刊
管子学刊

于孔宝

季刊

1002-3828

gzxk@chinajournal.net.cn gzxk@vip.163.om

0533-2781654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管子学刊/Journal Guanzi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本刊将广泛团结国内外有志于研究《管子》和齐文化的专家、学者,培植学术界新人,继承稷下百家争鸣之遗风,提倡学术自由,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从民族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角度,全方位地研讨齐文化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而竭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齐文化与齐法家

    白奚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三晋法家相比,齐法家比较开明和温和,原因主要在于齐文化对近邻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也是作为法家主流的三晋法家在齐地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但三晋法家在齐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管子》中法家篇章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就是证明.根据三晋法家影响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管子》齐法家篇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齐法家思想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齐法家深受儒家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地缘因素,也是因为齐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容易吸纳儒家思想.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齐法家并不排斥儒家.也许法治的真谛并不是惩罚和畏惧,而是正义和宽容,这是齐法家带给我们的启示.法家对"法"的论述及实践,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子产铸刑鼎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法家的法理论有着过度推崇、维护权力及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缺陷,造成秦的暴政,使秦帝国不足十六年而亡.法家的"法治"虽然在某些形式上与现代法治相似,但在本质上却背道而驰.

    齐法家管子儒学晏婴荀子

    齐法家思想中的儒学因素和特征

    高专诚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三晋法家相比,齐法家比较开明和温和,原因主要在于齐文化对近邻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也是作为法家主流的三晋法家在齐地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但三晋法家在齐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管子》中法家篇章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就是证明.根据三晋法家影响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管子》齐法家篇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齐法家思想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齐法家深受儒家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地缘因素,也是因为齐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容易吸纳儒家思想.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齐法家并不排斥儒家.也许法治的真谛并不是惩罚和畏惧,而是正义和宽容,这是齐法家带给我们的启示.法家对"法"的论述及实践,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子产铸刑鼎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法家的法理论有着过度推崇、维护权力及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缺陷,造成秦的暴政,使秦帝国不足十六年而亡.法家的"法治"虽然在某些形式上与现代法治相似,但在本质上却背道而驰.

    齐法家管子儒学晏婴荀子

    论法家之"法"

    马小红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三晋法家相比,齐法家比较开明和温和,原因主要在于齐文化对近邻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也是作为法家主流的三晋法家在齐地难以施行的主要原因.但三晋法家在齐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管子》中法家篇章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就是证明.根据三晋法家影响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管子》齐法家篇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齐法家思想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齐法家深受儒家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地缘因素,也是因为齐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容易吸纳儒家思想.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齐法家并不排斥儒家.也许法治的真谛并不是惩罚和畏惧,而是正义和宽容,这是齐法家带给我们的启示.法家对"法"的论述及实践,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子产铸刑鼎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法家的法理论有着过度推崇、维护权力及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的缺陷,造成秦的暴政,使秦帝国不足十六年而亡.法家的"法治"虽然在某些形式上与现代法治相似,但在本质上却背道而驰.

    齐法家管子儒学晏婴荀子

    论孟子"推扩"现象的心理运作机制

    李骏博王堃
    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恩"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以羊易牛"章.字面上,"推恩"是指对"恩"的"推扩",因此为了澄清"推恩"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对"推扩"做出解释.概括地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推扩"是指人们在相似的情境中产生相似的情感反应.这个过程即孟子所说的"举斯心加诸彼"."举……加诸……"的形式表明,"推扩"是一种人们主动发起的行为.为了理解这种主动性,有必要区分出情感的当下呈现与主动呈现.一个完整的"推扩"过程是一个情感以其当下呈现为起点而主动呈现的过程.为了实现"推扩",人们需要实现情境的转化,亦即需要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触动事件建立某种联系.情境转化的前提,在于人们以自身本有之四心为对象的"内省之思".

    孟子推恩推扩情境转化

    荀子法哲学认知论基础及其价值

    吕川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性是荀子礼法思想的基石.荀子扬弃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论主张,将性解构为情性与知性两层,进而提出了人作为知性主体,万物作为认知客体的认知模式,基于此提出独具一格的法治思想.圣王将知性发挥极致以制定法则,常人则通过知性理解礼法的客观实在性和有效性以理解并遵守规范.这是沃格林所谓由紧凑型宇宙论到生存论分化中的理智性神显论证,荀子及其圣王通过开发知性来回应神性显现.为捍卫已然分化了的生存实在,设定以知止成善作为认知目标和限度,保持礼法在固守与开放之间的均衡,主张既要固守礼法刑名,也要适时造作法制新名,在司法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知性以适用法律.荀子提出的认识论对其礼法思想塑造有重要意义,是型构中国传统法治的重要节点.

    荀子认知礼法法发展沃格林

    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辨正

    高晓锋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颉刚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禅让传说起于墨家"的观点,引起学界对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的争论.从《墨子》文本看,凡是关于尧舜禅让的论述,都是用来佐证打破身份血统限制、从百姓中选用贤人的尚贤主张.将尚贤与尚同思想结合起来,可以逻辑地推出权力应该禅让的结论,但尚同思想表达的实质乃是实现意见统一、上下通情和政令畅通,并非专门对权力禅让的论述.就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而言,墨家大量征引作为历史资源的尧舜禅让事迹,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尚贤的典范,其意义在于佐证尚贤主张的权威性.

    墨家尧舜禅让尚贤尚同

    由东宫看汉家制度初纳儒术

    李会康
    6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高帝朝东宫是关乎汉家制度存续的核心建制,既体现了帝室吸纳周秦故事的传承理念,也展示出对儒学礼制的包容态度.汉高帝因利乘便设置太子及其从臣职能,东宫礼制因而呈现出"便宜"的特征,儒术因以礼学之长为高帝所用.儒生受命教谕东宫后,将"宜适"之礼引入帝室.与高帝杀伐果决不同,东宫展示出汉家政制温和的一面.

    汉家制度太子建制汉初儒学东宫儒风

    河流伦理话语构建的理与路——基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治理与黄河文明

    崔思朋
    8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河流伦理话语,既可深化人们对人类与河流之间关系的认知,又会改变人类与河流的相处模式.构建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不仅要关注现实河流开发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古代河流开发与治理尤其是黄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中汲取经验教训,让河流伦理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表述,而是化为具体的案例,并且在历史经验的指引下,坚定河流伦理所追求的目标——人与河流和谐相处.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先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的主要试验场,并在黄河开发与治理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对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深度挖掘黄河治理与黄河文明中的实践智慧,结合河流开发与治理之于黄河文明的重要意义,探讨中国河流伦理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基本内容,可为世界河流伦理的话语构建贡献中国力量.

    河流伦理黄河治理黄河文明尊重河流人与河流和谐相处

    《寒山诗》的三次编纂及其显现的性三品说

    池田知久贾晰
    11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唐、中唐、晚唐,《寒山诗》分别经历了由闾丘胤、徐灵府、曹山本寂的三次编纂,由此塑造出了三种寒山子像.此诗约三百余首,其内容除了前两次编纂中的"述山林幽隐之兴""讥讽时态""警励流俗"这三种,还有第三次编纂时开始出现的具有佛教味道的、咏歌南宗派顿悟禅精神的偈颂性之诗.《寒山诗》中有部分侧面言及人性之处.其中《下愚读我诗》与《上人心猛利》中出现了不平等之性三品说的用语,而《智者君抛我》中却表现了对性三品说的批判态度,以其不但使当时由智者、中人、愚者形成的社会四分五裂,又使人们失去了人性纽带而产生孤立感和异化感;《世有多事人》中还出现了平等之真性思想.像这样对性三品说既容许又批判的复杂态度、相互矛盾的人性论之共存、及其超越"圣俗"的努力,正是《寒山诗》的魅力所在.

    《寒山诗》性三品说佛性说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