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医学院学报
海南医学院
海南医学院学报

海南医学院

刘军保

月刊

1007-1237

hnyxyxb@126.com

0898-66893391

571101

海南省海口市学院路3号

海南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海南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95年,现为月刊,年刊登近600篇省内外医(药)学科研、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科研论文。近几年发展迅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被11个国际检索数据库和12个国际文摘收录,美国《化学文摘》收录中国医学学报频次排名第1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报》影响因子排名第22位,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排名第24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姜黄素通过调节SIRT3/FOXO3a通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研究

    李星钟毅陈雪
    4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姜黄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对SIRT3/FOXO3a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20只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模型组(DCM组)、低剂量姜黄素组(LC组)、高剂量姜黄素组(HC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高糖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干预组分别予以高剂量(200 mg∙kg-1∙d-1)、低剂量(100 mg∙kg-1∙d-1)姜黄素灌胃,Con组、DCM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用药1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小鼠心肌结构及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表现;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DCFH-DA检测细胞内RO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SIRT3、FOXO3a通路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3、FOXO3a、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DCM组相比,姜黄素干预后,心脏彩超提示各项指标均有改善(P<0。05),TUNEL凋亡染色显示,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HE染色提示细胞水肿,排列紊乱等变化明显改善,SIRT3、FOXO3a、Bcl2表达增加,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减少,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及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具有心肌保护及抑制心肌重塑的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FOXO3a信号通路相关。

    姜黄素糖尿病心肌病SIRT3氧化应激

    血清1-磷酸鞘氨醇联合透明质酸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陈丹丹胡嘉捷刘鷖雯何怡青...
    407-412,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和透明质酸(HA)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对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7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30例肠道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和38名健康的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S1P和HA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者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1P、HA、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单独和联合诊断CRC的效能。结果:血清S1P水平在健康对照组、良性疾病组及结直肠癌组中逐次升高(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H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然而良性疾病组的血清HA水平与结直肠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S1P水平和H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6,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1P、HA、CEA、CA19-9单独和联合诊断CR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71、0。642、0。694、0。593及0。916。术后CRC患者血清HA水平显著降低(P<0。001),但术后血清S1P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P与HA结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磷酸鞘氨醇透明质酸结直肠癌

    舒心解郁颗粒制备工艺及关键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谢先娇彭进城左池靖张静...
    413-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舒心解郁颗粒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舒心解郁颗粒中7种成分的方法,以期为舒心解郁颗粒质量评价与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中药材的煎煮工艺,以浸出率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对辅料、药辅比、润湿剂及干燥温度进行考察,优选成型工艺。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斯皮诺素、芍药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绿原酸、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确定最优提取工艺:加入12倍量水,每次40 min,提取3次。成型工艺:用糊精作辅料,药辅比1∶1。8,80%乙醇作为润湿剂,65℃干燥。采用优选的制备工艺生产6批舒心解郁颗粒,建立成品中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斯皮诺素、芍药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绿原酸、没食子酸含量测定方法,测定舒心解郁颗粒成分含量。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舒心解郁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合理、成型率高,为大批量生产舒心解郁颗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且本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可为舒心解郁颗粒及相似的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借鉴。

    舒心解郁颗粒工艺优化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正交实验

    ABCG2、PDZK1、SLC22A12基因交互效应与乌鲁木齐市汉族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研究

    李珍珍陈昱名刘璐何爽...
    42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rs2231142 位点(ABCG2 基因)、rs12129861 位点(PDZK1 基因)、rs505802 位点(SLC22A12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乌鲁木齐市汉族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探索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334例高尿酸血症汉族男性为高尿酸血症组,488例健康汉族男性为对照组。对其外周静脉血的采集,然后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基因检测,分析ABCG2、PDZK1、SLC22A12不同基因型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和基线资料对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影响,同时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不同基因型与尿酸浓度之间的联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的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舒张压、BMI、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血糖、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规律运动等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乌鲁木齐市汉族男性人群中rs12129861位点基因型和rs2231142位点基因型与高尿酸血症有显著关联的影响因素有:携带ABCG2基因的GT+TT基因型时,其出现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对照组的1。767倍(95%CI:1。332,2。343,P<0。05);PDZK1基因的GA+AA基因型的携带者,其出现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649倍(95%CI:0。484,0。810,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发现这3个位点交互作用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有联系(P<0。05)。rs505802位点基因型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不显著(P>0。05)。结论:在乌鲁木齐市汉族男性人群中rs2231142位点(ABCG2基因)和rs12129861位点(PDZK1基因)基因多态性在高尿酸血症发生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P<0。05),T等位基因的存在可能增加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因此可视作一种危险因素,而A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因素。

    高尿酸血症基因多态性危险因素关联性分析

    基于16S rDNA测序对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钟晓雪王慧陈敏哲常睿...
    428-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16S rDNA测序比较分析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中重度牙周炎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集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0例(PD组)、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10例(CI-PD组)和健康人群10例(CK组)的龈下菌斑,通过Illumni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16S rDNA V3-V4区进行测序,运用Qiime、R、mothur及SPSS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D和CI-PD组龈下菌群结构较为相似,但两组龈下菌群多样性较健康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菌门和菌属水平上,PD与CI-PD组最多的物种是拟杆菌门和梭杆菌属,而CK组是放线菌门和梭杆菌属。PD和CI-PD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中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密螺旋体属、产丝菌属和TG5较CK组增加(P<0。05);CI-PD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中的奈瑟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心杆菌属显著低于PD组(P<0。05)。结论:CK、PD和CI-PD 3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初步提示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中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密螺旋体属、产丝菌属及TG5的增加和奈瑟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及心杆菌属的减少可能与脑梗死相关。

    16SrDNA微生物群落龈下菌斑牙周炎脑梗死

    ATP1B3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严其康扈清云孙权王彩霞...
    435-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TP1B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U87MG)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CGGA及TCGA分析ATP1B3在不同级别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差异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利用siRNA干扰技术瞬时敲减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87MG中ATP1B3的表达水平,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敲减效率;用CCK-8、transwell 实验检测敲减ATP1B3后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减ATP1B3后P-MTOR、MTOR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数据库分析表明ATP1B3的表达量与恶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相关,且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成负相关。敲减ATP1B3后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后明显降低,敲减组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敲减ATP1B3影响P-MTOR的表达水平,P-MTOR/MTOR比值降低。结论:ATP1B3高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且不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在神经胶质瘤细胞内ATP1B3可调控MTOR细胞增殖生长信号通路,敲减ATP1B3基因能有效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因此ATP1B3基因可能是一个潜在神经肿瘤标志物和治疗的分子靶点。

    神经胶质瘤ATP1B3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海南医学院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海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441页

    肝细胞癌干性分型及其预后基因GSDMC的研究

    包凌龚旋坤庞青陈晓...
    442-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肝细胞癌干性分型筛查某些对免疫治疗反应更灵敏的患者,并验证其预后相关基因GSDMC。方法:从StemChecker数据库中提取26个干细胞基因组,采用共识聚类算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的328个肝细胞癌样本进行干性亚型鉴定。评估两种亚型在预后、肿瘤微环境成分和治疗反应方面的差异。然后,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Cox回归和随机森林生存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基因。最后,选择预后相关基因GSDMC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根据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将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种亚型(C1和C2)。C1和C2在生存率、免疫浸润水平和治疗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合WGCNA,Cox回归和随机森林生存分析确定了4个预后相关基因(GSDMC,AOC1,OTX1,CASC9)。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GSDMC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降低。细胞成球实验表明GSDMC抑制肝细胞癌细胞的干性。结论:鉴定两种不同的干细胞亚型C1和C2,为肝细胞癌的临床异质性及其与预后、TME特征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GSDMC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降低,GSDMC抑制肝细胞癌细胞的干性。

    肝细胞癌GSDMC干性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

    基于动物实验系统评价大黄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

    何望黄国顺张凯钰周恩超...
    45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大黄素对糖尿病肾病动物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及PubMed等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2月25日关于大黄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动物实验。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大黄素组更能降低糖尿病动物血糖[SMD=-2。51,95%CI(-3。77,-1。24),I2=89%]、肌酐[SMD=-3。05,95%CI(-4。75,-1。34),I2=91%]、尿素氮[SMD=-2。69,95%CI(-3。88,-1。50),I2=82%]、24 h尿蛋白定量[SMD=-3。35,95%CI(-4。85,-1。85),I2=87%]、相对肾重[SMD=-7。72,95%CI(-12。55,-2。88),I2=90%]、三酰甘油[SMD=-1。24,95%CI-1。94,-0。54),I2=0%]等指标。而大黄素与对照组在胆固醇[SMD=-1。19,95%CI(-2。29,-0。55),I2=77%]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Meta分析提示大黄素保护肾脏与nephrin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等有关。此类研究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鲜有报道。结论:大黄素对糖尿病肾病动物肾脏有保护作用,但有待于更高质量、严谨规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大黄素糖尿病肾病动物实验系统评价

    铁死亡在不同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刘晓萍毛德文林玉培廖莹莹...
    463-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肝脏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一直偏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肝细胞损伤促进了各种肝脏疾病的进展,故了解肝细胞是如何死亡的成为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近来研究发现,铁死亡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肝脏疾病。对铁死亡的研究可能为各种肝脏疾病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认识,并显示了铁死亡靶向治疗肝脏疾病的巨大潜力。本文简述了铁死亡的概念和启动机制,并讨论了铁死亡在各种肝脏疾病中的诱导或抑制作用。

    铁死亡细胞死亡肝脏疾病铁负荷脂质过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