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飞

季刊

2096-4005

slgxbkb@sina.com

0916-2641545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陕西学院内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理论及教育科学研究,发表本校各专业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促进院校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扶植科研新秀,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契合之维及实践进路

    袁佩媛张曼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进路,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创新发展、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有重要价值意蕴.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价值和实践三重维度上所呈现的高度契合性,进而从坚定辩证思维、坚守人民立场、拓展实践场域三维路径探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动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正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其传承与发展

    刘毅高子杨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沃土之上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其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为邦本、富民教民、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发展理念等一脉相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应用转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协同保障机制,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文化底蕴传承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府智慧治理的伦理挑战与优化路径

    罗欣媛李建森
    18-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智慧治理是将现代数字智能技术和治理机制有机融合,以最大程度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从而实现"善治""善政"目标的现代化治理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必要途径.通过集成先进的智能技术,政府智慧治理能够提升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社会治理效能、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然而,政府智慧治理也面临着诸如过度"技术依赖"消解人的主体性、"数据泄露""算法缺陷"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等方面的伦理挑战和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和警醒.因此,应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统合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健全智慧治理监管体系、兼顾数据安全与数据利用,依法构建多元的治理模式、协调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以促进治理方式与治理机制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政府智慧治理数字智能技术治理能力信任危机

    《文心雕龙》"传神写照"论发覆

    石钟月郭鹏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神写照"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个重大的美学命题,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却从未征引此术语,但仔细考究,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是有大量相关理论存在的,刘勰吸收了顾恺之"传神写照"论中的思想精华并加以改造和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在本体论中,《原道》篇指出"神理"是文学产生的根源,在对"文"的本体追问中呈现出了"神"的审美意蕴;在创作论中,从审美想象的过程出发,与"传神写照"中的"迁想妙得"相似,但不同的是,刘勰将"想"更为具体化,融入了"志气"和"辞令",认为二者是传递"神思"的关键机枢;在作品论中,《风骨》篇中"风骨"("情""志""理""神明")和"采"("文辞""词采")对举,"采"就是为传达出"风骨"的精神内蕴而服务的;《隐秀》篇更加侧重于对意象的描写,类似于"传神写照"的审美途径,即以"隐"写"秀";在接受论中,通过对"神明""神异奇伟"和"精诚忠信"的心理感受来感知"神明"的存在.

    《文心雕龙》传神写照"神"

    清词"四声论"的生成发展及其词学史意义

    闫赵玉郑易焜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词学中兴,词人特重音律,在词之创作上,万树首倡"四声论",乾嘉以后词人,以蒋春霖和晚清四大家为代表,在填词中重视四声字;在词的校勘中,出现了以四声校词的校勘方法,推动了词律研究与词学文献整理;随着词律研究的深入,凌廷堪、谢元淮等学者尝试重构词乐,江顺诒治词重宫调、审音,并对万树"四声论"进行了批评.概言之,"四声论"的构建,推动了清代词律学体系的完善与词学的独立发展.

    清词四声论词学史

    《说文解字》专设部首统辖一个表意字的原因探索

    张军刘忠华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说文解字》只辖一个表意字的 74 个部首中,30 个部首是根据归部的需要而另行设立的,部首、部内字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合体表意字的归部处理,遵循着归部和谐的原则,按照编排体例来进行.30 个合体表意字在归部时,舍弃字形中业已存在的现成部首不用,而另外设置一个部首来归部,是为了让合体表意字以及字形中充当字头的义符归部和谐.部首的选择与设立,受《说文》统一的编排体例的制约.

    《说文解字》部首表意字归部选择专设部首

    曾运乾"转注说"述论

    陶生魁
    48-5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运乾的《说文转注释例》是一篇探讨"转注"学说的长文,该文提出"建类一首"的"类"是"声类","首"是"部首",在此基础上把转注分为建类加形与建类加声两大类,进而构建了曾氏的转注学说体系.曾运乾研究转注遵循了形音义统一的原则,对于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其转注研究突破了文字学的界域而深入到词义、音转等领域,为转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转注学说注入了新内容,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曾运乾《说文转注释例》转注

    隐喻态度资源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自塑研究——基于语料库《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17-2022)

    姚克勤丁晓梅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具有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特征,是人们对自然世界及生活环境的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具有反映和创建现实、隐性传递言说者态度之用,能促使受众对某些事或物产生特定之印象.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评价理论,以隐喻态度资源为切入点,结合定量定性方法,探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17-2022)中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发现相关语料中各类隐喻通过具体且共享的意象,传递言说者态度,促使受众产生心理认同,从而塑造了中国作为行动者、贡献者、亲近者的立体、真实和多维度形象.

    评价理论态度资源概念隐喻国家形象《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

    杜甫陇蜀纪行诗隐喻特征及其文学张力

    温虎林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二十四首陇蜀纪行诗既是前后两组分章书写,又有整体性叙事特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隐喻是本组诗主要的修辞手法,既有整体的隐喻,又有局部的隐喻,更有意象的隐喻.学术界认为本组诗在杜甫人生与诗歌发展史上极为重要,是杜甫诗风的转关之作,且具有"诗史"性质.其"诗史"内涵来自杜甫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学叙事,游子情结、家国情怀、寺院禅意、死亡意识、山水之乐等文学主题让本组诗既有陇蜀道全镜头的蜀道难宏观叙事,又有移步换形、层层剥笋的微观隐喻,既沉郁顿挫,又气象万千,具有超群的艺术表现力.

    杜甫陇蜀道纪行诗隐喻特征文学张力

    西北联大师德教育理念及实践探析

    张晓华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师范院校深入推进师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结合学校实际形成自身师德教育理念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西北联大师德教育理念具有典型性,它是在借鉴中国传统师德思想的基础上,由民国时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师范大学师德教育一路发展而来的办学思想和特色.通过文献法和史料法研究发现,在抗战时期西北联大以李蒸、李建勋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充分认识到师德教育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师范学院为主体,把国家和社会的师德要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形成学校师德教育理念并有效推动师德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以"养成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以品格修养比学识更重要为基本认识、以突出完全人格与专业精神为特征、以强化以德育德为重要思想等师德教育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推进以德育德、加强学生生活训练、建立优良校风及师德文化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并影响了整个西北联大的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西北联大师范生理念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