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法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省法学会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省法学会

冯兆惠

月刊

1002-3933

0311-87115528

050061

石家庄友谊北大街569号

河北法学/Journal Hebei Law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有两个鲜名的特色:一是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创新;二是大力扶植中青年,“扶上马,再送一程”。读者对象为政法院校师生、立法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律师及法学爱好者。编委会主任(兼社长)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院长李益民教授,主编为郭登科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诉讼法学的立场对实体法学的学术方法及其构造质疑

    中村宗雄冯祝恒张卫平
    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法学之下,民事实体法学与诉讼法学虽然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直到现在两者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学术联系。实体法学现阶段仍然是从罗马法继受而来的潘德克顿法学的一元自足体系,其对已形成独立法律体系的诉讼法理论毫不关心。也因此,实体法理论存在缺陷、曲解以及学术范围不当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可细分为:其一,现代私法学舍弃了实体法作为裁判规范的一面,完全沦为了社会规范理论;其二,现代私法学以具有私法性质的"请求权"概念继承了 actio理论,舍弃了其诉讼性质;其三,现代私法学没有将对私法关系产生影响的"裁判效力"纳入其理论;其四,实体法学者对通过诉讼进行"权利确定"缺乏明确的认识。法的世界由实体法与诉讼法组成,二者应当分别划分学术领域,在互补关系上相互融合,从而构成法学的整个体系。为此,应首先打破实体法学与诉讼法学的自足体系,一方面需要将实体法理论引入到诉讼法学领域,提倡"实体法与诉讼法并立二元观"的诉讼法学理论构造,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体法学中建立与诉讼法学相融合的理论构造。

    实体法学诉讼法学学术方法学术构造学术联系

    地方国家安全立法四十年:质效评价与发展前瞻

    肖君拥
    3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伴随中央立法的日臻完善,地方国家安全立法的贯彻补充同样重要。基于我国目前地方国家安全立法情况的综合分析,检视地方国家安全法规规章立法实效,以期推动央地互补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围绕地方国家安全立法的时间维度、民族地区维度和安全领域维度展开。分析表明,实现我国地方国家安全治理质效优化,需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不断提升地方立法质量。

    国家安全地方立法国家安全法律体系

    论刑法中的结果型情状要素

    王骏
    6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果型情状"的"不典型性"在于描述的并非"结果本身"。甄别"结果"与"结果型情状",必须在法益探寻的基础上进行融贯性审查。经由因果关系和结果归属的检验,与行为之间不具有条件关系或不符合通常结果归属要求的结果要素,都是结果型情状。结果型情状的存在目的,不在于表达特定法益侵害结果,不能据此直接导出所谓法益。即便采取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模式,仍有必要坚守"结果刑法"的理念,"行为导致结果"的归责条件不可放弃。在部分抽象危险犯中,危险结果发生"本身"无法直接表述,只能通过某种结果型情状作为"中间项"来间接表征。在部分抽象危险犯中,结果型情状只是单纯限制处罚的条件,但难以在犯罪论体系内实现逻辑自恰,在立法论上需要再审视。在部分侵犯个人权利的犯罪中,结果型情状能发挥对既有实害结果的"违法性补强"作用。

    结果型情状结果归属抽象危险犯中间结果处罚条件

    新时代人民法庭:角色定位及建设模式

    王卿王国龙
    9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以及回应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的需要,围绕着基层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新时代人民法庭正在通过"两化建设"和"示范化建设",以法治的逻辑来型塑和重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并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人民法庭的角色定位及建设模式。当然,对新时代人民法庭的角色定位及建设模式,也亟需理性反思和理论提炼,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司法的公信力。

    人民法庭角色定位建设模式基层司法制度司法公信力

    劳动法域外适用规则的建构——以美国法为镜鉴

    班小辉
    10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定无域外适用效力是美国法域外适用的基本原则,在其影响下,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限缩了域外适用的空间,反就业歧视法则明确了域外适用的规则,但是被批评对海外劳动者的保护存在不足。在具体司法实践中,美国法院需要结合"重心"或"主要工作地"标准,以确定涉诉争议属于法律域外还是域内适用问题。若涉及域外适用问题,需判断所涉争议是否属于立法域外适用的范围,并分析是否具有违反外国法或当事人合意选择法律的抗辩情形。以美国法为镜鉴,我国可以工作重心为标准,准确界定涉诉争议是否属于法律域外适用问题;以属人原则为基础,完善劳动法域外适用范围表述,建立违反外国法抗辩制度;在个案中谨慎适用强制性规范,将劳动法域外适用范围作为最密切联系的情形,并以有利于劳动者保护为原则,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

    美国劳动法域外适用重心标准抗辩

    刑事违法性判断必然受制于其他部门法吗?——破解"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迷思

    张峰铭
    12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违法性判断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其他部门法内容的制约,取决于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刑事违法性判断的体系性要求。有学者认为应当同时考虑刑法内部体系和跨部门法外部体系,但这种看法忽视了两种体系存在不可通约性,没有中立的权衡点,必须重构为一个体系。所谓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诸多版本都可以被视作对体系性要求的不同重构,要判断何者正确,必须回归刑事违法性判断本身的性质。刑事违法性判断蕴含三重宣称:原则融贯性宣称、道德正确性宣称与公共性宣称。其中,原则融贯性宣称是任何法律判断的内在宣称,因为法概念内在蕴含朝向法治的理想维度。道德正确性宣称与公共性宣称则是刑事违法性判断的特有宣称,前者指刑法主张刑事违法性的本质并非违反刑法,而是违反先于刑法存在的特定类型的道德规范;后者指刑法主张自身代表政治共同体的公共立场而非任何私人立场。上述三重宣称结合,意味着刑事违法性判断本质上是一种半制度化的公民道德体系判断,刑事不法即公民不法。这将导向一种独特的刑法内部体系立场:刑法并非后置法,刑事违法性判断并不直接受到其他部门法内容硬性约束,相反其他部门法要尊重刑法内部体系立场,但同时政治共同体的公民道德限定了刑法边界。

    刑事违法性原则融贯性内部体系外部体系公民道德

    习近平法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王晓晨
    15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战略相适应的鲜明时代特点。其时代价值集中表现为: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对法治文化建设系统性的内在要求,从思想、行为、社会风尚、制度四个层面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法治文化问题。创造性地揭示了新时代的法治建设、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之间深刻的内在关系,以及领导干部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关键少数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设时代价值全面依法治国

    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分类保护机制研究

    宋蓓娜
    16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为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诸多法律挑战。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频发,反映了立法指导性与司法适用性的缺陷与不足。传统工艺作为一种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具有一致性。由于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且具有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双重属性,以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双重关系,这决定了传统工艺的法律保护必然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从文化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传统工艺的"文化模因"分类标准,即"物态器物模因""行为实践模因"以及"无形精神模因",为传统工艺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提出针对性的分类保护思路与对应策略:以著作权为主的"物态模因保护"、以专利权或商业秘密为主的"行为模因保护"、以商标权或地理标志为主的"精神模因保护",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传统工艺及其相关智力成果,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传统工艺知识产权文化模因分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电子数据的性质重释与程序完善

    刘甜甜李卓毅
    18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电子数据作为一项重要的侦查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了复合属性,分别有任意性、强制性等属性,在某些情况下还呈现出了"超强制"的属性。《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调取的概括性授权已不能满足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第三方协助者的特性。针对此,需要分两步走来对此类案件中的调取性质进行界定:一是对调取行为是否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进行判断,二是运用"同意+合理隐私期待"的标准对犯罪嫌疑人权利放弃的程度进行考察。若综合认定具体调取行为具有强制性,不仅需要充分贯彻目的限制原则,还需要在平衡侦查协助义务与权利保护义务的基础上明确调取的适用条件与运行模式。除此,还应基于侦查协助义务的非绝对优先性构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电子数据的豁免机制。

    网络服务提供者电子数据调取复合性豁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