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武建奇

双月刊

1007-2101

jmxb7665829@163.com

0311-87655653;87657608

050061

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本着昌明科学、培养人才,造就学人之宗旨,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正确的办刊方向,现已成长为我经济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怎样才能撬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匡晓璐谢富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在已经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数十年但提振总需求效果有限的情况下,新的刺激政策资金应该投向何处的问题亟需解答.当前我国总需求不足、内循环疲软的症结在供给侧,大规模生产方式对多样化需求的不适应导致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无法建立.当务之急是把刺激政策的资金投向乡村空间现代化建设,解决企业经营困难、提供就业,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拉动内需,为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创造条件.在长期中,发挥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变革,构建以国内为主的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重新建立供需良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刺激计划乡村振兴生产方式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路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张存刚韩鸿飞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必然要回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重要范畴的考察上.基于后两者外延上的交叉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人类无限增长的需要"与"有限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更原初阶次的矛盾,成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分工协作方式、所有关系各自的发展动力,并通过前两者间与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六条路径引起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分工协作方式的质变,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劳动者以质变的方式(复杂劳动)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能力.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的激励性政策、所有制与分配方式三方面出发,切实激励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培育者——科技人员、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人员,保障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需要历史唯物主义复杂劳动

    数字资本主义价值来源的四重解释路径——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夏鑫雨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来源展开了研究.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资本从平台用户的"一般智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平台用户的"数字劳动"来攫取剩余价值;租金理论认为数字资本凭借对平台的垄断从其他部门那里转移价值;金融化理论认为数字资本的急速膨胀主要源于金融资本对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投机性追捧.四种理论分别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采取了"修订""扩展""类比"和"悬置"的态度.基于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应按照数字平台所执行的社会职能判断数字资本的价值来源;数字资本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其他部门的价值转移,是因为其代表了资本中介化进程的最新发展阶段.

    数字资本主义劳动价值论金融化平台经济

    粮食作物保险的收入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

    罗千峰王可山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实证分析了粮食作物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购买粮食作物保险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购买粮食作物保险对大规模经营及非平原地区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随着分位点的提升,粮食作物保险的增收效应呈下降趋势.机制分析表明,购买粮食作物保险通过强化规模化经营和促进机械化作业的机制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因此,应提升保险服务效率,提高粮食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发挥保险的要素配置作用,充分释放粮食作物保险的收入效应;提高农户投保意识,满足农户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从而保障农户收入水平.

    粮食作物保险农业保险要素配置收入增长

    房产税改革的合成控制法分析——基于沪渝视角

    董书慧汪洋黄开兴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2006-2021 年 35 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以 2011 年沪渝房产税改革试点作为自然实验,从居民收入分配和政府公共服务两个维度,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房产税改革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总体上,房产税对社会公平存在异质性影响,重庆税改方案的公平性较强,上海相对较弱;(2)"重庆模式"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上海模式"则相反,但两种模式都显著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优化税改方案,扩推房产税改革;规范公共服务,稳定财政收入来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差异"与"适用",突出地方税特征等.

    房产税收入分配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合成控制法

    数字劳动中隐蔽性数字剥削的深层逻辑解蔽——以社交平台劳动为例

    孙绍勇王雨晨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平台劳动是数字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用户使用社交平台服务的同时无偿生产数字产品的一种新型劳动.随着社交平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交平台劳动中可能存在隐蔽性的剥削,这种隐蔽性源自用户对所从事数字劳动的认知偏差.首先是"我选择",潜在用户根据平台提供的服务主动选择成为平台用户,用户会因为自己消费者的身份而忽视自身的生产者身份.其次是"我获利",用户关注获得了平台提供的服务,而忽视平台方与用户之于数据劳动产品的操作权限是不平等的.最后是"我需要",用户关注平台的使用体验,而忽视了平台造成的用户依赖,最终被社交平台支配.也就是说,社交平台劳动的复杂性导致了用户的认知偏差,且这种偏差在平台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被不断加深,致使其中的数字剥削变得秘而不宣.因此,对隐蔽性数字剥削的深层逻辑解蔽,将成为对社交平台劳动中隐蔽性数字剥削进行道德谴责的前提.

    数字剥削社交平台劳动数字劳动隐蔽性

    数字政府建设对公共治理效能的影响效应评估

    李恩极刘帅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识别了数字政府建设对公共治理效能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强化政府责任意识以及增强政府执行力,整体上提高了公共治理效能,但存在三个层面的异质性:一是相对于其他数字治理形式,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数字化发挥更关键作用;二是对于不同治理水平的城市,数字政府建设的影响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倒V型特征;三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治理效应在东部地区及政府技术管理能力强、财政压力小的城市中更为明显.此外,科学的制度设计是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设置首席数据官和加强数字政府绩效考核可以有效强化数字政府建设的治理效应.

    数字政府建设公共治理效能首席数据官数字政府绩效考核

    企业ESG表现具有同群效应吗?——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

    张琨连璐瑶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ESG理念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以 2015-2022 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引入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构建地区和行业空间权重矩阵,来考察企业ESG表现的同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群企业ESG表现(内生同群效应)和其特征变量(外生同群效应)对目标企业ESG表现具有正向影响,且行业同群效应强于地区同群效应,模范企业能够激励同区域和同行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机制检验发现,在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以及法治环境越好的地区,企业ESG表现的同群效应越显著.对同群效应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发现地区和行业同群效应分别对企业股票收益和股票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中国应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领航作用,加强地区法治环境建设,完善ESG披露准则,重视行业协会建设,进而提升企业ESG表现以及股票市场表现.

    ESG表现同群效应空间计量空间权重矩阵股票市场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三种应对政策及三种理论——以两汉为中心的讨论

    唐艳艳赵德馨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历史上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厚.到汉代,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多种政策方案.西汉早期政府遵循黄老学说,奉行无为而治,实行经济放任政策,国富民富,司马迁据此抽象出政府与市场关系之"善因论".汉武帝治下遵循法家理论,政府专营盐铁酒业,满足了国家求强任务的财政需求,桑弘羊总结出"政府干预有效论".东汉前期政府基于以"中庸之道"为特色、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精华的儒学理论,实行折衷政策,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班固据此抽象出"政府适中干预论".在政策和实践互动过程中孕育的上述三种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场景与思想资源.

    政府与市场善因论政府干预有效论政府适中干预论历史场景

    近代铁路与京津冀商业转型

    陈争平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京津冀地区长途贩运贸易持续发展,在北方市场联通方面占有重要枢纽地位.与之相关,清代京、津、张家口等城市商业有明显发展.天津开埠通商后进出口贸易初步发展,又推动京津冀商业进一步兴盛.接着,河北出现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开启了中国陆运方式变革.1895 年,清政府颁发上谕强调"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中国开始了兴办铁路的高潮.铁路运输安全、迅速、量大、价廉、受气候影响小,比起畜运、水运等旧运输方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华北铁路发展以后很快就成为天津等通商口岸至内地运输的主要承担者.清末民初以铁路运输发展为主导的物流方式变革,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商业转型,这一转型以外向型和近代型为主要特征.

    近代铁路物流方式变革京津冀商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