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刘璇孙燕马静张天旺...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时空格局空间自相关LMDI模型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

    王肖玥邓建高
    8-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2011-2020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碳排放效率,并对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级市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总体上呈苏中地区>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特征;技术创新是江苏省碳排放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偏低是江苏省碳排放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主要原因。

    超效率SBM模型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江苏省

    "双碳"战略下云南省农业碳汇研究

    万思琦袁媛伏成秀董云峰...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估算2012-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结果表明,碳汇量从2012年的2 888。46万t增加到 2021 年的 3 054。97 万t,但是农业的净碳汇量却从 2012 年的 1 897。88 万t减少到 2021 年的1 656。46万t,在农业碳源中农用地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最大,2012年农用地生产碳排放占71。62%,2021年上升到74。19%;研究发现农用地生产碳排放在持续增长,农作物碳吸收的增长速度慢于碳排放,说明农业生产方式仍为低碳发展的重点改进方向。建议农业的减排从种植、施肥、灌溉等技术进行重点方向创新技术发展,同时做好因地制宜的政策引导,联动资源做好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支持,大力促进云南省农业减排增汇。

    农业生态系统低碳农业碳源碳汇云南省

    云南省咖啡生产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

    王新华王硕
    19-2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以咖啡产品为研究对象,核算云南省咖啡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运用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云南省咖啡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的影响因素,同时阐明减缓碳足迹的可能性,提出咖啡生产过程中实现节水减排目标的建议,为更好地推进云南省咖啡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咖啡碳足迹温室气体通径分析云南省

    基于三七质量安全的土壤Cd和Pb风险阈值

    孟溪梁社往吴涵陆春围...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三七(Panax notoginseng)绿色种植和质量安全,探讨中国三七安全生产的土壤风险阈值。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Cd(镉)、Pb(铅)含量和有效态、三七主根Cd、Pb含量,通过线性相关分析三七主根Cd、Pb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Cd、Pb总量与有效态之间的关系。利用回归模型建立土壤Cd、Pb总量有效态与三七主根Cd、Pb的回归方程,反推土壤有效态Cd、Pb阈值。结果表明,三七种植区土壤Cd、Pb样品超标率分别是83。64%和16。36%,土壤Cd污染严重,土壤Pb处于清洁水平。三七主根Pb含量未超标,Cd含量超标率为29。09%。土壤pH与三七主根Pb呈显著负相关,三七主根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三七主根Pb与土壤Pb含量和土壤有效态Pb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三七主根Cd、Pb限量标准推导出土壤有效态Cd阈值为0。27 mg/kg,土壤有效态Pb阈值为70。66 mg/kg。

    三七(Panaxnotoginseng)Cd(镉)Pb(铅)土壤风险阈值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王立艳潘洁赵杰李梦琦...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硫酸钙、硫酸铝、硫酸铁、硫酸亚铁、硫磺对土壤全盐、pH及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的种类不同,下渗水离子含量差异较大;第一次淋洗,硫酸钙、硫酸铝、硫酸铁处理下渗水中Na+和Cl-含量分别比CK高54。78%和58。25%、35。44%和39。22%、32。65%和34。82%,表明添加这3种改良剂对土壤的降盐效果较好,其中硫酸钙处理效果最好;第二次淋洗,硫酸铁、硫酸钙和硫酸铝处理的Na+含量比CK高75。14%~347。76%。综合2次淋洗效果,表明硫酸钙处理对土壤中的Na+淋洗效果更明显。与CK相比,各改良剂土壤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H降低2。23%~3。84%;不同改良剂对土壤离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添加改良剂各处理土壤中的Ca2+和Mg2+含量均高于CK。综合考虑到不同改良剂对土壤pH、Na+和Cl-含量的影响,建议用硫酸铁和硫酸钙组合对滨海盐碱地进行改良。

    土壤滨海盐碱地改良剂可溶性盐分盐分离子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常规管理下土壤硝态氮与氮淋失的元分析

    严佳乐赖黎明董瑞敏杨旸...
    36-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控制氮肥量、节水、提升土壤地力,通过收集已发表结果的数据,采用元分析方法系统地探索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硝态氮与氮淋失量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常规管理下玉米(Zea mays L。)地、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地、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地土壤表层(0~20 cm)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为22。78、9。92、17。80 mg/kg,土壤平均氮淋失量分别为49。82、45。11、93。73 kg/(hm2·年),常规施氮(N)量分别为357。7、233。2、320。0 kg/hm2。常规施氮量导致的土壤氮淋失量是不施用氮肥的6。76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质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土壤表层pH、作物类型、灌溉量。这表明河套灌区常规管理下的施氮量偏高,地力随时间有降低的趋势,氮淋失较严重。

    土壤硝态氮土壤氮淋失农业常规管理元分析河套灌区

    水足迹视角下黄土丘陵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

    闫美霞郭青霞丁一康庆...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水足迹视角出发,运用CROPWAT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2010-2019年山西省和顺县乡镇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失配指数深入研究2010年、2014年、2019年乡镇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并明确调控方向。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和顺县作物生产水足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耕地面积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绿水足迹对各区域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构成贡献最大,占比均超过62。0%;和顺县西部地区作物生产水足迹和耕地的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和顺县作物生产水足迹、蓝水足迹、绿水足迹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失配均逐渐加剧,中部和东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别为中度失配和重度失配,是和顺县未来农业水土资源调控的重点地区;可以将县域10个乡镇分别划分为水源涵养调蓄、水土优化调控与引水节水灌溉3个调控区。总的来说,受社会经济、生产要素投入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和顺县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协调水平处于失衡状态,但在调控区划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工调控,仍可实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协调水平的较大提升。

    作物生产水足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基尼系数空间失配指数黄土丘陵区山西省和顺县

    仁怀市茅坝镇高粱基地土壤硒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赋存形态

    黄栩彬潘自平邵茂艳陈婷...
    50-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有机高粱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硒的地球化学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基地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4~1。35 mg/kg,平均为0。50 mg/kg,为全国土壤背景值的1。72倍。研究区富硒土壤分布较广,富硒土壤占总面积的50%;土壤硒的化学形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硒为主,占比为57。1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残渣态硒含量相近,占比分别为14。21%、14。19%和12。70%,水溶态硒含量最低,占比为1。76%;水溶态硒与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占比之和较高(15。95%),说明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较强,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有利于富硒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土壤全硒、各形态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表明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硒在土壤中的积累;土壤pH与水溶态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全硒和其他形态硒含量呈负相关,证实碱性条件下硒主要以硒酸盐形式存在,而使硒的生物有效性得到提高。由此可知,研究区高粱基地富硒水平较高,分布面积较大,且硒的生物有效性较强,为提高茅台酒酿造原料红缨子高粱的品质和发展地方富硒特色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条件。

    高粱基地土壤地球化学分布赋存形态富硒土壤评价仁怀市茅坝镇

    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及发酵产短链脂肪酸

    汪文君刘国庆王志花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筛选得到的复合菌系来发酵玉米秸秆,研究复合菌系对降解秸秆产短链脂肪酸的影响,并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系在前4d的降解速度最快,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30。35%、27。07%和14。71%,在12d时,其降解率分别达40。02%、32。25%和20。93%。复合菌系的代谢产物以异丁酸和乙酸为主,其含量分别占总短链脂肪酸的36。46%和33。15%。由高通量测序可知,复合菌系中的优势菌属主要由 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Cellulosilyticum、Clostridium XIVa、Enterobacteriaceae和Peptostreptococcaceae等组成。

    玉米秸秆复合菌筛选降解短链脂肪酸